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无需怨杨柳 春风已度玉门关

2018-05-14 12:55清风视界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羌笛玉门关阳关

清风视界:旅行摄影师、Getty Images签约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会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这首诗以戍边战士的视角,既让我们想见当年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的坚定信念。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场景。画面次第展现广阔地域: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如今站在玉门关前的我产生了无限遐想,怀古之情,油然而生......从敦煌至玉门关近百公里,途中经过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险要地势,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

阳关,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边塞诗。他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立刻把人们的思绪带进黄沙迷漫、鸟兽夷稀、大漠孤烟的凄凉境地。

时光流逝,岁月变迁,昔日雄关,只留残壁与荒凉,不禁令人扼腕叹息。蓝天白云之下,遥看大、小方盘城的残垣,仿佛又看见远古战场人喊马嘶、金戈铁马的惨烈。

大漠中矗立的阳关遗址,见证着往昔丝绸之路上丰富的人文交流以及繁荣经济。漫漫黄沙、千里戈壁之下不知埋藏着多少千古忠魂,诗人李白的“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诉说着中华民族的铁血与忠诚。

在人们心目中,阳关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的。

然而,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除了从残存的阳关遗址可以给游人带来一点思古之幽情外,古代那种金戈铁马、鼓角相鸣的杀伐痕迹早已荡然无存。

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宋代以后,因与西方的陆路交通逐渐衰落,关遂荒废,慢慢荒芜,只剩下被称为“阳关耳目”的烽燧立于大漠戈壁之上。

从阳关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玉门关。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俗称小方盘城,位于甘肃敦煌市西北90公里处。

小方盘城,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耸立在戈壁滩东西走向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北是疏勒河故道。 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元鼎或元封中(公元前116~105年)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玉门关随之设立。

说起玉门关,大家马上会想到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这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我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遐思、神往......

离小方盘城不远处还有大方盘城遗址,大方盘城是玉门关中的一个关隘,因不是順道,去的人很少,如时间充裕也值得一去。大方盘城又名河仓城,位于小方盘城(汉玉门关)北约10公里处, 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伦敦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目前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城为夯土板筑,呈长方形,东西长132米, 南北宽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筑南北方向土墙两堵,把整个城隔成了3部分。南、北残壁上留有小洞,似为通风设备。每部分均开南门,外围东、西、北3 面加筑两道围墙,第一道围墙断壁尚存。

在到大方盘城前最先看到的是一棵孤独的胡杨,死而不倒 。在这里一望无际,全是漫漫沙漠,唯有胡杨那千年不倒的身躯守护着大漠,陪伴着大方盘城,它坚强地与恶劣环境作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似乎使我感悟到了什么是顽强与勇敢。

今天,随着我国对西部的开发,“一带一路”的推进,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古老的丝绸之路将迎来新的生机。戈壁大漠之下的千古忠魂,必将佑护着我们踏上新的征程,迎来伟大的复兴。我们必将以崭新的姿态矗立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羌笛无需怨杨柳,春风已度玉门关。

猜你喜欢
羌笛玉门关阳关
前面就是阳关
羌笛为武汉吹响
用乡愁敲打城门
阳关:虚实印象
阳关路
凉州词
凉州词
唐诗中的“阳关”
塞上曲
羌笛一汽连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