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竞赛驱动式”实践教学探究

2018-05-14 16:11张琳琳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

张琳琳

摘要:文章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针对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竞赛驱动下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阐述了如何通过校级、省级、国家级等不同层次的实践技能大赛,将广播影视类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广播影视类专业;竞赛驱动式;实践教学

一、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定义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将高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分为19个专业大类、99个专业类和747个专业(截至2015年)。广播影视类属于新闻传播大类,广播影视类下面又分为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技术、影视编导、影视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十余个专业。这些专业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所开设的专业几乎囊括了广播影视类的所有专业,如何将学生培养成为能编、能导、能摄、能演、能剪辑、能加工、能制作的综合型影视人才,值得教师思考。特别是如何针对艺术类高职学校学生的基础,结合他们的实际能力,建构适合他们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广播影视类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文化基础较差

据调查,高职院校的平均录取分数线在300分左右,影视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等文化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的平均录取分数线约350分,摄影摄像技术、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多媒体技术等专业的分数要求相对较低,约290~310分。另外,随着高职院校单招规模的扩大,有不少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单招进入学校,这些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

影视编导、新闻采编与制作等专业对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文本分析能力、策划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但整体来说,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不如本科院校学生,这是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学生的软肋。

(二)教学方式落后

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沿袭了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同样开设了电视节目策划、电视编辑、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电视节目策划、艺术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电视专题片创作等课程,受课程时间、考核要求、授课场地等条件的限制,这些课程的教学基本是在课堂上完成,授课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论讲授,最终的考核方式也多以试卷测评为主,难以脱离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1]。

(三)校外实习实训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学制采用“2+1”或者“2.5+0.5”,即两年或两年半在校学习时间加上一年或半年实习实训时间。但是,针对这半年或一年的实习实训,各个高职院校并没有严格的考核标准,甚至没有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不少学生处于自由活动的状态。即使学校有统一安排的实习实训,也是以观摩为主,缺少有效的指导和操作实践,学生在媒体策划、编辑、采写等实践中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提升其实践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

三、竞赛驱动下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

面对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积极改革,充分利用校级、省级、国家级竞赛,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升学生媒体实践能力[2]。

(一)校级竞赛深入每一个专业

从2013年以来,我的青春我的梦“星光杯”专业创作实践大赛已成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的一项常规赛事,每学期举办一次。“星光杯”专业创作实践大賽面向影视系广播影视类专业的所有学生,开设了图片摄影、广告视频、动画视频、新闻报道、DV视频、微电影、动画剧本等比赛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影视编导、摄影摄像技术、新闻采编与制作、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多媒体技术、影视编导等广播影视类专业,鼓励各专业之间的融合创作,旨在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

“星光杯”专业创作实践大赛在题材上要求学生选择爱国、励志、友善、诚信、忠孝等内容,关注弱势群体、民生民情,强调地域特色、湖湘特色,能激发大学生激情和梦想,作品不限体裁和风格,给学生提供了足够多的选择。活动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留给学生足够的创作时间。

(二)校级竞赛考评结果贯穿每个学期

为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由系主任牵头,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系外、校外专家担任“星光杯”专业创作实践大赛的评委,评选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并给予获奖者一定的奖金。同时,专业创作实践大赛的结果也是期末教师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评优评先、入团入党的重要衡量标准[3]。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为他们日后走上专业化创作之路打下基础。

(三)省级竞赛贯穿每一门课程

根据广播影视类专业教学的培养计划,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制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后期剪辑等课程主要设置在大一下学年和大二上学年,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是根据省教育厅、新闻出版广电局等单位组织的原创视频作品、广告作品、动画作品等技能竞赛的时间而定的,其教学目标是在课程结束之后,每个学生都有一部至两部可以参加省级竞赛的作品。将各类省级竞赛的主题、理念、要求等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能让学生定位更精准,目标更明确,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作。

这种教学模式也容易转变成一种竞赛项目制,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竞赛要求,寻找相应的主题,开展策划实施。班级中各个小组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针对个别小组人手不够、资源不足的情况,指导教师可以从中协调,帮助小组发挥优势,成功地完成策划、拍摄、剪辑、加工等任务,从而确保每个小组都有较为成熟的参赛作品[4]。

(四)以更高一级的专业技能竞赛为目标

受時间、空间的限制,学生的课堂作品往往不够优秀,为了让学生的作品走向更大的舞台,指导教师必须带领学生对他们的课堂作品进行再加工,特别是在后期剪辑上多下功夫,确保学生作品在更高级别的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好成绩。

四、竞赛驱动下广播影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成果

(一)师生创作的作品竞赛成绩斐然

在竞赛驱动式教学模式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师生的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如摄影作品《静物》入选第156届英国皇家摄像学会国际摄影展,《原野》入选第23届奥地利特伦伯超级摄影巡回展。微电影《当国旗升旗》《等风来》《浮沉》《不能忘却的记忆》等二十余部作品在省级、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赛事中获奖。纪录片《芦苇人》获第25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微电影展映单元及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评选活动纪实类作品二等奖,《蜡染湘西》获2017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大学生原创作品单元“特别推荐优秀作品”。影视广告《热爱极致》《家与坚守》等作品在教育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剧本《春夏秋冬》《天山湘女》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全省戏剧、广播剧优秀剧本评选活动中荣获“剧本奖”。独幕剧《永远的温暖》获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小型舞台艺术创作项目资助。另外,多部影片获得湖南省青年微电影大赛、大学生网络视听节目大赛“最受欢迎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摄影奖”等。

(二)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升

经过校级、省级、国家级等专业比赛的磨练,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在竞赛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学生的策划能力、拍摄能力、采写能力、编辑能力、剪辑能力、后期加工能力等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在校期间就能历练成为一个能写、能编、能导、能演、能剪的全能型媒体人才,走进社会后,能很快适应各类媒体单位工作节奏,成长为工作岗位上的熟手。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影视系的毕业生备受各类文化传播公司、影视机构、电视台、网络传播机构等单位的青睐。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名动数娱集团等企业多次与学校商谈校企合作,并派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指导[5]。

五、结语

广播影视类专业涵盖范围较广,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性、综合应用性和创新性。由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所以学校把目标转为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构建良好的实践教学体系。

竞赛项目是广播影视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良好载体,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技能大赛相结合,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采编、导演、拍摄、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更好地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郝本廉. 浅论高职院校广播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19-21.

[2]孙士明,刘新平,张晓东. 竞赛驱动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教育,2016(1):153-156.

[3]郭璇.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影视后期系列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2):62-64.

[4]干瑞青. 新闻学专业影视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山东政法学院新闻系项目化教学改革为例[J].电影评介,2014(11):80-82.

[5]李平,杜力. 以学科竞赛为驱动的主动式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99-100.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