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2018-05-14 16:22沈莉红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盏灯民国课堂

沈莉红

这段时间,与傅国涌先生的《美的相遇》相遇了,发现,她就像一个摆渡人,撩拨着我的灵魂,时而产生共鸣,时而发生碰撞。

在傅先生笔下,我领略到蔡元培、胡适、张伯苓、叶圣陶、陶行知等民国大师的教育情怀,尤其是陶行知先生致力于平民教育,他的“只有全国人民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开启民智”的教育理想,“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精髓,至今引领着我们努力践行,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民国的课堂里没有声光电,但民国的课堂里有教师与学生生命能量的传递,有自由奔放的生活气息,有豐富多彩的选修课程,这样的教育提供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让每个学生在健全的环境中自由地舒展个性。但,在民国年间,城市平民的孩子哪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广大农村的孩子更是连学堂门朝哪里开都不知道!与民国相比,当下,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机会,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教育体系,适龄儿童都能跨入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基础教育,有了一定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他们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也推动了时代向前进步。在我看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教育是完美的,只有珍惜当下,反思不足,勇于改变,着眼未来,我们才能离文明更近一点。至此,我也明白了傅先生在书中所说的,“怀念民国,并不是要回到民国,而是为了寻找我们当代教育所缺失的,但又必须找回的东西”。

读“与教育相遇”,我明白了教育的全部秘密就是要尊重人格,了解需求,建立关系,发展个性。傅先生在《燃灯者》一文中说:“你必点燃一盏灯。”是的,学生就是一盏一盏的灯,而我们教师就是那燃灯者。点燃学生那盏灯,我们要学会站在学生背后默默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爱好、成长环境和学习能力,实施分层教学,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获得成长的力量。点燃学生那盏灯,我们应解放思想,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学生那里学教书,向学生学习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信息和欠缺的思维方式,同时细心观察学生学习的反应,知道什么时候应重点分析,什么时候应放手让学生思考回答,什么时候应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真正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点燃学生那盏灯,我们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陪伴他们,尤其是默默无闻的中等生、学习落后的学困生和容易惹是生非的违纪生,对于他们学习品质的形成、学习方法的运用、学习成绩的波动、日常行为的变化、情绪状态的异常,都要以足够的耐心全面洞察,并尝试用不同的方法鼓励激发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点燃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引领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成为学生灵魂的摆渡人。点燃学生那盏灯,不仅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我们自己。

在傅先生笔下,我与一大群素不相识的老师相遇了,他们一个个思想深邃、个性张扬而又充满了人格魅力。我欣赏魏勇老师用思维点燃课堂,我钦佩蔡朝阳老师的麻辣犀利风格,我感受到了他们身上那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印象最深刻的是厦门大学法学院的李琦教授开设的选修课“阅读·理解·表达·辩论与演讲”,整个课堂上,学生围绕他预先布置的题目说给他听,学生之间彼此分享交流,他尽管说得很少,却始终引领着学生深入地思考,理性地探讨,这样的课堂有引导、有情趣、有智慧,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回望自己的教学,除了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上台分享的“窗外声音”和指导学生编写的“静听花开”德育简报外,其他都以应试为主,让学生划书、背书、刷题,这样的过程,学生获得的只是道德和法律知识,提升的只是应试能力和技巧,用这样的方式学生获取的高分真的与他的道德和法治素养相匹配吗?想到这里,不禁汗颜,我们不能否认考试分数的重要性,但我们已进入了核心素养教育时代,作为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怎样做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怎样结合社会热点设疑导思、怎样帮助学生理性分析社会现象、怎样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怎样引领学生做健康公民……这才是我们应重点思考和努力去做的。

有些相遇注定是美好的,与《美的相遇》相遇,打开了我的视野,触动了我的灵魂,引起了我的反思,让我对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切切实实地明白了,“教育,贵在成全,让学生成为有什么样品格的人,是教育最为关心的”。是的,人的品格是至关重要的,品格不健全的人,缺少了尊重、包容、理解、诚信、责任,他纵有再多的分数、知识、能力,有再高的学历和文凭,也飞不高、行不远!

相遇,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今后,将如何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心中已然有了坚定的目标与方向。

猜你喜欢
盏灯民国课堂
欢乐的课堂
母鸡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选择一盏灯
选择一盏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