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的话语逻辑与现实诉求

2018-05-14 17:29曹爱军
党政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文化认同民族

曹爱军

一、文化认同的现代语境

文化认同作为世界范围内的热点语词,是伴随全球化进程中的认同危机而兴起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主权国家的疆界,嵌入地区性或国际性的分工体系,成为全球经济链条上的一环。在此过程中,中国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一跃成为“世界工厂”。但是,各国在经济领域的深度融合和互惠共赢,并不能改变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与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制度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或明或暗的较量不时上演。在全球化进程中,内外环境的急剧改变,使基于传统生存环境中的人们的文化认同随之发生变化,导致文化身份的多样化。面对西方文化的渗透和诘难,中国必须确立身份认同的意识,树立文化自强的信念,唤起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

就国内而言,文化认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失落”的语境下受到关注的。现阶段,伴随社会的全面转型,社会文化价值出现失序,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主流与非主流同时并存,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健康与腐朽、节俭与奢靡、勤勉与颓废、奋斗与享乐相互交织。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异军突起的大众文化,以其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商业化的运作方式、娱乐的精神实质、通俗的价值追求,在市场之海中“如鱼得水”,成为市场社会文化舞台上的主角,它以谦卑的姿态、亲和的面目、抚慰的功能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 ,它能够满足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享受。然而,大众文化对娱乐功能的迷恋,容易诱发文化的价值异化和功能退化,人的理想信念为感官享受所“侵占”,文化的价值理性为工具理性所“僭

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神空虚、信仰缺失、道德失范等精神危机。在此情形下,国家在文化建设上需要奏响主旋律、掌握主导权,以先进文化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重塑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信念,培育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自觉意识,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二、文化认同的意义表达

认同问题是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哈贝马斯认为,认同产生于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共享价值、彼此信任的相互依存,是彼此之间的接受和认可 。这种接受和认可,通常与某些可理解的、正当性的、共享性的利益、价值或准则相联系。认同在指涉社会行动者时,意指在某种文化特质或相关的整套文化特质基础上建构意义的过程 。认同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它又对该文化模式产生着重要影响。在社会整体层面上,认同是维系社会共同体存续的黏合剂,是建立在社会共同体对一定的信仰、价值、精神和情感共有和分享的基础上的。认同在本质上是社会行动者对某种认同对象或社会属性的趋同性和共识性。社会是多维的、复杂的,因而认同也表现为多种形式,包括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等。

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们对自然认识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们行为的思想准则与价值取向。人是文化的主体,人创造并发展了文化,但又受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人与文化是须臾不可分离的。人是类的存在物,个人对文化的认同过程,受所处的文化环境的深远影响,使个人间认同可能形成一致性,从而使文化认同具有群体特征。在现代民族国家,文化在整体上是以民族为载体的,民族构成了主权范围内文化的最高形式,表现为民族文化的整体性存在,以及一国范围内民族文化的最高统摄性。在多族群国家中,民族文化是各族群在历史发展中交流、融合而形成的,吸收了各族群文化的部分元素并整合形成了整体性的文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文化认同即指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文化认同,它建立在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意识、信仰、情感、生活方式等的基础上。可以说,文化认同是民族形成、存在与发展中最重要的内聚力。在民族形成与发展中,以一种文化认同为核心,各种文化群体在融合发展中以此为向心力,融合进民族的主体并形成民族的归属意识 。

文化认同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选择和意识形成的过程,是将外在的文化内在化为自身的信仰体系、价值规范、行动准则的过程,是对共同体文化的自愿认可和自觉实践,表现为身份的确认、价值的认可和行为的遵从。文化认同使作为类的存在的人获得社会归属,也使社会共同体获得存在的内在动力。在民族国家整合发展的视野中,文化认同是塑造国民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前提,是凝结社会价值体系、规范秩序的基础,是奠定国家获得正当性、合法性的条件。在全球文化竞争的格局中,文化认同是应对文化霸权主义挤压、保卫国家文化权益的凭借,也是消解西方腐朽文化侵蚀、守卫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依托。

三、文化认同的建构方向

文化本质上是人化,是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文化的力量根源于其所蕴含的价值体系的力量。价值体系是个体实现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基础,也是社会对成员实现有效整合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文化认同在本质上是价值认同,其实质在于社会成员将自身的价值观同化于社会价值规范,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价值规范的认可、内化并自觉遵循的过程,表现为人们在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上的某种一致性、统一性和可接受性。价值体系往往附着于一定的文化形态,而文化往往成为价值体系的载体和场景。文化认同的建构,其关键在于作为文化内核的价值观的认同,因而应当以共识性价值体系的建构作为基础。

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作为先导性的话语,开启了中国价值体系建构的新方向,使价值体系建设着眼于人的存在与发展,体现为一个演进的、连续的、积累的文化历史过程。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需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构与传播,凝结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凝聚全社会之发展共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构建,需要为现实社会之人提供精神信仰与规范体系、提供社会归属与时空定位、提供自我修养与完善的伦理基础,提供团结与凝聚国民意志的共同理想。基于此,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应当包括:以提供信仰体系和评价依据为宗旨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以提供历史定位与时空归属为要旨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提供团结和凝聚力为依归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提供自我认识与自我修养为目的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四個方面,是相对独立但相互联结的,它整合了意识形态建设、民族文化承传、发展共识凝聚、道德体系构建等诸多方面,构成了社会文化体系的整体概貌,形成文化认同的总体框架和基本路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高意义在于获得全体国民的普遍认同和自觉实践。然而,价值认同并不是纯粹主观存在的产物,单纯的道德说教很难推动价值认同。马克思说,“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社会认同是与利益诉求相联系的,作为类存在物的不同人群所具有的共同利益底线,是社会认同的利益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价值认同的关键,在于能够引领和解决国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问题。这里的利益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一切关乎人需要的活动、形式及过程。可以说,价值认同源自对能够满足需要的价值的肯定和确认,源于全社会成员对理想价值的期望和追求。 就此而论,公共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导向性、社会公益性和全民普惠性,是与全社会的价值认同相契合的,表现为公共文化建设不仅担负着保障公民文化权益的任务,而且发挥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使命。公共文化服务蕴涵的公民权利、公共利益、文化传承、价值引导等诸多诉求,使其可以通过大众文化活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先进文化、共享核心价值观念,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保护民族文化血脉,树立社会道德规范、塑造国民公共精神,传播社会文明风尚,营造公共生活空间。毫无疑问,这些方面是与价值认同息息相关的,构成了全社会文化认同的内在动力。

(作者单位:甘肃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文化认同民族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构建学校精神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例谈——以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人格教育”为例
MINORITY REPORT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传承 民族 文化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论
民族万花筒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