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

  • 知青作家的知心者 ——浅论郭小东先生的知青文学史著述
    培在当代文坛,集知青作家、知青文学评论家与知青文学史家于一身的人不多,而郭小东先生是其中深具影响力的一位。由于其知青经历以及对知青一代生命的深切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深具“知青”色彩,与此同时,对知青作家创作的感同身受及对知青作品的精确把握,使他对知青文学的研究达到一般研究者难以企及的高度。正因为如此,他写就的知青文学史受到当代学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本文以郭小东先生的三本知青文学史作为考察对象,尝试勾勒出他研究知青文学的脉络,探讨他著述知青文学史的路径与方法,

    名家名作 2023年3期2023-08-22

  • 与共和国知青史同行的书目 ——“知青专题书目”的编制与分析
    0233)自从有知青上山下乡,便有知青图书的产生。据查询,最早的知青图书可追溯到1949年中共解放区东北书店出版的书籍,以及青年团组织编写的书籍,①资料数据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图书数据”。从中可隐约感应到新生政权的时代呼唤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步脉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主要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经历了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经受了其中的曲折与磨难。知青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知青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知青为共和国创造了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2022-02-01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大树还小》的互文性研究
    16022]“‘知青文学’是出现于20 世纪80 年代初以上山下乡运动为题材,展现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生产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的一种文学样式。”80 年代初期以及更早的以知青为题材的作品局限于知青知青的模式,而在80 年代后期至21 世纪,许多知青作家和非知青作家对知青时代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刻的剖析。“张曼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用其‘散文诗式’ 的笔法讲述了‘我’ 与下乡地傣族农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大树还小》则从农民的角度反观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两

    名作欣赏 2020年17期2020-07-13

  • “上山下乡”的苦乐时光
    称为“老三届”的知青们时常会想起那些已经逝去的知青岁月,尤其是大家在一起努力学习,并帮助当地群众读书认字的苦乐时光。① 1960 年,吉林东盛公社海兰队知青在交流练字心得② “上山下乡”知青在劳动之余不忘学习知识③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全国的可耕土地不足,“上山下乡”的青年们纷纷在田里为当地农民传授农业种植技术④ 上海知青在贵州常常一起看报,了解外面的世界⑤ 上海赴黑龙江逊克知青的日常生活一景⑥ 知青们正在学习制作黑光捕虫灯⑦ 知青正在路边地摊上挑选

    文史博览 2020年12期2020-02-28

  • 知青档案的开发与利用
    为后世所鉴。一、知青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和历史意义知青档案是围绕知青个人和知青群体工作所形成的文书档案,是对知青在上山下乡这一历史活动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发生原因,以及后续影响等因素给以客观证明的文字资料。随着知青研究的深入,知青档案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这为知青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一)知青档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知青档案是系统研究知青历史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开展对知青档案的挖掘,充分整合利用知青档案资源,

    黑河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2020-01-18

  • 上海知青这一代
    叶 辛上海知青有121 万这个题目,近些年来已经写得很多了。我今天写下的,是许多人至今不甚了了的一些情况,甚至一些知青本人,也因为结束了知青生涯而忽视了的东西。之所以称知青是这一代,是在上海这座城市里,知识青年的总人数有121 万多人。这121 万多人中,包括了上海知青办统计汇总的111 万人。在1966年之前,还动员了10 万知青到新疆。这是准确的人数。为什么说这个数字准确呢?因为知青一旦确定了去上山下乡,不论是近在上海市郊的崇明、长兴岛、南汇、奉贤,还

    中外文摘 2019年20期2019-10-24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城市下乡青年的婚姻问题及其解决
    乡的长期化,多数知青都面临着婚姻问题。虽然知青的已婚率逐年上升,但一个下乡知青要在农村正常组建家庭,其婚前顾虑较多,婚后的婚姻生活也面临着诸多现实困难。特别是在上山下乡运动行将结束、知青大规模返城时,知青婚姻更是经历了严峻考验。有一小部分已婚知青选择了离婚,大多数人则选择了家庭,听从国家的安排,在当地就业。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计划经济退出历史舞台,知青婚姻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具

