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的网络空间安全

2018-05-14 17:29高志华冯甜甜
党政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安全观网络空间网络安全

高志华 冯甜甜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55次提到“安全”,其中18处是“国家安全”。这一组数字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对国家安全的整体把握和辩证思考,描绘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安全的新认识。在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习总书记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将网络安全上升至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研究和理解网络空间的安全,有助于提高党有效应对安全威胁的能力和水平,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

1.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

2014 年 4 月 1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2015 年 1 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国家安全战略纲要》,指出“网络空间安全(以下称网络安全)事关人类共同利益,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事关各国国家安全”。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颁布,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原则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和固定下来,为实现国家总体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并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思想,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工作的重要指南。

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内涵

当今,“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习近平总书记着眼长远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战略思想。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归纳为“五大要素”和“五对关系”。“五大要素”是指人民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文化社会安全和国际安全。“五对关系”是指“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 总体国家安全观体现出了对国家安全的整体把握和辩证思考,十九大报告将“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作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体现了我们党的长远眼光和务实态度。

我国传统的国家安全观比较重视国土安全,而对国民安全重视不够,总体国家安全观在这一点上有很大改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维护国家安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全。人民安全高于一切,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精髓所在。传统安全是指政治和军事领域内的安全威胁,最突出的是涉及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范畴内的安全威胁,非传统安全涉及传统安全领域之外的方方面面,如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等等。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发生的问题,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有可能威胁到人民安全,都属于国家安全的范畴。同时还必须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当前中国的任务是发展,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保障的能力,发展进程就会被各种安全问题所打断。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发展作为基础,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就会缺乏必要的技术保障,就没有办法认识和应对网络空间安全等各个领域的安全。所以要坚持“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深入研究当代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有助于合理制定国家安全战略和科学设计国家安全工作顶层制度,有效提高党维护国家总体安全的能力和水平。

二、网络空间安全概述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海陆空天”之外的第五大空间,是一个虚实结合空间,它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可谓是 “一网打尽天下”。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放眼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和顶层设计,截至2014年,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正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我国2014年2月27日成立了由习近平任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习近平强调“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可见网络安全对于总体国家安全之重要。

1.网络空间安全含义

《国家安全战略纲要》中将网络空间安全简称为网络安全,本文中所指的网络安全亦是指网络空间安全。狭义地讲,网络安全问题是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各种设计缺陷和漏洞,造成网络资源、数据和信息被篡改、窃取和破坏,给网络用户甚至国家带来不便和危害。广义地讲,网络安全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空间的兴起与发展,随之而来的所有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网络空间安全概念是大于网络安全概念的。中国目前的思维范式还局限于传统范式的网络安全观,将信息和网络当作问题的主体,而事实上网络空间的安全,对应的就是现实空间的安全。在技术层面之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网络空間有三大战场,即以政治和文化为主体的舆论战、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战及以军事为主体的信息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空间其实也是政治空间。互联网时代,广大民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政治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网络促进了新型政治沟通,丰富和提升了人们的政治认知,也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新的挑战,对党的执政能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方式提出新的要求。

2.我国网络安全的特点

习近平精炼地总结了网络安全的五大特点,即“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

(1)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

“在信息时代,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同许多其他方面的安全都有着密切关系。”网络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早已经超越了计算机软硬件和通信技术范畴,成为关系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最复杂、最严峻的安全问题之一。传统安全领域和非传统安全领域深度嵌入网络空间,网络安全同时反作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国家安全的基础。例如,“震网”病毒入侵伊朗的核设施,网络安全问题即转化为核安全问题。现实社会中的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通过网络的扩散和放大,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2)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信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过去分散独立的网络变得高度关联、相互依赖,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不断变化,那种依靠装几个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就想永保安全的想法已不合时宜,需要树立动态、综合的防护理念”。当今世界网络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信息化程度呈指数级上升趋势,新的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网络安全的博弈总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可能一劳永逸,只有永远在路上。

(3)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

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连通的空间。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发展,政府的政务系统、企业的、各种组织的信息系统正在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个的信息孤岛走向互联互通。当然,网络的开放性必然会带来一些风险和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立足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核心技术上,既要坚持自主创新,又要积极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应用。

(4)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没有绝对安全,要立足基本国情保安全,避免不计成本追求绝对安全,那样不仅会背上沉重负担,甚至可能顾此失彼”。安全不是一个状态而是一个过程,网络安全是一种适度安全。也就是说安全措施要与损害程度相适应。网络和信息产业,都是技术呈指数级更新的领域,网络黑客技术也同样更新迅速,非法访问、信息失窃、网络破坏等妨害网络安全的行为总是层出不穷。网络安全的防范措施都有一定的限度,不惜一切代价追求绝对安全的状态得不偿失。

(5)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

“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网络安全问题绝不仅仅是政府的事,网络安全与企业和个人既息息相关又匹夫有责,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每个人都要有网络安全的意识,形成广大网民共同参与维护网络清朗空间的氛围。同时,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是哪一个国家的事,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和清朗是各个国家需要承担的共同责任,需要各个国家达成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3.我国网络安全的战略任务

