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2018-05-14 17:29陈麟辉
党政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黄土地梁家知青

陈麟辉

15岁,青春年少,岁月青葱;7年,时光漫长,日久月深。细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掩卷自省,久不平矣。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书里以系列采访实录的方式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同志,在困顿中坚定信仰、在困苦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提升本领的成长过程。在这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同志读懂了生活之本,读透了中国农村,透骨而又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曾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苦心志,劳筋骨,为人先。196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到1975年10月,他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初到梁家河,他与当地村民一起住窑洞、啃窝窝头、睡土炕、拦河打坝、干农活,真诚主动地与当地村民相处,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在梁家河的几年中,他历经了磨炼,饱受心理上与生理上的不适,被村里的跳蚤叮咬,吃着粗粝的杂粮,学着做饭、洗衣服、缝被子、织毛袜子等,上山种地、牲口圈里铡草,掌握各种农活本事拿工分,因不适应住半山腰上的窑洞、用星星点点的煤油灯等原因又产生了尖锐的思想斗争。而正是梁家河这艰苦的生活与磨炼,锤炼了他坚忍刚强的性格,铸造了他志存高远的情怀,恰又在经受磨砺的过程中, 他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 与村民们打成了一片, 结成了很好的朋友, 也形成了“深入基层不放松, 立根原在群众中;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南西北风”的群众观。“到陕北插队,我只是开始时感受惨,但是当我适应了当地的生活,特别是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培养了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在中国最基层、最贫瘠的地方,在这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之路上,是一种付出,更是一种收获。当下,我们不只是回顾那段历史,更要养成看齐意识,要勇于向习近平同志学习敢于吃苦、乐于吃苦、敢为人先的精神,要学会用办法解决困难,主动扮演起实干家的角色,深入基层、深入实践,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矛盾问题最集中的地方去,用双手触摸民情民意,用脚步丈量创新创造,格实践之物、探发展之本,掌握工作主动权。

勤为径,学无涯,思方略。在七年的知青时期,习近平同志善于在最复杂的环境中学思践悟。梁家河的书籍极端匮乏,常常要为借一本书, 步行几十里的山路,在繁重劳动之后,在低矮的土窑洞里, 在昏暗的煤油灯下, 他不知疲倦、潜心研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也阅读了古今中外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著作,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

顿河》等。阅读与思考同行,很多人回忆道:“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这炕头上的书堆得满满的。”他自己也说:“农村知青生活可真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高度结合呀!”还曾多次谈道:“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 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发奋读书的经历, 也是他追求真理、认识真理、掌握真理、信仰真理和捍卫真理的成长历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充实了人生阅历,提升了工作能力。这也激励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 必须要重视和加强理论学习,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启示我们不论身居何种岗位、身处何种环境,只要是在为党为国为人民工作,就要始终保持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精神状态,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读无字之书,学以致用,有所思考、有所作为,担当起自己应该担起的担子。学是基础, 做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中锤炼出的坚定信念、培养成的为民情怀、锻造出的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与积淀下的理论素养, 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 是培育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素养、政治素养的生动教材。

下基层,为百姓,办实事。青年习近平抱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梁家河,始终把百姓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利益看得重于一切。他自称是“普通农民”,而不是“知青”。他多次深情回忆:“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七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身。”在他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短短两年时间里, 他带领群众打淤地坝、建沼气池、修通村路、办扫盲班,将实事难事好事一件件干成,“他既一心为民办事又善于为民办事”,“干一件成一件, 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 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在那个年代, 农村里很少有人买成衣来穿, 大都是买块布料, 然后自己裁剪缝制,而在贫苦的陕北, 群众生计更是艰难, 缺衣少穿是平常的小事,习近平看到了,毅然担起责任,带领村民办起了缝纫社,自己动手,方便村民,也解决带孩子妇女没法挣工分的问题,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了解决农户家用沼气做饭照明的难题,他自告奋勇到四川取经学习,既是指战员,又是技术员,带领梁家河的村民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 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村。正是有这下基层的经历和为人民的情怀,习近平说:“上山下乡的经历, 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 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义无反顾、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 啃最硬的“骨头”, 涉最深的“险滩”, 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落实, 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 继承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风,深入群众, 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要学习总书记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用心、用情、用力做实事,办成事。

扎信仰,求奋进,勇开拓。书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他在梁家河因为家庭问题,使得入团入党异常艰难,甚至希望渺茫,但是他不退却、不埋怨、不气馁,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他在困境中完成了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坚定了为民谋福利的信念和抱负。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回忆文章

《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写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 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 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 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在梁家河这七年饱含酸甜苦辣、充满喜怒哀乐的农村生活经历中,他深受陕北老乡们敦厚朴实品质的影响, 铸就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 并成为他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 这也是他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显著特征和最大亮点。习总书记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陕北出来, 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最后感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 一生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有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和坚韧不拔的品格,每每讲到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时,他总会提到共产党的信仰,提到共产党人的理想,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强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那些富含深意的话语,值得我们深刻思考。他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 更是必须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实际、深切体察民情, 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才能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始终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习总书记坚定的人生信仰如春天里的一缕阳光,柔和而溫暖,他朴实的为民情怀又如夏日里的一泓清泉,清新而滋润。品读着他的故事,我心灵如洗,读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优良品质;寻访他的足迹,我豁然开朗,探寻到了生命的真谛和光芒。我懂了:唯有初心不改,方能脚步不停;唯有信仰坚定,方能奉献人民。

(作者系陈云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

(责任编辑 周 巍)

猜你喜欢
黄土地梁家知青
牛年感怀(诗)
《黄土地》画报
油品储运系统油气回收
弯腰的谷穗
梁家河,我心中的歌
听故事的人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恋恋黄土地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