中学生价值观实证研究

2018-05-14 14:44王曲云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诚信中学生价值观

摘 要:运用自编问卷对64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道德品质、为人处事、个性特征、集体态度、信念与原则、生活态度、能力、心态等8个方面,道德价值观居于重要地位。不同年级、性别以及城乡来源的中学生之间价值观念差异显著。运用故事投射研究方法,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深入了解中学生对“诚信”“孝敬”的心理反应,结果显示,中学生在两个情境故事上的认知水平较高,并与情感体验、行为倾向高度一致。据此,研究认为,中学生价值观总体上是积极、正向的,虽然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但在重要价值观方面高度一致。

关键词:中学生;价值观;诚信;孝敬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18)02-0105-04

价值观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评价意识。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决定着表层文化的性质和特征。为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价值尺度,为人生提供理想、信念,能够为人的一切社会活动提供价值导向。”[1]与价值观标准相匹配的会被判断为有价值的,否则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价值观具有自主自发性,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行为。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目前学者多从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角度开展价值观研究 [4-6],对青少年群体价值观的研究多是针对某一具体价值观,如诚信、关爱、人权、公正观、道德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等[7-11]。国外关于价值观的研究多见于从道德教育的角度,阐释价值观的内涵和具体内容[12-15]。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学生群体的价值观结构与特点进行实证分析,以期对我国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供支持。

1研究方法与过程

1.1研究一:中学生价值观的问卷调查

1.1.1研究方法

根据扎根理论,自编《中学生价值观问卷》,选取231名被试进行初测,最终形成由37个题项组成的正式问卷,检验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921,其中Bartlett's球形检验显示,χ2值为7360.312( df=666,p=0. 000),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经方差极大旋转后,共抽取8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51.070%,分別为:“道德品质”(19.212%,共6题)、“个性品质”(10.046%,共6题)、“对待集体的态度”(4.991%,共4题)、“为人处事”(3.799%,共7题)、“信念与原则”(3.489%,共4题)、“生活态度”(3.452%,共4题)、“自身能力”(3.172%,共3题)、“心态”(3.009%,共3题),最终形成由37个题项组成的中学生价值观念调查问卷,总量表Cronbach α=0.907,分半信度为0.801,各因子的Cronbach α=0.593~0.898,分半信度系数为0.564~0.812,总量表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2 ~ 0.804,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02~0.485,量表各题项与所属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397~0.800,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较为可靠,可用于测量。

1.1.2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安徽省萧县中学、安徽省萧县黄口中学641名中学生参与调查,共发放问卷641份,收回有效问卷598份,有效率93%。其中男生占比53.1%,女生占比46.9%,被试年龄为13岁~21岁,平均年龄17.3岁,样本分布情况如下:

1.1.3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价值观的一般特征

被试对每一价值观念的评定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分别记为1-6分,均分最低的10项是被试认为最重要的,均分较高的10项是被试认为相对不重要的;被试看法较为一致的,则标准差较小,被试看法差异越大,则标准差相对越高(本研究中各取10项加以说明),详见表2。

表2可见,同时考察价值观的均分和标准差发现,“尊重”“诚信”“孝敬”“自尊”“追逐理想”“公平公正”“自信”“宽容”等8项均分、标准差均较小。另外,面对“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一项价值观”,有75%的被试选择体现在道德品质层面,如“尊重”“责任”、“诚信”等,由此可见,道德价值观在中学生的价值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

(2)中学生价值观在年级、性别、城乡上的差异比较

为探索中学生价值观在年级、性别、城乡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多变量方差分析(MANOVA),结果见表3。

表3可见,中学生价值观在年级、性别和城乡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001),交互作用不显著。为探索差异的具体来源,进一步进行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可见,在年级方面有极显著差异(p<.001)的价值观念有“个性品质”“集体态度”“信念与原则”;在性别方面差异显著(p<.005)的有“信念与原则”;在城乡方面差异显著(p<.005)的有“个性品质”“对待集体的态度”“生活态度”“心态”。

在城乡来源方面运用LSD多重比较,结果见表5。

表5可见,在“个性品质”上,城乡差异显著(p.003<.005),城县、县乡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在“对待集体的态度”上,城、县、乡三者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001);在“生活态度”上,城与乡、县与乡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001),城县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心态”上,城县、城乡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0<.001),县乡之间差异不显著。

在年级方面,高年级比低年级更加关注“为人处事”“对待集体的态度”“信念与原则”“自身能力”方面,低年级学生则更多注重“个性品质”“道德修养”。可见,高年级比较关注自身素质与内在因素。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为人处事”“个性品质”“道德品质”“信念与原则”方面,男生更为看重“个性品质”和“信念与原则”,女生更看重“为人处事”和“道德品质”。分析认为,这主要由于性别社会化导致,女生更关注人际关系,男生则更注重公平、原则以及个性彰显。在城乡因素上,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个性品质”“对待集体的态度”“生活态度”“心态”。相对来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对待集体的态度”方面更加积极。在“心态”因子上,城市学生更富有竞争意识,农村学生相对被动。在“生活态度”因子上,城市学生更加偏向自我潜能与价值实现与否,积极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认为要自信;而农村孩子会为了某人而做某事,或听从长辈,“边界意识”不够清晰。总体来说,在价值观念方面,城市中学生更加看重“自我”,而农村学生更多从“与别人的关系”出发。

