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雷电风险区划

2018-05-14 05:46欧建芳
科技风 2018年36期

摘 要:本文利用1981~2010年三江源区12个气象站逐月雷暴日数资料,分析了三江源地区雷暴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雷暴日资料,给出了三江源地区雷电致灾因子风险区划,以期为防雷减灾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三江源;雷暴日数;风险区划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江河的发源地,具有典型高原大陆型气候特征,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高发区,比较容易受到雷电灾害侵扰。本文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分析三江源地区雷电活动时空分布特征,得到三江源雷电致灾因子风险区划,为实现防雷减灾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资料和方法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现有气象台站共18个,为建立均一、稳定的气候序列,确保气象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水平,最终选取研究区12个气象站的数据作为本研究数据来源,资料时间跨度为1981~2010年。根据青海三江源地区流域范围对气象站进行区划,具体划分为澜沧江源区;黄河源区;长江源区。

2 三江源地区雷电特征

2.1 雷暴日数空间分布特征

如表1所示为1981~2010年三江源区各站年雷暴日气候统计特征值,可以看出,三江源区雷暴日数在38~70d之间,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在澜沧江的囊谦(70d)和黄河源区的久治(66.9d),两个低值中心则分别出现在长江源区的五道梁(38d)和黄河源区的玛多(40.4d)。根据我国对雷暴区的定义,则三江源区的多雷区主要出现在澜沧江、长江源区、黄河源区(除五道梁外);由于五道梁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8d,属于中雷区。三江源区雷暴天气的分布特征主要与水汽条件有关,同三江源区降水量分布特征基本保持一致。

2.2 雷暴日数时间分布特征

2.2.1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从1981~2010年澜沧江、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平均雷暴日数变化曲线图中可以看出,近30年,随着青藏高原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三江源地区年雷暴日数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澜沧江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85d,出现在1981年,最小值为50.5d,出现在1997年,两者之间相差34.5d;黄河源区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66d,分别出现在1989和1992年,最小值为31.5d,出现在2000年,两者之间相差34.5d;长江源区年雷暴日数的最大值为72.8d,出现在1981年,最小值为36.7d,出现在2003年,两者之间相差46.1d。三江源区雷暴日数经历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期的低——高——低的演变规律。

2.2.2雷暴日数的月、季分布

结合1981~2010年三江源区月季雷暴日数分布表(表2)中可以看出,三江源区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份,占全年雷暴总数的90.4%~92.8%,其中长江源区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黄河源区,澜沧江所占比重最小。雷暴日数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份的雷暴日数是全年雷暴日数的61.2%~64.1%,长江源區所占比例最大。各月中,12月到次年2月几乎没有雷暴天气出现,从3月份开始,三江源区的雷暴日数开始逐月增加,7月份达到峰值,11月份又回到谷底。

3 三江源地区雷电致灾因子风险区划

结合三江源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致灾因子划分为强雷区、高雷区、多雷区和少雷区四级。雷电致灾因子风险区划为,强雷区分别为囊谦、杂多、久治、班玛;高雷区分别为达日、兴海、玛多、玉树、曲麻莱、清水河与沱沱河;多雷区则为五道梁。

4 结论

(1)三江源区雷暴日数在38~70d之间,有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在澜沧江的囊谦(70d)和黄河源区的久治(66.9d),两个低值中心则分别出现在长江源区的五道梁(38d)和黄河源区的玛多(40.4d)。

(2)澜沧江、黄河源区、长江源区的雷暴日数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气候倾向率分别为-7159、-6.525、-8.151d/10a。其中以长江源区雷暴日数减少率最大,其次是澜沧江,黄河源区雷暴日数减少率最小。

(3)三江源区雷暴天气主要出现在5~9月份,占全年雷暴总数的90.4%~92.8%,其中长江源区所占比重较大,其次是黄河源区,澜沧江所占比重最小。

(4)雷电致灾因子风险区划为,强雷区分别为囊谦、杂多、久治、班玛;高雷区分别为达日、兴海、玛多、玉树、曲麻莱、清水河与沱沱河;多雷区则为五道梁。

参考文献:

[1]孔尚成,戴升,王敏.1961-2013 年青海高原雷暴日数及雷电灾害变化特征研究[J].冰川冻土,2015,37(4):888-897.

[2]师刚.平遥县雷电灾害及风险区划[J].水利水电工程,2015,5(11).

作者简介:欧建芳(1978-),女,汉族,青海湟源人,本科,硕士,工程师,从事雷电灾害防御,安全技术监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