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婚俗的游牧文化特征分析

2018-05-14 09:42萨其拉
科技风 2018年23期
关键词:婚俗蒙古族

萨其拉

摘 要: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辉煌灿烂的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已经积淀了非常浓厚的地域特色,特别是蒙古族的婚俗文化,更是别具少数民族风情。本文通过对蒙古族婚俗同游牧文化的联系进行分析,探讨了蒙古族婚俗的一些传统习俗,让人们对蒙古族的婚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键词:蒙古族;婚俗;游牧文化

蒙古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等地。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世代生活在大草原上,游牧业是本民族主要的生活来源。辽阔的草原给予了蒙古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地域环境中,蒙古族创造了别具特色的游牧文化。

一、畜牧业经济是游牧文化的根基

每个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各不相同。外界的环境条件为民族文化的塑造提供了物质基础。蒙古族世代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这里有辽阔的草原,有广袤的高原,还有人迹罕至的沙漠,多样性的地质条件给蒙古族带来了独特的生产生活能力,也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游牧文化。

(一)游牧文化的根基是畜牧业

早在十世纪时,蒙古族的畜牧业就已经非常发达了,在北方随处可见游牧民族的毡房和畜群。到了十二世纪时,蒙古族中已经产生了比较出名的养马和养羊部落。在蒙古人的眼中,牲畜越多,财富越多。《元史译文证补》中记载了这样的故事:“合赤曲鲁克之妻莫奴仑听居之诺塞儿吉及黑山嘉地畜群富饶,每登山以观,牲畜遍野,顾而乐之。”在《蒙古志》中也记载:俄人某者,初至蒙古,人辄问其家畜安否,某甚诧异、竞以不养家畜对。蒙古人惟贫无立锥者,始不养家畜,故终之不信。”可以看出,蒙古族得以生存的手段就是畜牧业,只要牲畜养的多,生活条件就一定更好。

(二)蒙古族婚俗与牲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蒙古族的婚俗是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历史的变遷中,这一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游牧民族文化风情。畜牧业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占有极重的地位,导致蒙古族的婚俗和牲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蒙古族的婚俗中,男女订婚时需要以牲畜作为聘礼。在《清稗类钞·蒙古婚嫁》中有记载:“蒙古婚嫁,礼聘,奁赀皆以牲畜,畜牲之数尚奇,起一九至九九而至,如贫不能九数者,亦必三、五、七等数,与内地对偶之意适相反。”在蒙古族的婚俗中,聘礼一般是三匹白马、三匹白羊、三匹白骆驼,或者是九匹白马、九只白羊、九匹白骆驼。因为在蒙古族的习俗中以奇数和白色为吉祥,是幸福、长寿的标志。

迎亲的时候,男方需要准备羊作为礼物。因为在蒙古婚俗中有吃羊颈喉骨的习俗,羊喉骨比较坚韧,难以分开,象征着爱情的坚贞和矢志不渝。在《绥远通志稿》中记载着:“至门,女家必先闭门,大宾率新郎与宾相迎门行礼,并以羊为贽,然后启门,此羊名曰‘碰门羊。”在蒙古族婚礼上,男方需要有两个人骑马来迎娶新娘,一个人持着羊头,一个人持着酒壶,用羊头斟酒给送亲的宾客喝。蒙古族中将羊头看作吉祥之物,用羊头为宾客斟酒,这是表达最大的敬意。在婚宴上,男方还要用全羊宴来款待宾客,羊头要朝向主宾,以表示吉祥之意。

可以看出,羊在蒙古族婚礼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不仅是吉祥寓意的象征之物,还是婚宴上的佳肴,给蒙古婚俗文化蒙上了独特的文化色彩。

二、与北方民族的萨满教信仰有密切联系

蒙古族的婚俗不仅同牲畜有关,还同萨满教的信仰存在一定的联系。蒙古族的萨满教是流行在北美洲、欧洲极北地区和亚洲北部的萨满教的分支,这一教派在多个少数民族盛行过,是狩猎和游牧民族中流行的重要宗教形式。

虽然宗教信仰是一种虚幻的概念,但却是非常复杂的思维活动。在《多桑蒙古史》中记载:“鞑靼民族,崇拜日月山河五行之属,出帐向南,对月跪拜,奠酒于地,以酹崇拜日月山河天体之行。”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一思想在生产力水平和智力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的确产生了重要的意义,也对蒙古族的婚俗文化留下了重要的积淀。

(一)拜天地的习俗

在蒙古族的婚礼上,有拜天地的习俗。当男方迎亲队伍将新娘子接回家时,需要在家门口拜天地。在《清稗类钞·蒙古婚嫁》中记载:“男女持羊膀骨,拜天地及佛。”蒙古族婚礼的拜天地同汉民族的基本相同,只是在拜完天地后,需要在火炉上烤一块方肉,新婚夫妇一起跪拜西墙所供奉的佛像。当拜完天地后,夫妻二人要到女方家置办酒席,先祭天地,后宴宾朋。虽然蒙古族婚俗中拜天地的内容同汉民族基本类似,但是在观念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其形式同萨满教是相关联的。

天神在蒙古族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黑鞑事略》有记载:“其常谈必日:托着长生天底气力,皇帝底福荫,彼所欲为之事,则日:天教恁地,人所已为之事,则曰:天识著,无一事不归之天,自鞑主至其民无不然。”在阴山的岩画中,将天神置于星空至上,主宰着大地万物,可以看到蒙古族萨满教对天神的崇拜。