    江西社会科学 2019年9期2019-03-05

  • 留守知青:改革开放后的新生活
    原野,留下了一代知青无数的汗水与泪水、爱与恨、奋斗和忧伤。随着大批知青的返城,仍有一些知青因各种原因留守他乡。如今数十年过去,他们的命运如何?知青插队期间也算工龄据《云南省志·农垦志》记载,自1968 年至1972 年,云南农垦系统先后共接收各地知识青年10.4 万人。到1985 年,除2252 人继续留守,其余人全部返城。地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农场,当年共接收了8538 名知青。据介绍,至今仍有200 余名当年的知青生活于当地。66 岁的上海知青

    新传奇 2019年4期2019-02-23

  • 在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揭牌仪式上的致辞
    领导、各位来宾,知青朋友们:在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之际,国家方志馆知青分馆揭牌仪式隆重举行,这是黑河方志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黑河市委、市政府,向前来参加揭牌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知青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关心支持黑河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方志是传承中华文化、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载体,知青文化是方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河是当年黑龙江省知青数量最多的地区,曾经接纳了来自全国的23万名知青,为边疆建设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黑

    黑龙江史志 2018年8期2018-10-17

  • 上坝知青部落:此情可待成追忆
    “部落”——中国知青部落。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知青部落”,位于正安上坝的中国知青部落显得弥足珍贵,它曾是400余名外乡青年的“第二故乡”,它是那个特别年代的记录者,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被刻上了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循着历史的足迹,踏入中国知青部落,院落里高挂的生锈了的高音喇叭、院子正中随风飘扬的红旗、屋顶折射着太阳光的红五角星,还有那随处可见的写着“广阔的农村是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标语,似乎都在向我们讲述一

    遵义 2018年17期2018-09-22

  • 卖火柴的女孩(节选)
    ★★★知青穿上一件鲜红大衣,抹一只艳彩胭脂,挥一挥拳头,“绝不服输。”她说。出门去等公司的车来接。车子来迟了。知青拉一拉大衣襟。一阵寒风吹来,她打一个冷战,老天,这里快变西伯利亚了。她想起女上司幽幽地抱怨: “早上不愿起床时,只想叫‘所有的名与利都不要了,让我多睡三个小时吧。”真没出息。知青不由得笑出来。她顿着足取暖,该死的司机,把车开到什么地方去了。就在这个时候,她听得身后有人叫她:“小姐,好心的小姐,帮我买一盒火柴。”知青转过头来,只见面前站着一个十岁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8年5期2018-06-14

  • 感悟知青精神,担负时代梦想
    国梦的主旨思想。知青精神是情怀也是时代感召,更是新时期实现中国梦的教育呼唤。深度解析了知青精神的本质内涵,并辩证分析了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支持反思作用,同时提出了基于解读知青精神的新时期中国梦实现维度,以期使知青精神对现代教育的实质作用逐步深化。[关 键 词] 知青精神;中国梦;教育呼唤[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6-0011-01一、知青精神的本质内涵(一)奉献知青是一个时代的代名词,是一群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6期2018-05-14

  • 资料·内容·理论方法:中国知青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青年(以下简称“知青”),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是一代人的代名词。目前,关于知青身份的认定没有太大分歧,大抵认为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尤其指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最高指示”发出后,到农村、国营农场(含兵团)参加劳动的城市中小学生。但是,“文化大革命”之前也一直有知识青年到农村参加劳动,因此,关于知青身份的界定尚存争议*就笔者接触到的材料和个人,有人坚持认为知青应指“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山下乡的中小学生,有人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回乡、下乡的中小学生

    中共党史研究 2018年1期2018-03-22

  •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知青文化旅游评价与开发研究
    新型主题型旅游,知青文化旅游正值起步初始阶段,它是凭借知青年代的文物和遗留建筑等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并在众多知青文化爱好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探索和追寻。在整个知青文化旅游活动中,通过独特知青文化的挖掘与真实知青原貌的还原,游客不仅可以了解知青的历史背景,传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知青精神,还可以体验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生活。通过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将知青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寥寥无几。知青文化旅游的相关研究可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李庆志(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2-27

  • 归侨知青史研究中的若干思考
    近40年来,有关知青的文学作品、学术成果一直长盛不衰。然而在重新检视和反思知青史研究时,笔者却发现,归侨知青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批华侨学生归国求学,国家给予妥善安置照顾。1968年,侨生群体也被卷入大规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但对于归侨知青这一特殊群体,学术成果暂付阙如。笔者认为,归侨知青是与普通知青有过一段相同人生际遇的特殊知青群体,在知青史研究的版图上应当拥有一席之地。对归侨知青群体的个案微观考察,可以为多角度、多层次推进知

