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歌词创作的“四化”

2018-05-14 08:59王志明
北方音乐 2018年6期
关键词:歌词格律四化

【摘要】歌词创作有其自身的艺术特征,文中从形象化、抒情化、民族化、格律化四大理论层面,文章对歌词创作这“四化”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论述。对于歌词创作,可以提供理论思考与实践参考的双重作用。

【关键词】歌词;创作;形象;抒情;民族;格律

【中图分类号】J614.9 【文献标识码】A

歌词与曲谱各占歌曲的半壁江山,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而歌词创作本身,又有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特征,对这些艺术特征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深层次的系统化研究与论述,可以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具体而言,歌词创作的艺术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化”,我们分别进行论述。

一、形象化

歌词创作“四化”的第一化,是形象化。歌词创作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艺术形象,词作者凭借的也是形象思维。所谓“形象”,是“文学艺术把握现实和表现作家、艺术家主体思想感情的一种美学手段;是根据现实生活各种现象加以艺术虚构所创造出来的负载着一定思想情感内容、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图画。”[1]歌词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动物形象、植物形象、景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等。

许多成功的歌词,都首先以形象化作为成功的力点与支点。例如阎肃作词的《红梅赞》(歌剧《江姐》选曲),“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俱,一片丹心向阳开,向阳开。……”就以傲雪红梅的音乐形象,塑造出革命志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又如邹友开作词的《好大一棵树》,“头顶一个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你昂起头,冰雪压不服。……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也以大树的音乐形象,表现一个甘于奉献、乐于牺牲的大写人的艺术形象。其他如《我的祖国》中的长城、《黄河怨》中的黄河、《小背篓》中背篓……无不以形象化作为核心标志。

二、抒情化

歌词作为“四化”的第二化,是抒情化。抒情性是包括歌词在内所有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特征,对此,19世纪俄罗斯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人们用语言互相传达思想,而人们用艺术互相传达感情。艺术活动是以下面这一事实为基础:一个用听觉或视觉接受别人所表达的感情的人,能够体验到那个表达感情的人所体验过的同样的感情。”[2]音乐艺术更以抒情性为要,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明确地指出:“音乐所特有的因素是单纯的内心方面的因素,即本身无形的情感。”[3]

因此,歌词创作必须以情感为生命与灵魂,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例如瞿琮作词的《我爱你,中国》、黄霑作词的《我的中国心》,表达了爱国之情;蕉萍作词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表达了爱党之情;傅庚辰词曲的《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表达了爱领袖之情;腾格尔词曲的《天堂》,表达了爱乡之情;车行作词的《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表达了亲情;高晓松词曲的《同桌的你》,表达了友情;崔志文作词的《纤夫的爱》,表达了爱情……不胜枚举。

歌词创作是为歌曲演唱服务的,而歌曲演唱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情感传递过程,即演唱者先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把词曲作者在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化作自己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受众(听众、观众),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审美效果。

为此,词作者必须具有浓厚而真挚的情感,然后再把这种情感写进歌词之中,让歌词燃起激情之火,并凭此打动受众,获得成功。

三、民族化

歌词创作“四化”的第三化,是民族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与思想根脉,也是一个民族的智力支撑与能量之源。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文学艺术,无不以民族性为根本特征。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同音樂工作者的谈话》中指出:“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要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不仅本土艺术要民族化,引进的外来艺术也要民族化。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黄河》,无论是题材、主题、人物、故事、情感,还是结构、旋律、节奏、风格,都凸显了民族化特色,因此成为经典音乐作品。

歌词创作的民族化,也涌现出许多优秀之作。例如张千一词曲的《青藏高原》、闫肃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李幼容作词的《珠穆朗玛》、罗大佑词曲的《东方之珠》、吕远词曲的《克拉玛依之歌》、郭颂、胡小石作词的《乌苏里船歌》、叶佳修词曲的《外婆的澎湖湾》等,写的都是身边发生的事,讲的都是中国故事,写的都是中国人物和中国景物,呈现的都是中国作曲和中国气派,民族化特征,鲜明而浓郁。

为此,词作者必须首先具有真挚、浓厚、热烈的情感,成为一个性情中人,然后才能把这些情感写进歌词之中,凭此打动受众。要想感动人,词作者自己先要被感动,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也应铭记。

四、格律化

歌词创作“四化”的第四化,是格律化。格律是指韵文创作时所依照的格式与规律,它是作品的艺术形式,受作品内容的决定,反转过来又为内容服务。歌词创作要遵循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押韵

就是每双句末尾一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听起来和谐悦耳,也便于记忆和传唱。歌词的押韵来源于诗歌的押韵,通常有十三个韵部,称为“十三道大辙”,韵与辙同义词,有时合称为“辙韵”,又叫“合辙押韵”。例如潘孑农作词的《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押的是“江阳辙”。又如金流词曲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重寻梦境何处求?……”用的是“由求辙”。

(二)对仗

对仗即对偶,上下两句语法结构相同但平仄相对,以此形成音韵美与意境美。例如阎肃作词的《敢问路在何方》(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歌)中“你挑着担”与“我牵着马”就是对仗;“迎来日出”与“送走晚霞”又是对仗;“一番番春秋冬夏”与“一场场酸甜苦辣”还是对仗。又如黄霑作词的《我的中国心》中“长江,长城”与“黄山,黄河”,也是巧妙的对仗。

(三)字数

许多歌词继承古典诗歌的传统,以整齐的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为固定句式。例如宋小明作词的《中国功夫》,“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用的是五、七言夹用句式;而陆原、岳仑作词的《我是一个兵》,“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消灭了蒋匪军。……”用的也是五、七言夹用句式(其中的“了”为衬字)。

总之,一首好的歌曲的完美呈现,首先要有一个好的词曲创意,整个创意出来以后,有了核心所在后,一首好的词曲作品就会出现在舞台上,歌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为音乐服务的,是开启音乐灵感的,是旋律创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好词就没有好歌。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编纂.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87.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74.

[3]汪流.艺术特征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246.

作者简介:王志明(1984—),男,江西九江,文学学士,东莞市大朗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群文办副主任,群众文化馆员(中级)。

猜你喜欢
歌词格律四化
粤西北怀集桥头山歌述略
《刘三姐》等经典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学性
新材料作文“歌词”立意探析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悬剑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歌曲Someone like you的歌词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有”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