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养成素养培育的教学策略

2018-05-14 16:22陆晓明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陆晓明

摘 要:道德养成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更是学科的主要育人目标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出发,注重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志,将培育学生道德行为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发挥本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道德养成素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化的法律。道德养成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素养之一,更是学科的主要育人目标之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的道德学习过程[1],实现学生“道德养成素养”的有效涵育。下面,笔者试结合统编《道德与法治》(八上)第二单元第四课第1课时“尊重他人”(省级公开课)的教学,对有效培育学生道德养成素养的教学策略进行具体阐释。

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启迪学生的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即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认知是道德养成的理论支撑。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实施的载体,可以有效地启迪学生的道德认知。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诗文歌赋、名言警句、音乐戏曲、传统习俗等,都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尊重他人”一课教学中,笔者选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素材,并作巧妙设计,具体的路径是:

1.借助名人典故使学生获得道德印象

在导入环节,笔者以“程门立雪”(视频)引入课题,在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他们对“尊重他人”的外在行为表现有了初步的认知,并感受到“尊重使人际关系更和谐,使社会生活更融洽”。

2.借助名言警句使学生形成道德概念

导入课题后,笔者呈现以下材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仁者必敬人(荀子)”“小的尊重老的,是尊重历史;老的爱惜小的,是爱惜未来(谈家桢)”,通过引领学生一起诵读这些名言警句,使学生对“尊重即尊敬、重视”“尊重是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等概念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形成“古往今来,无论世事变迁,尊重他人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高尚美德”等认识。

3.借助汉字文化使学生道德思维发展

课的结尾处,笔者以“尊”字演变为例,通过猜字活动,着重分析“尊”字(甲骨文)的造字内涵(造字本义:手捧酒坛,献礼祭拜);通过设问“你认为人们尊敬的对象是谁?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一定深度的发展,认识到“从人类自身到世间生灵万物,都是独特的生命体,都是我们所应尊重的对象”。

二、以真实的生活案例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道德认知),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理体验。道德情感是道德养成的驱动力。道德情感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在不同的时代或不同的立场下,即使是同一行为,所引发的道德情感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在培育学生道德情感时,必须有意识地紧贴学生的现实生活,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启发学生。就“尊重他人”一课而言,在历史长河中,虽然“尊重他人”始终是人们所普遍认同的美德,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都是一些“历史故事”或“别人家的故事”,学生即可能无法产生“共鸣”,也就谈不上道德情感的启发了。因此,笔者在该课的教学中,通过课前搜集整理、筛选修饰,选用了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两则真实案例,以此展开教学设计,较好地启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其路径是:

1.借助正面案例,传递美好道德情感

学生在对“尊重”形成一定的道德认知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案例1:在寝室里,总会有室友之间的沟通,如果每个人都尊重其他人,那么可以说这个寝室是和谐的。记得上一次,我请教周伊蕊一道题目,她耐心地为我解答。其间,我一直有一些小问题,然后一直问,她也一直解答。我理解之后跟她说:“谢谢寝室长!”然后,她也很开心的样子。其实,尊重他人和被他人尊重都是件很有意義的事,至少可以收获快乐,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设问:你有没有类似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经历让你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从学生的反应看,因素材来自同学中间,关注度极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后,通过故事分享活动,学生们进一步地达成了“尊重他人是利人利己”“彼此尊重能让世界更美好”等积极情感认知。

2.借助反面案例,规避不良道德情感

在整理素材的过程中,也发现有一些反面的案例,经过笔者的修饰和设计,教学中选用了如下一则:

案例2:小学时有位同学,为了“方便”,把他的一位同学邀请进了我们的QQ群,他俩在群中聊得很开心,和他的同学讲了很多“趣事”,他们的欢乐几乎是建立在我们的悲伤之上,什么骑车翻进河道,上学忘带课本,黑(诬蔑)王某某是猪,课堂上吃零食被老师批评……都是我们不堪回首的往事。

设问:请对“他”的行为作出简要的评价,并说说“我”该怎样处理。

此环节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从“他”和“我”两个角度进行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学会规避因“彼此不尊重”而引发的不良情感。

从教学实际看,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设计与活动,较好地达成了“换位思考”的情感基础,为学生“尊重他人”道德素养的养成注入了动力。

三、以模拟的情境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人在道德情境中,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内外困难,实现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意志是道德养成的航向标。道德意志的实质是价值观念。《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 [2]。教师激发学生道德意志要引导学生分析复杂的价值冲突情境,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学会辨别是非,从而作出正确(合情合理)的选择,过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由于课堂教学场地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随意带领学生走进现实社会实践中。但教师可以根据现实生活现象,在课堂上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带领学生模拟现实生活,在模拟中观察和激发学生的道德意志。在该课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虚拟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体验:

周末,我(带着书包和行李箱)乘坐公交车回家(座位已满员),惬意地欣赏着窗外的风景。这时,车辆靠站……

情境一:上来了一位陌生的老爷爷,我……

情境二:上来的是隔壁的李奶奶,我……

情境三:上来的是隔壁的李奶奶和一位陌生的老爷爷,我……

此三个情境依次出现,其间,各留有一定时间要求学生在纸上写下每个情境下自己的做法。待到三个情境全部呈现后,笔者组织学生对话交流。此情境实属“两难情境”,它考量的是学生的“意志”与“选择”,即在遇到类似“让座”两难情境时,该如何运用道德意志进行“有道德的选择”。

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面对情境一、情境二,普遍选择了“让座”(某种程度上表明学生已基本形成一些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有个别学生选择“不让座”,原因是“要看自己到家的时间长不长(时间长的话就不会让座)”。针对这样的选择,笔者在表扬和表示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是一种积极情感的体验,应积极予以尝试”的价值认识。面对情境三,学生的争议比较大:28位学生选择“让位给陌生爷爷”,5位学生选择“让位给李奶奶”,余下学生则不让座。随后,围绕“你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笔者与部分学生展开了对话交流。从学生口中,可以得知部分学生认为“陌生人更需要尊重”“熟悉人、亲人可以随意一些”“用让座的方式体现对陌生爷爷的尊重,用陪站聊天的方式体现对李奶奶的尊重”等等。针对学生的多样答案,笔者在表示尊重和理解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尊重需要智慧”“尊重源于内心,在言行上则需要理智的调控,以寻求各方的平衡”思想认识和价值取向。

四、以表现性的作业评价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指在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意志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养成教育的最终归宿。现实教学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道德认知与其在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不一致,甚至“南辕北辙”。造成此种现象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与终端教学评价所采用的纸笔测试(侧重于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意志等层面的检测)和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观察和考察学生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关联。以此为鉴,教师可以围绕学科教学内容,设计表现性的作业评价来督促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逐步养成道德自觉行为。比如,在该课的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

[日期 尊重他人的事例 受他人尊重的事例 (自己或对方的)感言 ]

这样的作业设计,既可以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引导并督促其将尊重他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又能让学生在践行道德的过程中发现身边的美、感受身边的美、创造身边的美。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展示、交流,以促进学生良好行為习惯的可持续性养成,使学生逐步形成道德自觉,在生活中做到勤于尊重他人、善于尊重他人和乐于尊重他人。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探索并涵育学生“道德养成”素养,教师要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出发,注重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激发学生道德意志,最终将道德行为落到实处,从而更好地发挥本学科的育人功能。参考文献:

[1]金钊.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探析[J].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8(3):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7.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儿童道德行为发生的时间逻辑及其教育遵循
学术道德实践过程中“知行合一”的相关路径讨论
沙夫茨伯里之德性观探微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当代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
思想品德课中的导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