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的建设引领社区治理

2018-05-14 17:29邓嫣嫣
党政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社区

邓嫣嫣

社区是城市管理服务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地域载体。加强党的建设引领社区治理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探索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一环,也是社区建设、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如何实现党建工作引领社区治理,是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中“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的题中之义。

一、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行动依据

1.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是社区谋求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1887年,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首次提出社区的概念,他将社区理解为建立在所谓“本质的意志”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社会”,应当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而在中国,现代社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单位体制式微和政府职能转变的直接产物。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还原为“社会人”,大量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向社区转移,社区的作用日益凸显起来。但与之相对的是,社区的自治能力十分薄弱,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实际上承接了大量的行政事务,居民缺乏自治意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内各种团体分散,需要有一个主导力量进行社区整合、共谋发展。而在各种力量中,党无疑占据着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

首先,党具有庞大的组织体系。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高达8944.7万名,其中97911个社区(居委会)建立了党组织,党员本身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巨大力量。其次,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党始终牢记密切联系群众,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地从“一穷二白”逐步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且党的宗旨决定了它能够超越社区内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公平公正地协调社区矛盾,大多数社区居民也对党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有情感认同和心理依赖。第三,党具有丰富的政治资源。作为执政党,党能够通过各级党组织的党建工作将党的方针政策、政府规划与社区发展有效对接,引导社区发展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能够将行政资源、企业资源、社会资源与社区需求有效对接,直接助推社区发展。因此,社区要谋求自身发展离不开党的引领。

2.党建引领社區治理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

党的执政基础是人民群众,党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深入到人民群众当中去,必须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善于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群众的自觉行动。

党要深入群众需要了解社区。社区作为城市人口大量聚集、生产生活的主要区域,承载着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甚至是共同价值,了解社区背景是了解社区群众的前提。

党要代表群众利益需要深入社区。“支部建在连上”是我们的成功经验,通过把党组织建在每个工作和管理的组织细胞中来保持强大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而社区就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基础,党建工作只有融入到社区治理的全过程才能够充分了解社区群众的利益所在。

党要获得群众支持需要引领社区治理。社区治理水平关系着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等直接利益,党作为执政党,有义务加强对社区治理的领导、管理和协调,凝聚群众力量,共同促进社区的健康发展。

二、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现实挑战

1.社区党组织自身基础薄弱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但由于近几十年来管理体制、工作惯性、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剧烈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社区党组织的工作基础。

(1)难以充分动员社区内的党员。在政治结构上,社区“两委”班子成员高度交叉任职,社区书记和党委成员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配合政府工作上,势必影响党务活动的开展。在活动组织上,社区党组织的党员、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的党员、生活在社区内但组织关系在社区外的党员各自分离,战斗力分散。在党员管理上,社区党组织的党员来自于五湖四海、分布于各个行业,且老党员多、流动党员多,再加上部分社区党组织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开展组织活动时经常出现党员难集中、工作难开展等问题。

(2)难以有效服务社区内的群众。由于传统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和社区内其他单位的党员并不参与社区党组织活动,造成有些党员对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关心不够,社区党组织在协调其他单位、利用社会资源服务群众上也存在一些难度。同时,部分社区对社区党建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将工作重心停留在“三会一课”等最基础的活动上,党组织活动脱离社区生产和生活实际,党建与社区建设“两张皮”,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也就引领不了社区治理。

2.社区治理的事务日益复杂

(1)社区建设事务日益繁多。1986年,民政部第一次将社区概念引入城市建设,提出了社区服务的任务和建立、完善社区服务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社区建设已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社区服务,而是发展为“一个复合体,包括了基层政权体系建设、提供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培育社区文化和精神等多项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社区的管辖范围不断扩大,一个发达社区承载的人口可达数万人,客观上增加了社区治理的难度。

(2)社区治理主体日益多元。政府是推动我国社区发展的主要动力,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参与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和组织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譬如小区的物业公司、业委会、各种社会组织、社区学校、医院,等等。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主体利益的多元化,党要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有超越、驾驭、协调各方利益的能力,这对社区党组织提出了巨大挑战。

3.基层治理新格局有待完善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目前的社区治理中,党和政府的作用明显,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的程度仍有待提高,并且它们更多地局限在提供简单的民生服务以及围绕兴趣爱好组建文娱社团的层面,自治能力较低,需要有一个领导力量来统筹、协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治理能力。

