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繁荣兴盛上展现新作为

2018-05-14 16:38刘少生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兴盛湖湘中华文化

刘少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文化和文化建设的地位作用,对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了全面部署和战略规划,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明确了指导方针和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引领和支撑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无论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都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湖南文化底蕴深厚。在浩瀚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湖南孕育了周敦颐、王夫之、魏源、谭嗣同、黄兴、蔡锷等一大批济世经邦的杰出人才,创造了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坚韧不拔”为特质的湖湘文化,有着“古道圣土”“屈贾之乡”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美誉;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里,湖南诞生了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等开国元勋,走出了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名副其实的“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红色摇篮”,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众多革命文物史迹;在如火如荼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湘儿女齐心协力推进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各项事业。与此同时,文化改革阔步向前,雷锋精神深入人心,特别是广电湘军、出版湘军、演艺湘军等文化品牌不断发展壮大,彰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内涵。目前,湖南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4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3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8项。这些,都是对中华文化、湖湘文化的继承和升华。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当代中国正昂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当前湖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中体现湖南担当,作出湖南贡献。要坚持以传统文化固本培元。秉承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精心组织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传承弘扬湖湘文化精髓,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让中华文化、湖湘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坚持以革命文化强筋健骨。充分挖掘、保护、利用好全省红色文化资源,通过红色旅游、红色经典作品等载体,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学习党的历史、坚定理想信念,让革命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高高飘扬。要坚持以先进文化凝神聚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省人民團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把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走出去”各项工作做出更大特色、提至更高水平,让先进文化的阳光照进每个人的心中。

猜你喜欢
兴盛湖湘中华文化
我是湖湘儿女
咏“湖湘教师写作夏令营”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中国漆画装饰风格兴盛的原因分析
浅析隋唐时期佛教的兴盛
诵诗的崛起与魏晋南北朝诗歌吟诵之风的形成
俳谐赋兴盛的政治原因
源可寻而濯我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