基于对我国网络安全特点和实现建设网络强国战略目标的科学把握,习近平进一步提出了国家网络安全的战略任务,即:坚定捍卫网络空间主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1)坚定捍卫网络空间主权

关于“网络空间有没有主权”这一根本问题,国际上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网络空间是没有边界的自由王国,如果受到单个国家所管辖违背了网络的本性;另一种则认为,网络空间虽然没有有形边界,但也不是绝对自由的,网络基础设施、网民、网络运营公司等实体都是有国籍的,应受所在国管辖。中国一直坚持“网络有主权”的主张,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以法律的形式对“网络主权”加以确认。习近平指出:“要理直气壮维护我国网络空间主权,明确宣示我们的主张。”

(2)坚决维护国家安全

201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一章第2条给出了国家安全的定义,即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根据这个定义,国家安全既包括政权、主权、领土这些传统领域,也包括民生、经济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等问题。习近平特别强调,“从世界范围看, 网络安全威胁和风险日益突出,并日益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等领域传导渗透”。 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技术、5G通信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飞速发展,未来所有一切包括电脑、手机、车等各种物理实物都将作为终端连接上网,我们将迎来万物互联的时代。网络就像中枢神经,深刻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中心、智慧城市、物联网系统等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网络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不断增强,网络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新的综合性挑战,它早已不仅仅是网络本身的安全,更是关涉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基础。

(3)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4 年 11 月 19 日,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习近平首次提出“网络命运共同体”概念。2015 年,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提出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设想。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习近平根据世界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走向,在分析世界历史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概念、新词汇、新表述,它是中国执政党和政府处理国际互联网空间国家关系与治理互联网领域问题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进步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维护国家网络安全的着力点

完成“下至夯实网络安全基础,上至捍卫国家网络空间主权、维护国家安全”的艰巨任务,需要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安全意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法规制度建设等方面着力,全方位构建和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体系。

1.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近几年针对关键基础设施发起的网络攻击不胜枚举,如2017年6月丹麦航运公司马士基遭遇Petya勒索事件、10月瑞典交通信息署信息系统遭遇黑客攻击、10月美国工控系统被爆出遭朝鲜黑客入侵、12月火眼披露某能源工厂安全系统被黑并造成了工厂停工事件,5月爆发的“勒索病毒”在全球造成高达40亿美元的损失。这一系列事件均表明,能源、金融、通信、交通、电力等重要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成了网络攻击的“重灾区”。当前,我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面临各种安全威胁。一方面,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互联互通,既有少数国家层面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入侵攻击和窃密,也有黑客个人的网络攻击,还有犯罪团伙、商业间谍、邪教组织、恐怖分子等有组织行为,给我国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带来巨大的风险。另一方面,我国一些重要部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核心设备和技术仍然依赖国外进口,一些“命门”受制于人,导致应对网络威胁的整体能力不足。习近平强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网络安全的重中之重,也是可能遭到重点攻击的目标。我們必须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

2.注重人才培养,增强安全意识

“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必然要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强大队伍。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学习。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業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落实者。习近平认为各项工作要抓出成效,就必须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维护网络空间的安全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科学治网的能力,理解网络空间基本特性,能用互联网思维和数据思维分析和应对网络社会中各种新兴问题。因此,要注重党员领导干部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依托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特别是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等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党员领导干部科学完善的信息素养,使其熟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具备基本的网络舆情引导意识与能力,全面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网络社会治理能力。

3.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好网上舆论工作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8年1月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亿,是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

一方面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抵御互联网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互联网内容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党和政府要负责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度引导、规范和激励;网络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发挥技术优势,搭建网络平台构建整体框架;各类媒体要承担主导责任,讲好故事传播正能量;广大网民要提高自身网络安全意识,不传谣不信谣,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另一方面要着力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公众政治参与和舆论表达的重要渠道。政府和执政党提高网络舆情处理能力,积极回应网络舆论有利于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提升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之道是为了更好地接受公众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做好网上舆论工作之术在于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建立专业的舆情服务机构、提升政府官员的信息素养、建立科学的网络舆论治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民众通过网络等渠道参与社会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互联网时代,政府要变革政府治理观念、方式和方法,积极回应网络舆论,更好地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

4.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网络空间秩序的建构既是落实我国总体安全观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我国当前网络环境、维护我国网络安全的迫切需要。201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我国网络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是网络参与者包括网络运营者、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且必须遵守的法律准则和依据。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在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空白,顺应网络安全发展法制化大趋势,标志着我国向网络安全的现代化治理迈出了坚定的一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是维护网络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有效武器,全体公民应该知道它、遵守它、执行它,做一个知法、守法、用法的好网民,共同抵制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精心维护网络安全;同时全体公民和执法机关都要正确使用网络安全法,对一切网络违法犯罪分子亮剑,确保全体网民有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安全空间。

(作者单位: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 矫海霞)

猜你喜欢
安全观网络空间网络安全
王毅:秉持践行正确的民主观、发展观、安全观、秩序观
巧用视频资料进行《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教学
全国多地联动2020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
准确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科学内涵
新量子通信线路保障网络安全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网络空间安全》订阅单
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还看新法
推动形成网络空间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