三、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对策建议

1.选优配强,打造坚强有力党员队伍

(1)选好社区党委班子。“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选优配强社区党委班子必须着重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一定的政治敏感性,社区是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矛盾碰撞的主要场域,社区党委班子必须坚定党的立场,自觉与不良思想和不实言论作斗争,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社区事务。二是具有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党委班子直接面对形形色色色的群众,必须掌握相关的专业技能,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

(2)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则必须对照党章党规,用纪律来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对不服从组织工作安排甚至违反组织决定的党员应坚决处分,对不关心社区事务、不积极参与组织生活的党员应诫勉谈话、限期整改,对党内积极分子应及时表彰和奖励,同时应对全体党员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帮助他们提高进行群众工作和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力等等。通过加强党员管理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社区群众中树立党的团结统一、先锋模范形象。

(3)创新组织活动形式。要充分调动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党组织活动形式。可采取发动党员对社区居民需求进行摸排——确立党组织年度活动目标——分组分任务设计活动方案、满足群众需求——群众评议活动效果的方式,将党组织活动与社区治理的全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将群众评议结果与党员管理结合起来,丰富组织活动、密切党群联系。

2.统筹衔接,丰富党组织的服务资源

(1)创新完善党群联系服务渠道。要实现党对社区的引领,其根基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充分利用我们党的执政优势和组织优势,将各种服务资源下沉到社区,以服务群众为重要抓手夯实党的领导地位。譬如,佛山市于2014年开始推行镇(街道)领导干部直接驻点联系群众制度,由镇(街道)党委班子带头,全体镇(街道)干部分编为驻点直联团队,与社区党组织书记对接,并将社区党员分编为辅助工作团队,每周二下午入驻到每个社区联系群众、走访民情,使社区党组织能够更加高效地衔接各种政治资源,巩固了党在社区的领导地位,也推动了社区的和谐高效治理,截至2016年已累计解决社区群众54090个问题,问题解决率达97.2%。

(2)推动各级各类党组织统筹发力。社区党组织如果仅依靠自身成员,能力是十分有限的,需要借助各方力量,尤其是要以“党建一盘棋”的思路充分发挥全党合力,打破各级各类党组织之间的组织壁垒。佛山市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建立了“1+N+X”区域化党建模式,“1”即社区党组织,它作为龙头,牵头推进区域党建资源整合,带动区域内黨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类型党组织形成“党建联合体”。“N”即社区区域内的各类党组织,通过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兼职委员制度、村企党组织结对共建等多种方式,加强龙头党组织与共建单位的协调联系。同时,整合党建活动阵地和设施,在区域内建立党群一体、资源共享的党员服务中心或党员活动中心,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活动阵地和设施向社区党员群众免费开放,探索以区域为单位共同开展党组织活动。“X”即社区区域外的党组织,作为“1+N”的重要补充,通过建立机关联系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双联系”制度,开展机关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等方式,引导区域外资源下沉,补足区域内党建资源短板。目前,全市已建立260个区域化党建试点,通过横向联合、上下联动,实现党建资源跨行业、跨领域“大融合”,解决传统模式下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问题。譬如,禅城培德社区依托党务电子平台成功将各方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兰桂社区从“小联合国”蜕变为熟人社区等。不但提升了社区党员和社区群众的融合程度,也丰富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容,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3.组织重构,提高社区党组织话语权

(1)探索拓展党的组织工作网络。社区的不断膨胀对社区党组织的代表性产生了一定冲击,必须要探索扩展党的组织工作网络,给党员深入群众创造组织依托。首先,要将规模比较大的社区党组织升格为党委,赋予其更多的活动权限。其次,要将党支部、党小组下延到居民小组和小区楼宇中,以便更好地收集民情。此外,社区内各类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中介组织及非公经济组织等不断萌生,尤其是居民参与意识越强、生活水平越高,各种社会组织就越蓬勃生长,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要力量。对这些新生组织,要在其创建之初就谋划扩展党的组织网络,凡是有党员三人以上的设党支部,三人以下的,可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建立联合党组织。没有党员的,积极物色并发展其优秀分子入党。为发挥党在治理中的政治引领作用打好组织基础。

(2)探索引导建立居民议事机构。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引领作用的发挥不能走“包打天下”的老路,而要善于引导、强化居民自治。社区党组织应积极推动成立居民议事机构,由书记主持民主议事,鼓励党员参与居民议事机构,锻炼基层党组织通过规则制定、依法依规的民主渠道争取和维护领导地位的能力。

(作者单位:中共佛山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社区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党员标准是什么?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