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额济纳旗瑰宝

2018-05-14 07:43许宝泉
科技风 2018年36期

许宝泉

摘 要:汉简是中国两汉时代历史文化的文字记录形式。阿拉善额济纳旗居延遗址群大量汉简的出土,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边防、屯田、水利、地理、交通、法律、民族、宗教等状况,均有极高的参考价值。阿拉善居延地区汉代遗址与简牍的发现,为汉代历史文化及边塞地区的军事机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1988年1月居延遗址群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居延汉简;额济纳;军事文件;屯戍文书;简犊学;劳干分类法;世界性文化遗产

当人类出现有意识的记载,从远古的岩画,到造纸术的出现,都为我们展现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而居延汉简就犹如一个汉代王朝的历史博物馆,呈现给世人震撼的艺术感受。

苍天圣地阿拉善,沉淀着历史的风云,巍峨的贺兰山,浩瀚的大漠,苍凉之中孕育的生机。居延,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居延地区是游牧民族栖息之地,其中的一支——匈奴,逐渐发展强大起来。在汉朝建立后,汉代国力逐渐强盛后,经数年征战征服匈奴,使其从古居延败退漠北。汉王朝为开疆固土、移民戍边,修筑边塞防线及列隧等军事附属建筑。居延要塞上长期的驻兵和屯垦,积累了大量的军事文件、屯戍文书等多方面文献资料。由于自然环境干燥,使得汉简在居延地区得以大量保存下来,尘封在历史岁月之中。抗日战争前夕,在额济纳河返现的近万根汉简,文字飘逸,书法讲究。后来,流沙坠简,汉简问世,称之“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的才料大多是就地取材,多为白杨、红柳、柽木等等。在全国范围内共出土居延汉简四万多枚,在阿拉善境内就出土了三万多枚。这些保留在汉代简牍上字迹,是2000多年前汉代守边将士用毛笔书写的,直至今天依然清晰可辨。

居延汉简是在1930年被偶然发现的,发现居延汉简的世界第一人是瑞典人贝格曼。在随后的大约30个地点,贝格曼等共发掘采集了一万多枚汉简。

那么在阿拉善额济纳地区,1930年至1937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旗境内大湾、地湾、破城子等处发掘出土汗简一萬零一百枚。抗战时期,这批简牍辗转香港、华盛顿,后收藏于台湾中央研究院。1972年至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在额济纳旗境内破城子、肩水金关和甲渠第四隧等处发掘,获得汗简一万六千零三十七枚,现村于甘肃省简牍博物馆。1999年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额济纳旗汉代峰燧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清理,出土汉简五百余枚。2010年至2013年,额济纳博物馆、阿拉善博物馆采集汉简共计五百余枚。

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率先研究先出台了汉简分类法,接着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学家劳干在此基础上细化和完善了汉简的分类,形成“劳干分类法”。劳干是居延汉简研究的先驱,开启了研究简牍学的先河。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曾出版了《居延汉简图版之部》,世人可以重新见到居延汉简的大部分图片。1973年在甘肃东部又发现了“甘谷汉简”,近年来,甘肃文化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居延新简》等系列丛书。在2015年,6月,阿拉善作为居延汉简的出土地,专门成立阿拉善博物馆汉简研究中心,已于国内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机构签订研究合作意向,相信综合各方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阿拉善额济纳文化瑰宝——居延汉简的出土、材质、形制、数目、内容等更加明朗。

居延是汉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有效阻止了外侵,在战略上具有特殊意义。1988年1月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黑城遗址作为夏至元时期的建筑,亦被国务院并入居延遗址,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延遗址群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正在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为推动居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我们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到对汉代简牍的保护、整理、和研究等方便。让这些珍贵的简牍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居延文化和阿拉善的历史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这里让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何双全.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简牍》.敦煌文艺出版社,2004,2.

[2][日]永田英正,张学锋译.居延汉简研究(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3]王子今,赵宠亮.简牍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