从学生选择的最重要的一项价值观念来看,道德价值观占到四分之三,表明道德价值观在价值观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1.2研究二:中学生价值观的故事投射研究

中学生价值观的一般特征反应了他们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对人生的笼统认识。为深入了解其在认知、情感上是否能够接纳自己以及在言行中是否愿意表现出来,笔者围绕某项价值观设计了两个情境故事,从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考察被试在模拟情境中的心理反应。

1.2.1研究方法

在开放性问卷调查中,中学生认为最重要的价值观,按照频次高低依次为:“热爱祖国”“诚信”“责任”“孝敬”等(占比40%)。笔者认为,“诚信”是学校、家庭、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话题之一,“孝敬”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当中最受重视的一项,“诚信”和“孝敬”在价值观中具有典型性。因此,围绕“诚信”“孝敬”主题设置情境故事,中学生既易理解又能感同身受。

情境故事设置原则为:第一,能够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考察被试的心理反应;第二,能够将被试的认知发展水平区分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原则水平三个层次;最后,故事情境贴近现实生活且能够引起被試内心冲突。

结合文献分析,将形成的初始问卷在某中学高一年级进行预测,并结合集体座谈与个别访谈,在问题的呈现方面前后经过多次修改,交由12名硕士研究生和4名博士研究生进行评定,最后由专家确定能够达到研究目的,形成正式问卷。

1.2.2结果与分析

(1)中学生对两个情景故事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反应差异

卡方检验显示,中学生对两个情境故事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反应均有显著差异,详见表6。

在“诚信”认知方面,63.9%的中学生处于原则水平;在情感体验方面,69%的中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19%的中学生对自己的选择感到不高兴, 12%的中学生感到无所谓;在行为倾向方面,63.4%的中学生表示愿意将自己的选择与别人分享,表示不愿意的中学生占比为15.1%,剩下21.4%表示无所谓。

在“孝敬”认知方面,58.3%的中学生处于原则水平;在情感体验方面,对自己的选择感到高兴的中学生占比为49.3%,明确表示不高兴的中学生占比为39.7%,剩下11%表示无所谓;在行为倾向方面,愿意将自己的选择与别人分享的中学生占比为64.8%,明确表示不愿意的中学生占比为18.2%,剩下17%表示无所谓。

(2)中学生对两个情景故事在认知、情感、行为上的反应差异来源分析

t检验发现,中学生的“诚信”认知受年级、城乡因素的影响显著。这主要与中学生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有关。如认知上处在原则水平的中学生多来自县城以及乡村,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城市学生接触不良信息源的机会多,受到不良影响几率偏高;年龄大、受教育程度高的学生认知水平显著偏高。而在情感体验方面,与认知水平、行为倾向相对一致,表现为大部分中学生愿意将自己的选择与别人分享。

中学生在“孝敬”认知方面,不同城乡来源的学生之间差异较大,而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分析认为,“孝敬”是中国最为传统的价值观念之一,乡村与县城受传统影响更大,因此,学生更多处于原则水平,而由于城市中学生受其他一些思想影响更大,城市中学生对“孝敬”观念认知更多处在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总体上,在“孝敬”这一观念的认知上,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如果新思想对传统观念的冲击较大,人们受传统观念的约束相对减弱,对“孝敬”的认知也会有所改变,反之,则不会。

2结论

2.1中学生价值观构成

中学生价值观主要体现在8个方面:“为人处事”“个性品质”“集体态度”“道德品质”,“信念与原则”“生活态度”“能力”“心态”。其中,道德价值观处于重要地位,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中学生在“道德品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来源对中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不存在显著差异。

2.2 在“诚信”上的心理反应

在“诚信”的认知方面,城乡和年级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感体验上,城乡和年级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行为倾向上,性别因素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而在城乡来源、不同年级和不同认知发展水平等因素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3在“孝敬”上的心理反应

在“孝敬”的认知方面,不同城乡来源的中学生看法存在显著性差异;而认知发展水平对情感体验和行为倾向的影响差异显著;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中学生在“孝敬”的心理反应方面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总体上看,中学生的价值观是积极、正向的,虽然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局面,但在重要价值观方面高度一致。这说明当前社会价值多元并不意味着青年一代“价值混乱”,“道德品质”等传统价值观念仍旧在青年一代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这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积极信号。因此,我们要对做好青年一代道德教育工作充满信心。当然,如何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黄希庭,杨治良.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71.

[2]李鑫.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3]李鑫.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以石家庄二中为例[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4]李胜男.10-16岁儿童诚信价值观现状的心理学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3.

[5]张剑锋.青少年学生关爱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6]许有云.青少年学生公正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7]王曲云.中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8]国际教育基金会.培养心情与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36.

[9]Lickona, T. A more complex analysis is needed[J]. Phi. Delta. Kappan.1979(6):35-46.

[10]Lickona, T. & Davidson, M. A Report to the Nation: Smart﹠Good High Schools[R].Center for the4th and 5th Rs.2005:139-211.

[11]Lickona,T.& Davidson, M. Character quotation[M]. San Clemente,CA:Kagan Publishing.2008:8-10.

猜你喜欢
诚信中学生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企业不诚信怎么办?
价值观(二)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价值观(一)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照片之争,诚信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