    中共党史研究 2018年9期2018-02-07

  • “新史料与新视野:上山下乡与知识青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涛定宜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刘小萌《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年)》和潘鸣啸(Michel Bonnin)《失落的一代:中国的上山下乡运动(1968—1980)》等三本著作出版之后,有关中国知青史的研究既没有呈现出想象中的繁荣,也没有出现对已有研究模式的实质性突破,这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当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是明显不匹配的。之所以有此反差,与资料缺乏和理论视野狭窄(学科建设不足)有密切关联。有鉴于此,2

    中共党史研究 2018年12期2018-02-07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图摘
    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中,穿插选用了76幅图片,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与其他人的合影1 7幅、知青生产生活场景21幅、实物和文献图片30幅、其他知青图片8幅。这些发黄的保留着时代印记的图片,与书中的采访文字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圖文并茂地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少小离家来到陕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7年磨炼经历,从而强化了这部书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本文摘选书中部分图片。endprint

    全国新书目 2017年9期2018-01-28

  • 郏县知青文化的形塑与延续
    曹晋知青文化是上世纪中国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单元,特殊历史时期的知青运动席卷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从本质上来说是中国特殊的城乡关系和文化政治的产物。上山下乡运动造成城市人口大量流向农村。人作为文化的主体,大量人员的流动,必然造成文化的迁移,而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也为文化迁徙提供了前提。与全国知青运动相呼应,1954年春,在农村合作化规划中,广阔天地乡(原大李庄乡)把回乡的32名初中、高小毕业生,分配到农业合作社的“老社”和七个“社架子”中去

    魅力中国 2017年23期2017-10-14

  • 20世纪90年代知青纪实文学的发生研究
    20世纪90年代知青纪实文学的发生研究⊙丁 媛[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哈尔滨 150018]纪实文学在文坛上的兴盛成为知青纪实文学写作的背景和环境,它影响了知青纪实文学的题材和表达方式。知青情结是20世纪90年代知青纪实文学异军突起的心理语境,是支撑知青们朝花夕拾的内在驱动力。图书市场的繁荣,知青队伍中出版人才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普及为知青纪实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的兴起创造了必要条件。知青纪实文学 文学语境 知青情结20世纪90年代,各类知青回忆录、知青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2017-07-15

  • 黑龙江知青研究述评
    献,所以黑龙江在知青研究方面具有便利条件,并且在黑龙江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在这里生活、学习、劳动、保卫边疆等等活动,为黑龙江知青研究提供了丰富而详尽的历史研究资料。经过几十年的研究,黑龙江知青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优秀的著作和论文。对于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整合,会为将来的知青研究提供一些便利的条件。另外本文旨在更新,尽力反映黑龙江知青研究最新的学术面貌。1 简要介绍黑龙江知青研究是随着全国知青研究的热潮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黑龙江知青研究起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21期2017-03-11

  • 知青文学
    知青文学何为知青文学?当代人普遍认为,知青文学是“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对“文革”中知青的遭遇,以及“文革”后知青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的文学表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1953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始之年,也是中国知青文学的起点。不久后,文坛便出现了一批描写回乡知青建设新农村的文学作品,如马烽的《韩梅梅》、邓普的《军队的女儿》、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黄天明的《边疆晓歌》、冯金堂的《红姑娘》、柯蓝的《洋土结合》等。1973年前后,文坛出现了一些反

    遵义 2017年10期2017-01-24

  •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下篇)
    文◆◆孙成民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下篇)·文◆◆孙成民号召知青上山下乡宣传图。粉碎“四人帮”以后,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继续推进。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和全省知青工作会议,确定把知青工作重点从动员安置转移到就业安置上来,成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转折点。创造解决知青问题的条件随着拨乱反正的进行,知青工作中很多棘手的问题开始理清思路。而要根本解决上山下乡中的问题,则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从多方面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对知青实行集体安置,既是解决知青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6期2016-12-28

  • 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中篇)
    ·文 孙成民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始末(中篇)·文 孙成民1975年11月15日,四川省委、省革委发出授予下乡知青“先进标兵”称号的决定。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给四川经济社会罩上了一层阴影,也为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带来了新的背景。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迅速掀起在“文革”初期,四川知青上山下乡受到很大冲击,甚至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氛围中要“推倒重来”。但是,从上到下都坚持知青上山下乡的方向。可以说,知青上山下乡政策是“文革”初期就被保存并肯定下来的少有的“