在蒙古族萨满教的观念里,天是幸福之神,给人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幸福;天是生育之神,给人们无尽的生命源泉;天仕牲畜的保护神,可以保护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天是管理刑罚的神,可以明晰和惩处万物罪恶。

(二)拜火拜灶的习俗

蒙古族婚礼也有拜火拜灶的习俗。在蒙古族的新阳中,灶火是能够预示着家族的兴旺发达,所以在婚礼上拜火拜灶,将会让家族添丁。在《清稗类钞·蒙古婚嫁》中记载着:“男家于室中热火一盆,新夫妇向火拜。”在《呼伦贝尔志略》中也记载着:“院中置木桌,上设弧矢、羊骨,或罩一全羊,旁设火盆,夫妇同向跪拜……次见翁姑、拜佛像、火、灶及尊长,答亲友礼,喇嘛念经,佑以乐器。”在拜火拜灶时,通畅会向火种方牛油和羊油,让火苗增高,预示着添子添孙。

蒙古族婚礼拜火拜灶的习俗源自萨满教。蒙古人认为,火是提供生育能力的源泉,是为家族赐予生命的根源;火是纯洁的,经过火的熏烤可以让新人得到净化;火可以庇护幸福,让人家庭和睦、幸福安康。

(三)留福禄的习俗

在蒙古族婚礼中还有留福禄的习俗,这同样和萨满教的传统有关。留福禄是想将财富、福运等保留下来,这在蒙古族的婚俗中占据着很重要的部分。一些地区,新娘上路前需要射“招福箭”,意为找回顾姑娘的福禄;有些地方,新娘由两个叔叔陪同,两个弟弟辈的少年,一个牵马,一个捧碗,碗中装有奶食,边走便喊“福来,福来,留下你的财富,到了你的家”;还有的地方,新娘需要绕着家里的炉火或毡房绕三圈,将福禄留下。虽然各个地方留福禄的形式不同,但都同萨满教里的观念相连接,认为用这样的方式将福运和财气带给娘家人。

三、崇尚威武雄健、力量和壮美的审美意识

在蒙古族的婚俗中,崇尚威武雄壮、力量和壮美等审美意识也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特征。这显示了蒙古族对力量的崇拜,也是千百年来游牧文化的积淀。

(一)新郎娶亲时进行威武雄壮装扮的习俗

在娶亲时,新郎需要装扮得威武雄壮,这样才能表现得有力量,以足够的能力给妻子安全感。在《龙城旧闻》中记载:“娶时,婿身披红布,曰‘哈喳布,配腰刀,示尚武。”新郎身披盛装,腰配刀和弓箭,骑上高大的骏马,显得威武雄壮。当到了女方家后,需要将刀和弓箭取下放在马窗两面。娶亲后,刀和弓箭在三天内不许动,三天后,新娘将刀和弓箭收起保存,作为吉祥和辟邪之物。

(二)求箭礼习俗

蒙古族的一些地方,婚俗中还有求箭礼的习俗。弓箭是游牧民族男子最喜爱的工具,是狩猎和防身之用。在婚俗中求箭礼,是游牧民族文化的特色。在《绥远通志稿》中记载:“至夜半行求箭礼,新郎诣妇翁室,向翁妇跪陈哈达,求箭。妇翁先赠以红丝绸,继取无镞之箭授婿,授时必述此箭能降服邪魔,建立事功,诸胜利语。至翌日喜车待发时,郎必以此箭在车前向后方射之,然后启行,谓之‘射该,译汉语即‘射灾,亦驱邪趋吉之意也。”

(三)抢缨帽习俗

在蒙古族的婚俗中,还有抢缨帽的习俗。在一些地区,女方会抢新郎或伴郎的帽子,扔在地上或用马鞭挑起,给新郎迎娶新娘制造阻碍。如在《远通志稿·民族志》有载:“行至半途,男家遣马术精良者一人,携羊头一,点心少许,绥来迎。致食品后,即拨马疾驰,于时送亲者纵马追之,期必夺取送物者之帽,而夺得或末被夺者,均各自以为为荣,人皆昏啧啧称赞,其意盖以显示两家之人马强胜也。”婚俗中的抢缨帽习俗,可以显示出游牧民族对力量的审美。在抢帽中,男女双方都派出善骑者参与活动,骏马飞驰相互追趕,展现出了蒙古族人对力量的追寻。这里显示的是雄浑和壮美,是蒙古族强悍刚毅的民族素质。抢缨帽的习俗可以说是抢婚制的又一延伸。

四、结语

蒙古族的婚俗同游牧文化是不可分隔的,能够体现出这一文化的独特魅力。游牧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农耕文化共同交织出中华文化的灿烂。

参考文献:

[1]李春惠.“火崇拜”依旧婚俗都离不开火[N].新华每日电讯,2006(015).

[2]英子.蒙古族婚俗[N].安徽经济报,2005(003).

[3]梁晓瑶.烙着时代印记的婚俗变迁[N].西江日报,2012(001).

[4] 阿古达睦、策·乌日亘等编辑整理.蒙古族婚礼[M].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7.

[5]阿荣.流传700多年的蒙古族婚俗[N].内蒙古日报(汉),2013(012).

[6]余大钧译.蒙古秘史[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

[7]奇特的蒙古族婚礼[N].内蒙古日报(汉),2001(007).

猜你喜欢
婚俗蒙古族
安多藏区原生态文化研究——以夏河婚俗为例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马背民族
诺恩吉雅随想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山西昔阳的现代婚俗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