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离退休人员发挥作用和工作机制的探讨

2018-05-14 08:23舒坦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
关键词:教授学科党员

舒坦

高校离退休人员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源,曾长年奋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管理、教学、科研、党建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所拥有的政治、威望、经验、亲情、学术和时间等方面的优势。武汉大学老干处在关爱帮扶离退休干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方面充分发挥離退休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指导学生党建工作,对培养年轻党员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党员则可以在助老服务。精神慰藉方面发挥作用,形成“以老带小,以小助老”良好局面。

1 高校离退休老教授

离退休老教授的价值不能低估。高校离退休老教授具有不需要培训、成本低、拿来就能用的显著特点,这笔宝贵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宝贵的人才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高智力老年人才资源宝藏若不及时开发、利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消失。有宝弃之不用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也是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损失。

高校离退休老教授对青年教师具有传帮带作用。其一,角色转换的促进作用。从大学生到大学教师,有些人不知道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有些人在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等方面不能适应大学教师角色。解决这些问题,顺利实现角色转换,从进人角色到熟悉角色,再到热爱角色。单靠个人在实践中摸索。不仅时间漫长。而且易走弯路、这就需要离退休老教授对年轻人适时关照,点拨和引领。老教授多年积累的学识特别是做学问的经验。以及对大学教师角色的深刻理解。通过书本是难以学到的;就是书本上有的东西。也需要通过以老带新才能较快地理解和接受。

其二,学科文化的传承作用。学科文化,是指某特定学科由历代学者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内容过程中积累并代代相传的独有的伦理规范、科学与人文精神、思维与行为的总和,是学科的灵魂与生命。 离开学科文化就不能把握学科内容的真谛。 高校离退休教授在传承学科文化中起主导作用,他们把从前辈继承过来的以及自己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学科文化精华,通过言传身教、春风化雨般地沁入年轻一代心田。并外化为他们的学风、教风、学术道德以及行为方式。这对于年轻人才成长是绝对必要的。

其三,中青年人才的“催生”作用。按照马太效应“有者愈有,无者愈无”的规律。中青年人才做出较大成绩后,一方面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优势积累,尽快达到临界突破点;一方面要借助某些离退休老教授的名气:例如参与他们的教学科研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知名度。以便得到社会认可,从而加快脱颖而出。

2 高校离退休老党员

其一,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质量作用。学生党建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培养优秀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切实增强学生党支部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引导发挥优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典型示范和朋辈教育为切入点,有效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其二,充实大学生党建队伍力量作用。随着网络的发展和自媒体的繁盛,大学生有越来越多的渠道接触各种文化思潮,多元化的文化理念不断冲击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趋向。当前形势下,部分大学生学习不够,知识匮乏,不熟悉党员发展工作,也不了解理论学习的内涵,存在着党性意识不强,组织观念缺乏,入党动机不纯等问题,这就对我们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三,促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作用。离退休老党员以导师制的形式参与大学生党支部建设能更好地发挥榜样作用,在支部建设和理论学习上更具有影响力和说服力,在支部活动的开展上能充分利用自身经验更好地提供指导和帮助。 通过支部共建活动,离退休老党员能够更好地拉近与支部成员及发展对象的距离,形成共情,不仅做学生的党建导师,更是学生学业成长和人生发展的精神导师。学生党支部制度上的规范和流程上的严谨能促使学生党支部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创新和理念创新上,以创新为核心要素,有效推进大学生党建制度、思想政治教育、党员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其四,形成双向提升、双向收益的良好局面作用。离退休老党员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经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而大学生的活跃的思维与创新能力对于离退休老党员而言也是继续强化自身学习的动力。将离退休老党员融入学生党建工作之中既是对学生党建工作的引导,也是帮助老党员在年轻人新思想新概念的影响下,合理摈弃旧有观念和固着经验,顺应新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 创新高校离退休人员工作机制

开发高校离退休党员,必须坚持科学人才观,以更加高远的战略眼光和勇气,调整人才政策,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建立符合高校实际、适应离退休党员特点、激发离退休党员能量释放的新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高校离退休党员工作组织和机制。健全完善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吸收离退休党员参加教学督导组、科研指导组,使离退休党员的多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切实推行“导师制”,返聘离退休学术权威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发挥“师承效应”,形成学科梯队,使各学科后继有人。

第二、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首先,营造政治上受信任、工作上受重视、人格上受尊重、生活上受关怀的人性化环境,提高他们的“心情舒畅指数”,不仅有利于其才能发挥,而且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然后,用公平的待遇激励人,让继续工作的老教授、老专家获得合理报酬,有利于缩小高校职工的收人差距,克服老同志心理上的不平衡感,实现代际和谐、族群和谐。

第三、建立创新管理机制。首先是弹性返聘制。即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健康状况返聘回岗,年限也不宜“一刀切”,身体不好可以随时离岗,身体好的也可以工作较长年限。其次是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不同岗位工作特点和离退休党员的意愿或身体状况,实行全日制、半日制、不坐班等灵活方式,工作围绕健康转,能干多少是多少,并采取相应的弹性报酬制度。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教授学科党员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党员之家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9514.8万 北京市党员总数:240.8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党员标准是什么?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开心格格
正式党员人数减少至3人以下的党支部是否要撤销?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