    四川党的建设 2016年5期2016-12-28

  • 走近知青档案 感悟知青精神
    文·李云走近知青档案 感悟知青精神文·李云① 1974年11月23日,首批知青来到玉山公社河湾大队安家落户②1975年夏,前石鼓岭知青与社员在大队石料厂搬运石材近一年来,由于征集、整理知青档案资料的缘故,我有幸走近知青档案,了解知青生活,并被知青精神所感召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到临沭山村下乡落户。1969年至1978年,先后有400多名知识青年从四面八方奔赴临沭县玉山公社河湾、营子、前石鼓岭、袁黄峪大队,朱仓公社姚官庄、前穆疃大队,

    山东档案 2016年3期2016-08-15

  • 我国知青人力资本回报研究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
    河清 高文静我国知青人力资本回报研究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实证分析● 杨河清 高文静内容摘要上山下乡运动类似于一场社会大实验,知青则是在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本文从分位数回归视角对其人力资本回报进行了探究。数据表明,知青在工作中并不具有人力资本、工作特征等优势,但基准OLS估计表明,知青的教育回报率和工作经验回报率普遍高于非知青组。具体在不同分位数上,各分位数的教育回报率中非知青群体最高,知青次之,“老三届”知青组最低。两种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知青、“老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6年7期2016-07-30

  •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文-梁晓声“知青小说”四字乃姑妄言之;从概念上说是模糊的——知青写的小说?写知青的小说?抑或曾是知情者写的知青小说?莫衷一是。何况,“知青”这一概念也多种多样。它曾是知青的当年青年仅有经历的共同点、类似点;在人品、家教、学业程度、文化影响以及心灵的善恶方面千差万别,不能同日而语。古今中外没有什么统一的称谓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样——任何人戴在头上便都是同一种人了。我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我笔下的所谓“北大荒知青小说”,大抵写

    中国青年 2016年7期2016-05-31

  •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
    梁晓声知青小说精品系列:水墨插图版梁晓声 著 马良书 王燕民 李赵民 李耀春 绘中国青年出版社97875153399622016-01460.00“知青小说”四字乃姑妄言之;从概念上说是模糊的——知青写的小说?写知青的小说?抑或曾是知情者写的知青小说?莫衷一是。何况,“知青”这一概念也多种多样。它曾是知青的当年青年仅有经历的共同点、类似点;在人品、家教、学业程度、文化影响以及心灵的善恶方面千差万别,不能同日而语。古今中外没有什么统一的称谓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样

    全国新书目 2016年3期2016-04-20

  • 已婚知青想方设法办饮食店
    已婚知青想方设法办饮食店安徽省庐江县代桥公社许义森等七名已婚插队知青,自找就业门路,在代桥镇办起了知青饮食服务店。几个月来,他们以店为家,苦心经营,使小店生意兴隆,除每月付给知青每人30元工资外,还添置了近两千元的固定资产。20世纪80年代的饮食店过去,代桥镇只有一家合作饮食店。随着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赶集过路的人逐渐增多,原来一家饮食店忙不过来。为此,许义森等合计开办知青饮食服务店。他们自己动手盖起两间草房,凑了四张大桌,八条长板凳和一部分用具,于去年

    文史博览 2016年7期2016-04-19

  • 把根留住
    走了。又走了一个知青。当年,二十六个知青,已经走了十个。老窦是突发脑溢血走的,在医院抢救了十天十夜,还是没有抗过死神的拉扯,一声招呼都没打,就跨上了奈何桥。听到老窦病逝的消息,老吴如同听到一声闷雷在耳边炸响。当年的知青都来了,为老窦送别。老窦的夫人和女儿,失声痛哭。老吴悲伤不已,忍不住泪流满面。过后,知青们议定,不要再给人生留下遗憾了,今年就完成老窦的遗愿,到知青点去,看看那里的乡亲,看看曾经奋斗的广阔天地。为了励志,老吴带头唱起了一首老歌:“多少岁月,茫

    小小说大世界 2014年12期2016-01-22

  • 知青叙事的超越 ——论《日夜书》的意蕴
    071000]对知青叙事的超越 ——论《日夜书》的意蕴⊙高露洋[河北大学文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日夜书》超越了以往知青题材的写作,在深化“知青”意义的同时,也将“知青”引向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跳出了以往知青写作的藩篱。这主要体现在:一、知青时期与后知青时期的断裂;二、颠覆了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一政治运动的总体化想象;三、思考知青一代的生命经验。韩少功 《日夜书》 知青 意蕴韩少功一直锐意于对自我知青记忆的挖掘,力图在知青题材的叙事中展现

