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般守意经》看中华文化对早期佛教译本语言特色的影响

2018-05-14 09:56徐若梦
名家名作 2018年6期
关键词:贤者佛教概念

[摘 要]安世高是中国第一位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外籍翻译家,其代表作为《安般守意经》。译作中,他借用了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的概念,如借用“清净”“无为”“道”等概念来诠释佛教中的“菩提”“正觉”,以黄老之言为释氏格义。同时,安世高也开始尝试创造一些属于佛教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在他的努力下,佛教开始逐渐呈现出体系化、结构性的面貌。

[关 键 词]《安般守意经》;中华文化;佛教;语言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6-0130-02

东汉建和二年(148),安息僧人安世高来到中国,安世高是中国第一位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外籍翻译家,也是小乘佛教(Hinayana)的第一位来华传教僧侣。三国高僧康僧会在为安世高的译作《安般守意经》作序时,将安世高尊称为“菩萨”。序言中还称安世高为“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与叔驰避本土,翔而后集遂处京师。其为人也,博学多识,贯综神摸,七正盈缩,风气吉凶,山崩地动,针?诸术,睹色知病,鸟兽鸣啼无音不照”。

安世高的原名已经很难考证,来华后,他取其国名安息之“安”为姓,“清”为名,字“世高”。其代表作《安般守意经》经文中有“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因此安世高汉语名字“安清”很有可能是取自《安般守意经》。安世高为安息(Parthian Empire)王室成员,相传本是安息国太子,因为一心向佛,所以将王位传给他的叔叔,从此潜心修道,成为一代高僧。据民国学者冯承钧考证,安世高可能是当时亚美尼亚的国王Parthamasiris。从人生经历看,Parthamasiris与安世高的确有很多相同之处,他出身安息王族,是安息王之子,被其叔父推上亚美尼亚王位,后又被罗马皇帝图拉真(Trajan)废黜,在被遣返回安息的途中不知所终。安息国地处西亚,为亚欧大陆交通频繁之地,文化宗教多元,祆教、摩尼教、基督教、佛教等各种宗教都在国内流行,从安世高来汉的时间看,当时安息已经行将就木,帝国分裂,內忧外患,王位更迭频繁,因此王室成员看破红尘,遁入佛门并不足为奇。

安世高是将小乘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人,他翻译的大部分佛经也是小乘佛教的经典,但也包含少数大乘佛教(Mahayana)经典。而他实际翻译的经典书目可能比《众经目录》中记载的更多,如《明度五十计校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百六十品》《大十二门经》《七法经》《十报经》《四谛经》《七处三观经》《九横经》《八正道经》等。

《安般守意经》中的 “安般”当为梵语Anapana的音译,Anapana的意思为“呼吸、吐纳”,“守意”的意思是守住心念,“安般守意”的意思是通过修炼呼吸吐纳之法守护自己的心念,到达圆满之境,因此《安般守意经》是一部教授佛教修行之法的经典。在《安般守意经》的经文中,安世高花了较大的篇幅对“安般守意”进行了极为详尽的解释:

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意为不堕罪也。安为避罪。般为不入罪。守意为道也。安为定。般为莫使动摇。守意莫乱意也。安般守意名为御意至得无为也。安为有。般为无。意念有不得道。意念无不得道。亦不念有亦不念无。是应空定意随道行。有者谓万物。无者谓疑。亦为空也。安为本因缘。般为无处所。道人知本无所从来。亦知灭无处所。是为守意也。

从安世高对“安般守意”的详细解释可以看出,他依旧借用了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的概念,典型的经文有“安为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是以黄老之言为释氏格义,以“清净”“无为”“道”等概念来诠释佛教中的“菩提”“正觉”。

安世高对佛教发展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翻译了大量阿含部经典,将一些佛教的基本教义引入中国,他的译作《四谛经》《八正道经》对“四谛”“八正道”有着极为详尽的阐释。《四谛经》中,安世高对“四谛”的介绍为“今为说是四谛,何等为四,一为苦,二为习,三为尽,四为道”,译本中的译法和今天佛教界的通用译法略有出入:

《四谛经》 今译

苦谛、习谛、尽谛、道谛/道德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谛经》中还对“四谛”进行了解释:

苦谛:从生苦,从老苦,为病苦,为死苦,不哀相逢、苦离哀苦、所求不得是亦苦、仓卒五种苦生。

习谛:何等为,贤者!苦习贤者谛?或人,贤者!六自,入身相爱,彼所爱着近往,是为习。如自身,外身亦尔,识更知行哀。有,贤者!人为六持爱:一为地、二为水、三为火、四为风、五为空、六为识。彼所爱着,相近往发,是为习。如是何应?若人在儿子,亦妻、从使御者、田地舍宅、坐肆卧具,便息为爱,着近更发往求,当知是爱习为苦习贤者谛。过世,贤者!时亦是爱习为苦习贤者习,未来世时亦是爱习为苦习贤者习,今现世时亦是爱习为苦习贤者习。如是不异,如有不倒不惑,真谛正如。

尽谛:何等为,贤者!苦尽贤者谛?有,贤者!为人六自身中种入,为不受,得从是解,不共更,已断、已舍、相离、已尽、不复望、已灭、寂然,是苦灭。如是内身,外亦尔,识相近,更思想,念行望,爱亦尔。有,贤者!人六持不爱:一地、二水、三火、四风、五空、六识。从是得解,不共更,已断、已舍、已弃、已异、不用、寂然,是为苦尽。是亦为何等?若人无有爱着,在儿、在家、在使、在御、田地舍宅、居肆卧具、卖买利息,无有爱着,不相近、意生发求,无有是,当知是爱尽为苦尽贤者谛。

道谛:八种道:一直见、二直治、三直语、四直行、五直业、六直方便、七直念、八直定……是谛更见得应解脱,是故为苦尽。从是行名为道德谛。从后敛说,苦、苦习、尽亦见道,佛所说行无有量。

《四谛经》中虽然也出现了“无为”“因缘”等本土概念,但也开始出现“正觉”“正法”“觉者”“真谛”等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自创词汇,经文还介绍了许多其他的佛教概念:

《四谛经》 今译

生、老、病、死、不哀相逢会、苦离哀、所求不得、五阴苦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

直见、直治、直语、直行、直业、直方便、直念、直定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在《八正道经》中,八种正道的译文和《四谛经》中又有差异,“道”被译成“谛”,而八正道则分别被译成谛见、谛念、谛语、谛行、谛受、谛治、谛意、谛定。

《八正道经》中对八种正道的解释为:

一者谛见。谛见为何等?信布施信礼信祠信善恶行自然福信父母信天下道人信求道信谛行信谛受,今世后世自黠得证自成,便相告说是为谛见;

第二谛念为何等?所意弃欲弃家不嗔恚怒不相侵,是为谛念;

第三谛语为何等?不两舌不传语不恶骂不妄语,是为谛语;

第四谛行为何等?不杀盗淫,是为谛行;

第五谛受为何等?是闻有道弟子法求不可非法,饭食床卧病瘦正法求不可非法,是为谛受;

第六谛治为何等?生死意共合行所精进行出力因缘行,乃精进不厌意持,是为谛治;

第七谛意为何等?生死行合意念向意念不妄不共意求,是名为谛意;

第八谛定为何等?生死意合念止相止护已止聚止,不可为,不作所有罪,不堕中庭,是名为谛定。

安世高对四谛、八正道的解释通俗易懂,除了《四谛经》和《八正道经》外,安世高还翻译了大量阿含经。阿含经是介绍佛教基本教义、概念的经典,安世高一生译经众多,其文风偏重直译,语言通俗浅白,易于被普通读者接受理解,对佛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虽然安世高在翻译的过程中依然需要借助大量本土词语来阐释佛教概念,但他也已经开始尝试创造一些属于佛教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在他的努力下,佛教开始逐渐呈现出体系化、结构性的面貌。

从译文风格上看,安世高追求的是一种通俗、浅白的风格,基本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文体上采用的是语录体,但和中国本土语录体经典相比,则显得语言相对略俗。在佛教术语的翻译上,其措辞并不十分严谨,不仅在译本中多次借用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概念,有时还使用好几个词汇来翻译同一个概念。虽然他创造了一些佛教词汇,但似乎并未尝试建立起一套属于佛教文化的汉语语言体系,佛经原文中的修辞、音韵上的美感都未能得到体现。总体来说,安世高的译本在当时属于质量较高的译本,后人的评价是“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世高出经,为群译之首”。

参考文献:

[1]黄剑华.汉唐时期的西行取经与佛典汉译[J]. 地方文化研究,2015(3).

[2]馬伯乐,胡锐.佛教初入中国时的佛道关系[J]. 宗教学研究,2017(2).

作者简介:徐若梦(1981—),女,汉族,湖北黄冈人,研究生,文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贤者佛教概念
佛教艺术
贤者与魔镜
古代的时间概念
竭其力以事父母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
知耻自律
看中国·在浙江
贤哉,回也?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
陈哲文(韩国)佛教题材作品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