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演奏技法研究

2018-05-14 08:59陆斌
北方音乐 2018年20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中国

【摘要】小提琴传入中国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普及程度最高的西方传统乐器之一。这不仅得益于众多中国演奏家们的涌现,更得益于作曲家们的不断尝试与实践,为中国小提琴事业贡献了大量精品。尤其是新中国成立至今,小提琴与中国音乐特色的结合是卓有成效的。对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的一个重要研究切入点就是演奏技法。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2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与中国音乐共同发展的进步历程,随着作曲家们对这件乐器理解的深入,作品中的技术程度不断提高,其演奏技法的进步、与中国音乐特色融合的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

一、由易到难,不断向高难度技术看齐的演奏技术倾向

小提琴进入中国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处于被中国人熟悉的普及阶段。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音乐事业的蓬勃发展,小提琴作品越来越多,20世纪50年代可以看作是我国小提琴事业的一个高峰期。以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选》为例,此书的第一版共收录了16首1949—1979年的独奏作品,其中多数作品尚处于演奏技法创作的探索阶段,少数则有炫技成分,难易程度区别极大。如《新疆之春》(1956年)、《夏夜》(1952年)、《牧歌》(1953年)等,都属于技术较简易、音区较固定(1—3把位居多,间或有4、5把位)的作品,音乐风格也较单纯。

1958年诞生了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综合使用了戏剧(越剧沪剧)唱腔的滑音、紧拉慢唱及西方传统的对比复调、模仿复调等手法,充分运用小提琴如歌如诉的音色及各种复杂演奏技法,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家喻户晓的小提琴曲。这部作品的问世表明小提琴演奏技术与中国音乐的结合已提升到了一个新阶段,不管是从音乐性还是技术性而言,《梁祝》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当代小提琴事业的一座里程碑,对今后作品起到了启示作用。

上述提到的《中国小提琴作品选(1949—1979)》收录《金色炉台》(1974年)、《阳光照耀塔什库尔干》(1976年)、《苗岭的早晨》(1975年)等三部具有极高炫技性的作品。炫技性作品数量虽不多,且都是由同一作者(陈刚)所作,但体现了小提琴独奏作品在技术方面更高的层次和追求。

《中国小提琴作品选》第二版则收录了1979—1989年共13首小提琴独奏作品,对比之前的版本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版在小提琴演奏技术难度上大大提升,所有作品的演奏都具有高难度技术,有些甚至可以看作是炫技性作品,如《山之女》(瞿小松,1982年)、《草海音诗》(张柯,1983年),等等。

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的技术壁垒被作曲家们一再打破,技术性与音乐性得到了更深入的结合。例如《姑苏吟》(2008年“帕拉天奴”杯作曲大师获奖小提琴作品,陈疏赢作)的技术难度已不输于任何一部高级炫技性随想曲。

小提琴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融合,在作曲家敢写、演奏家敢演奏的共同推动下,使小提琴独奏作品不断向高难度技术发展。正如王震亚在《中国小提琴作品选(1979—1989)》前言中写道:“有的作品在驾驭繁难多样的小提琴演奏技巧上下功夫,有的作品结合特定内容在开辟新的写作技法上大胆尝试,有的作品运用传统写作技法着力表情达意力求完整。这种作品的多姿多彩,正表现了80年代在开放政策鼓舞下,我国器乐曲创作空前活跃的一个侧面。”

二、由浅入深,更重视中国音乐特色与小提琴技术相结合

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从开始就十分重视将演奏技术与中国音乐特色相结合的問题,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这样的结合已经从早期的“形似”发展到如今的“神似”。最突出的演奏技术特点有以下两个。

(一)滑音

小提琴作为弓弦乐器,天生具有演奏滑音的优势,但由于西方音乐的特点使然,其作品中滑音并不多见,演奏家们对滑音也保持着谨慎克制的态度。但滑音是中国音乐的一大特点,从民族乐器到戏剧唱腔、民间小调等种类中都能轻易地听到各种各具特色、表现力极强的滑音。早期,与20世纪40—50年代所创作的小提琴独奏作品单纯、简洁的风格相一致,当时小提琴上演奏的滑音多具有装饰、点缀的效果。如《夏夜》中,小提琴模仿二胡的演奏技法,以较窄的滑音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

经过众多作曲家与演奏家们的探索,从20世纪7080年代开始,滑音的使用及演奏技法日趋大胆。例如,古琴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乐器,嵇康曾在《琴赋》中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杨宝智先生1986年改编了古琴名曲《广陵散》,作品为了表现古琴音区、音域及音效的特点,作者使用了大量的、不拘一格的滑音(几乎达到每小节一个的频率),同时,充分利用了小提琴四根琴弦的实音、泛音音色对比,模仿出古琴特有的韵律感。这样的改编不仅技术难度高,更有效地拓展了小提琴音色的可能性,是小提琴与中国传统音乐结合的一个典范之作。

(二)复杂多样的双音

谱例

由于中国民族乐器及律制等的特点,传统中国作品中双音(即和声音程)使用是极少的。因此,早期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中双音也不多见。但是,双音是小提琴传统的演奏技术,它有助于小提琴发出饱满的声音、有层次的力度表现,并形成和声行进的倾向性。因此,在将小提琴演奏技术与中国音乐相结合的过程中,对双音的使用日益趋于频繁,并且从简易双音、和谐双音往各种复杂多样、非常规的形式发展,在保持、发展小提琴传统技术的同时,亦成为了中国小提琴独奏作品的一大特点。

谱例出自何旻《雾中风景》,在6个小节中频繁采用了小七度、大七度、减八度、增十一度等不协和音程,以高度、密集的不协和和声音程表达一种激动的情绪、复杂的情感。这样的写法并不拘泥于中国传统曲调、西方传统技法,是中国作曲家对当代小提琴演奏技术的本土化追求。

目前,双音的使用在小提琴独奏作品中多不胜数,这里不再一一举例。总之,这一体现小提琴演奏特点、作曲家音乐追求的技术今后必将更为常态化、个性化。

三、结语

小提琴是一种歌唱性、炫技性都非常突出的乐器,今天研究中国当代小提琴独奏作品的演奏技术、技法可以看到这个乐器与中国音乐的结合经历了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随着中国音乐事业的不断发展,可以预见今后中国独奏小提琴作品在技术难度、技法使用等方面无疑将会更上一层楼。

作者简介:陆斌,女,硕士,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中国
竹笛协奏曲《愁空山》研究现状及思考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肖邦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