    名作欣赏 2015年9期2015-07-13

  • 北京知青爱心公会正在进行捐书行动
    晓钟为纪念北京知青下乡赴宁夏五十周年,由北京知青爱心公会主办的北京知青捐赠图书活动于五月中旬进入实施阶段,预计到七月底结束,捐书目标是3000——5000册,在宁夏银川平吉堡奶牛场乳香花园社区和宁夏防沙治沙技术学院两处建立“北京知青图书馆”。建立“北京知青图书馆”不光是纪念北京知青支边宁夏五十周年,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广大北京知青眷戀第二故乡,在晚年为农场最后再做一件有意义事情。捐赠图书的活动自五月十九日正式拉开帷幕,不少知青战友开始捐赠图书,或将自己的藏书捐

    雷锋 2015年6期2015-07-09

  • 知青,一个时代的符号
    共同的名字——“知青”。那个年代已经渐渐远去了,成为20世纪的一段历史,对于那些在特殊年代和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知青们来说,那段历史又是如此难忘,对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来说,都可称得上是一种严酷的磨炼与考验,以至于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如今距离“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当时的青春少年如今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也许70后已经遗忘,也许80后不明所以,也许90后不会在乎,但是那段经历,知青们都刻骨铭心。为了留住这珍

    青春 2015年3期2015-04-18

  • 知青,一个时代的符号
    共同的名字——“知青”。那个年代已经渐渐远去了,成为20世纪的一段历史,对于那些在特殊年代和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知青们来说,那段历史又是如此难忘,对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来说,都可称得上是一种严酷的磨炼与考验,以至于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青”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如今距离“上山下乡”运动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当时的青春少年如今都已是60多岁的老人,也许70后已经遗忘,也许80后不明所以,也许90后不会在乎,但是那段经历,知青们都刻骨铭心。为了留住这珍

    青春 2015年3期2015-03-19

  • 知青时代的知青历史书写
    ·读史札记·后知青时代的知青历史书写金 光 耀“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当代中国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20世纪70年代末戛然而止,而对这一段牵涉到1700多万人乃至更多人的历史书写也几乎同时开始。这一书写首先从文学发端,主要形式是有知青经历的作家写作的小说。知青历史的文学书写在80年代中期形成一个高潮。当知青历史的文学书写在90年代开始退潮时,对知青历史的史学书写登台了,其实践者

    中共党史研究 2015年4期2015-01-30

  • 第二届“历史与现实”知青学术研讨会综述
    届“历史与现实”知青学术研讨会综述闫晶2015年9月12日,由黑龙江知青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历史与现实”知青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学院举行。来自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史研究中心、牡丹江师范学院、黑河市爱辉知青博物馆等单位的2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一与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不仅涵盖了历史学、文学、统计学、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而且包括了知青历史、知青文化等诸多研

    中共党史研究 2015年11期2015-01-30

  • 今天仍然需要“知青精神” ——在“《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
    强今天仍然需要“知青精神” ——在“《四川知青史》出版暨学术座谈会”上的发言文/李后强今天的座谈会,满屋弥漫新书的墨香。来自各方的领导、学者和知青代表聚首同庆《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的正式出版发行,我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书籍的出版表示诚挚的祝贺!我院原党委副书记孙成民研究员,历经数年用心血写就的《四川知青史》是我院近年坚持实施精品战略推出的又一项重大成果。这套书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是让读者喜欢读、多次读、常想读的书,读后很有

    中国西部 2015年29期2015-01-29

  • 中国知青研究的学科定位及其理论建设的若干问题
    考相关文献,中国知青研究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前有知青文学及评论)。近30年来,该项研究在国内外持续延展,尽管以大量的纪实回忆和思想评论的方式呈现——主要集中于经验性的“有悔说”与“无悔说”的争辩,终究还有托马斯·伯恩斯坦 (美)、潘鸣啸 (法)以及郑谦、张化、柳建辉、定宜庄、刘小萌、金光耀、郭小东等国内外学者,坚持学术的态度和方向,在史料利用、框架结构和叙述范式等方面,作了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工作。当然,由于具有政治敏感性等一系列复杂原因,该项研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2期2014-02-03

