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浮梁县大江村矿区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浅析

2018-05-14 04:39唐强陈学君
科技风 2018年36期

唐强 陈学君

摘 要:本文以浮梁县大江村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对矿区的成矿远景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对该区的进一步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钨锡铜金属成矿带;区域地质背景;成矿条件

江西省浮梁县大江村矿区地处下扬子地块修水-祁门构造单元,位于下扬子成矿亚区江南中部钨锡铜金属成矿带。该带在新元古代时期属于下扬子南东缘大陆边缘广海盆地沉积环境,由于地壳沉降、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双桥山群火山—碎屑类复理石含铜、金建造。区域上双桥山群金、铜、锡、钼、钨、砷、铅、锌等元素呈现高背景分布,为找金、铜、钨、锡等矿产的有利地段。

一、矿区地质特征

(一)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较单一,为新元古界双桥山群浅变质岩系,从下至上依次为横涌组(Jxh)、计林组(Jxj)及安乐林组(Jxa),安乐林组在矿区出露面积最大,总体呈北东向展布,各组间均呈整合接触关系。

(二)构造

1.褶皱构造

矿区位于闪里复式倒转背斜的南东翼,属于修水—祁门构造单元的第一期褶皱,褶皱轴迹总体呈北北东走向,其西翼地层总体向北西西倾斜,东翼地层总体向南东东倾斜,核部地层为横涌组,翼部地层为计林组、安乐林组,其北部被青白口纪—南华纪地层呈断层掩覆关系。

2.断裂构造

矿区内主要出露一区域性北东向大断裂,为潘村—刘家—经公桥—勒功—历口—东源断裂的一部分。该断层区域延长80km、宽5-20m,倾向150°(局部330°),倾角65°-80°。

(三)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发育一条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受一张性断裂控制的安山质英安斑岩脉,该脉延伸近4km,宽约200m。除此之外未见其它岩浆岩出露。

二、成矿条件浅析

(一)地层条件为该区铜金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前已经叙述,区域上双桥山群金、铜、锡、钼、钨、砷、铅、锌等元素呈现高背景分布,为找金、铜、钨、锡等矿产的有利地段。新元古界浅变质碎屑岩型金矿是一个重要的金矿成因类型。双桥山群地层分布区,有大背坞大型岩金矿、藏湾大型砂金矿等金矿,新元古代地层+韧脆性变形已成为本区独立金矿的成矿模式。

分布在成矿带上的诸多大型钨铜矿床,如大湖塘矿集区等,其围岩双桥山群浅变质岩成为其成矿的重要背景条件之一(曹钟清,2010年);邻区之德兴铜(伴生金、银)多金属矿床、金山金矿等,其围岩也为新元古代浅变质岩,而且在德兴铜厂铜(伴生金、银)多金属矿床、金山金矿矿体周边的新元古代浅变质岩中发育有明显的Cu、Au负异常环(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1:25万景德镇幅区调报告,2002年),表明新元古代浅变质岩作为矿源层对成矿有重要贡献。

(二)岩浆活动为该区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提供热源和物质条件

根据区域工作经验,分布在江南中部钨锡铜金属成矿带上的众多钨铜多金属矿床都与燕山期岩浆活动密切相关。

根据1:25万景德镇幅区调报告,穿过矿区的区域性大断裂潘村-东源大断裂旁侧的燕山期岩体(潘村岩体和东源岩体)就分别发育有茅棚店锡矿和东源钨矿,后者最近又发现了西园大型钨矿。

根据1:20万区调资料,在矿区内,该断裂带旁侧分布有安山质英安斑岩脉,长约4km,宽约0.3km,而矿区两个异常的形成即与受断裂控制的安山质英安斑岩有关。另外,从新庄铜钼矿含矿岩体发育情况及本区前人所做的工作看,本区应该发育有隐伏岩体,及近东西向的斑岩体群,并成为矿区非常重要的成矿条件之一。

(三)区域构造的发生、发展对矿床形成和赋存起着重要作用

构造活动为本区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甚至是主导因素。无论是地层作为矿源层对成矿的贡献,还是岩浆活动对成矿的重要作用,都最终受构造的控制。

首先,矿区位于鄱阳幔隆与乐平幔坳之间幔坡带或变异带近乐平幔坳一侧,与德兴矿集区不但位置类似,而且也有类似的北西向构造线走向,因此有形成北西向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基础。

其次,矿区发育北东向脆性断裂带,与茅棚店锡矿、东源钨矿,以及找矿前景看好的新庄铜钼矿同处于一个北东向构造带上,且有区域Cu、Zn、Ag、Ba等异常,因此,具有一定的W、Sn、Cu、Mo找矿前景。

赣东北“金三角”区域动热变质型金银矿床成矿构造主要为受北东、北北东向断裂的挤压左行走滑断裂叠加改造近东西向片(层)理形成的挤压剪切带,且构造变形强度与金的富集有关(杨明桂等,2009年),大背坞、程家坑、甲路以及金山等金矿都属于这种类型。

综合以上分析,矿区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虽然不一定能够复制大背坞、金山韧性剪切带型金矿、铜厂斑岩型铜多金属矿的成矿模式,但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制定合理、有效的工作手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找矿突破。

参考文献:

[1]杨明桂,黄水保,楼法生,唐维新,毛素斌.中国东南陆区岩石圈结构与大规模成矿作用[J].中国地质,2009,36(03):528-543.

[2]裴荣富,李进文,梅燕雄.大陆边缘成矿[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01):24-34.

[3]呂古贤,曹钟清,郭涛,申玉科,杨兴科,张迎春.长江中下游中生代构造岩相体系分布与成矿规律——新华夏构造体系的“长江式”构造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35(04):4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