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翻译及其目的

2018-05-14 10:51汪文秋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目的翻译文化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近三十年来,翻译研究领域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转向”。本文探讨了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并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了翻译的目的,指出要做好文化翻译,译者应熟悉和了解相关文化,采取灵活而有效的文化翻译的应对策略,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 翻译;文化;目的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译者翻译的过程其实也是传播源语文化的过程。因此,作为翻译过程的主体,译者不仅应熟悉驾驭源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擅于把这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给予深刻反映。随着国际人文学界中文化热的兴起,文化研究在翻译界亦成为热点,Holmes、Lefevere、Venuti 等译本研究学派更注重于文化与翻译的交互影响。译本研究学派提出,翻译从本质上来说更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活动。

一、翻译的目的

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而且每一种行为都能产生一种结果、一种影响。翻译也是一种行为,因而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翻译目的论”是Reiss、Vermeer和Nord等翻译学家基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提出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Vermeer进而解释说:“每一个文本的产生都有一个既定的目的并且为该目的服务。”目的原则可以理解为:以一定方式写作、说话或者翻译能使你的作品或者译作在一定场合下发挥作用,或者对使用的人发挥作用,更确切地说,是按他们的意志让它发挥作用。简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

(一)翻译中译者导向的目的

翻译是为一定的目的服务的。译者对翻译具有的主观目的性可以通过为翻译发起人服务,为适应时代与社会文化环境而表现自己的立场、观点、态度,展示自己的翻译动机等途径来实现。

译者为了对翻译发起人负责,往往屈从于翻译发起人的意志,这种目的的翻译主要体现在政治和經济领域。

E.g.“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

译文:“After unification with the motherland,the Taiwan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will assume a unique character and may practise a social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ainland.”

此处,译者并未直接将原文中的“有自己的独立性”译作“enjoy its own independence”,因为enjoy its own independence相当于承认了台湾的“独立”,而实际上违背了原文的真实含义。译者的处理可谓准确到位。

此外,由于译者受其生活时代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已形成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些也会反映到翻译中。比如,Joseph S.Nye Jr.所著的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被译作《美国霸权的困惑》,译者将American Power(美国力量,美国实力)译作“美国霸权”并非译者不能区分Power和hegemony(霸权)的含义,而是另有用意,表现了译者自身的立场。

(二)为了民族文化保护的目的

很多民族为了保护本域文化,在翻译时常常对外来文化采用“归化”的过程处理。例如,迪士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原有的基本故事情节虽然被保留,却在原有的中国经典传奇故事的基础上赋予了独特的美国式文化含义。在故事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的描绘中鲜明的美国色彩可见一斑。原故事的主题是木兰为“孝”充军,而在这部动画片中,主题为木兰的“自我实现”。花木兰的行为—谈恋爱、与人拥抱、和父亲亲吻等亦充满了美国式的叛逆精神。这种被改造后的中国文化反过来又影响着中国的青少年乃至成人,其后果就很有可能导致文化殖民和文化被同化的危险。

(三)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

翻译涉及到文化输入和文化输出两方面。为了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宜采用互补式翻译,在保留本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取外域文化精华,以增强本族文化的活力。许渊冲在《翻译的艺术》(1984)前言中指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宏观层面来说,可以激发译文读者对该文化的兴趣,引导他们熟悉了解该文化的内容和内涵,让译文读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而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微观层面来说是让译文读者了解该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贯彻和实施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拿来翻译和拿去翻译等主动型的积极翻译模式,学习和借鉴外域文化的优点和特色以充实本域文化,增强本域文化的活力以促进其发展。一般说来,拿来翻译和拿去翻译对原文化材料均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即主动而积极地择优而译或者择缺而译。

二、目的条件下的文化翻译策略

翻译的目的是交际,而交际是双方面的,不仅仅受原文的限制,还受到译文读者的反应所影响。因此,要以译文读者在其认知范围内能有效理解和吸收外域文化作为翻译的最终目的,就要采用合适的翻译原则和方法,在文化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在含义上作出适当的取舍。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译者完成翻译任务的途径和方法。Vermeer 将翻译的目的归为三类,即译者的原则性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下的目的文本的交际目的和由特殊翻译策略和程序决定的目的。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对原文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或者完全改写的方法,亦可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而评价一篇译文的优劣,并非是看它对原文的等值程度,而要看它对于翻译目的的“适宜性”,即是否有助于在译语情景中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在文化翻译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文化内涵的传真;其次要注意读者的接受能力;最后还要有本域文化的维护意识和传播意识。

三、结语

翻译中文化内涵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王佐良先生曾指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翻译是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流碰撞,译者在深入熟悉了解本族文化的同时,应深入了解外域文化的特点与优点,真正理解原文的思想内涵,将附加在源语上的“超语言信息,即文化信息”传递过去。同时,应尽力使源语与译语在各自文化里的内涵相当。作为文化传播者,译者应尽力加强和增进不同文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可理解性,尽量缩短两种语言文化间的距离,清除因对文化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真正有效媒介。要做好文化翻译,译者要熟悉和了解相关文化,还要了解文化翻译中常见的困难和问题,具备自主的文化翻译的原则性倾向,采取灵活有效的文化翻译的应对策略,实现文化翻译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李建军.文化翻译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J].中国翻译,1984(1):2-6.

[5]王佐良.翻译:思考与随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作者简介:汪文秋,女,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翻译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目的翻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廉洁校园文化建设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研究
谈高校美术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