  •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运动中,曾有许多知青离开城市,走进农村,将他们的青春与热血播撒在异乡的土地上。位于爱辉的黑河知青博物馆就记录了这个时代,记录了这一群曾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世界的人。这座知青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一座综合性知青博物馆,包括京、津、沪、哈、浙、川等各省市知青,反映当年全黑龙江省185万知青的经历。博物馆前,空旷的红色广场中心立有一座以知青群像为主题的青铜雕塑,表现知青生活的不同侧面。展览的主题是反映一代热血青年在党和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承担了历史责任;他们在这一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1期2014-01-16

  • 重新打开记忆之门——韩少功《日夜书》对知青经验的反省
    个意义上说,对于知青生活的记忆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遗忘与反遗忘的斗争,知青文学正是以反遗忘的名义,以个人化的诉苦、悲悼与忏悔,达成了它最初的解放功能。但与此同时,它也建构了一种关于知青的历史形象和集体话语,强迫性的选择性记忆使整个记忆运动变成了以个人名义进行的集体情感抒发仪式和观念实践。于是,知青记忆慢慢地蜕化为一种主流常识,一种公共化的意识形态,一种抽象的政治结论。新的记忆之门必须被重新打开,它不仅意味着重新深入到知青生活的最初情境中,去复活那些被意识形态抽

    文艺论坛 2013年1期2013-11-23

  • 知青纪录片:内容及其意义
    金震茅知青的岁月是一条河,它流淌着纯真,流淌着激情,流淌着热血,流淌着一代人的青春。“知青”——一个共和国历史进程中最为特殊的青年群体,用迸发的激情燃烧着荒凉,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知青纪录片展现知青群体的历史,记录他们与共和国共同成长的经历。追寻特定年代的特殊记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浪潮席卷下,1700 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走向农村和边疆。知青纪录片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千百万知青的生存状态,展现知青群体曲折的成长和坚韧的意志。知青

    声屏世界 2013年12期2013-11-21

  • “中国知青之父”赵凡推动知青返城潮
    为“新生事物”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受到民众的强烈质疑,知青要求返城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城镇青年就业原来完全由政府包下来,一下子拿不出这么多就业岗位安排知青回城,1978年12月结束的全国知青工作会议仍决定继续执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政策。就在全国知青工作会议期间,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农场出了一件大事,一名上海女知青在农场卫生所难产,大出血死亡,数千知青抬尸游行。全国知青工作会议结束后,失望的西双版纳知青们先步行到昆明,又要乘火车赴北京上访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4期2012-08-15

  • 中国知青梦碎金三角
    部分到云南边疆的知青,满腔热情地越过国境线,奔赴金三角参加缅共武装,以“支持世界革命”。知青王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1970年5月,王曦跋涉到缅甸。此后,他穿上绿军装,拿起了沉甸甸的M21半自动步枪。新兵队里没有一个缅甸人,完全是知青的世界。据王曦回忆,缅共不仅有个“知青旅”,而且每个营还各具特色。303特务营,老高三知青较多,都颇有书香子弟风度,被称为“秀钉子营”;3031营,华侨知青和昆明知青各半,昆明知青中又以在瑞丽下乡的知青为主,被称为“门槛猴”;3

    共产党员(辽宁) 2011年24期2011-08-13

  •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
    甲的李琳芝是湖南知青网的管理人之一,也是湖南知青网的创建者之一(其他三位是彭凯琪、郑抗生、张建夫),知青们都亲切地叫她李姐。在生活中她是大家的李姐,网络中她也是大家的李姐。李琳芝是湖南的第一批老知青,1964年被下放到湖南江永,直到1978年才结束了长达14年的知青生活。这14年对李姐来说,是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为了能返回长沙,李琳芝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与煎熬,几经努力才找到工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全国有许多老知青纷纷办起了各种知青网站。湖南省虽然在

    新天地 2009年7期2009-08-17

  • 侯隽在建“知青村”
    门,上海等地参加知青的联谊会、研讨会,研讨会上,侯隽发言时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上山下乡是一种有益的锻炼,不能现在生活不好了就全赖上山下乡的日子,一位组织者对侯说,这话也就你说,要是我们说,早就被人轰下去了。但互联网上,知青们对她依然争论不休,有人称她和邢燕子等人是既得利益者,有人则庆幸自己再也不需要由这些典型去代表了。2002年,侯隽在窦家桥种下知青林,她将“传承一种奉献的精神,留下一片绿荫,为知青历史留下点东西”的希望寄托在这些树上。这一想法后来演变为建

    贵阳文史 2009年2期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