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中国文化

2018-05-14 16:38郭世超
知识文库 2018年14期
关键词:性善论义利梁惠王

郭世超

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写道: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习近平主席在一次谈话中也说过,全民应该“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书山有路勤为径,若是说到好书,那么首屈一指的肯定是我们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們的作品。最近,因为在国外自己一个人独立生活,语言不通,各方面不很便利,所以,读书成为了我的一大喜好。孔子的语录集《论语》大家耳熟能详,这里,我要说的是《孟子》和中国文化。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出现一种说法是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无论这段历史真实与否,都不可否认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生活中的“孟子”

身处异国他乡,我真切得感受到了包容与礼仪的重要性。我们都知道韩国的敬语非常发达,等级层次也很明确。有人说这样的生活岂不是很累?但是人生在世,每一件皆有因果。想要潇潇洒洒地去看这个世界,不是那么简单就可以做到的。从中国飞往韩国的路途虽然不是很遥远,但是却是我思考人生的开端。从窗户往下看,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这片海洋与我们国家黄海相连。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见到大海,出生在内陆地区,我二十多年的人生几乎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真的看到了海的这一天,内心没有很翻江倒海,反而是很平静。我想,这应该是因为被大海震慑到了吧! 老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在韩语中,海是接受与包容的意思。我想,这不就是“孟子”吗?孟子的思想在这里流淌,孟子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无处不在。看着这片海域,我也告诫自己,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心存仁爱,心存善念。孟子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 孟子的生平地位

我们对孟子最熟悉的故事就是孟母三迁,有学者考察孟子拜于孔子的后人子思门下,故而继承孔子的基本思想。公元前343年,孟子大约30岁,在邹授徒讲学。公元前333年,孟子40岁,开始在邹出仕。至此,孟子在仕途上的旅行开始。在邹国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孟子继而转向齐国,接下来孟子游历的地方分别为鲁国,宋国,薛国,腾国,梁国,以二次游齐无果后返回邹国结束自己的仕途游历生涯(魏代富.孟子游历考)。其中《孟子》一书是从游历梁国,孟子见梁惠王为开端,我曾仔细查阅资料文献,希望能找出《孟子》一书的编撰顺序是什么。但是在查阅了一些资料,而后又向我们院系的文学老师咨询之后发现,该书没有什么明显的编排顺序,书中孟子与各个人物之间的谈话也没有合理的顺序。在参考本书以及傅佩荣的《孟子新解》书中的一些说法之后,我总结出,《孟子》一书以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为开端,可以理解为,孟子在去鲁国为母亲办理丧事期间,回了邹国,又去了趟腾国。去大梁已经属于二次出游,所以才会有二次游齐的说法。在孟子二次出游时期,孟子已经53岁,此时孟子已经大有名气,各国国君多有耳闻,属于孟子思想的升华期,在孟子二次游齐时,孟子的中心思想已经达到了高潮时期,这一时期,孟子在思想理论上大有成就。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开口就称“叟”。这个称呼不是任何一个年过花甲的人都可以享称的。因此,《孟子》一书才将梁惠王章句放在开篇。

3 国家要如何治理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孟子所提倡的王道主义。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更是典型的战乱之世,情况越发糟糕,当时的情况用孟子的话说叫做:“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王道主义的提出也是依据这样一个时代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西周都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西周成立初期,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对周天子负责。从天子到诸侯到大夫,等级分明,由严格的礼乐制度管理。哪个地方出现了乱子,周天子便把军队开出去讨伐,诸侯、大夫一般不敢乱来。到了春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天子的权威不断缩减,诸侯的势力不断强大。慢慢就会出现诸侯权利实际已经超过天子。“不是天子胜似天子”。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永远只会觉得自己得到的还不够,于是试图篡弑废立,相互攻讦。孟子所处战国时期,更是乱世,礼崩乐坏。尤其是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西周分封制的瓦解。各个国家的势力有强有弱。所谓“弱肉强食”,向来是这个社会发展的一个常态。各个诸侯国都希望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这也就产生了《孟子》一书中梁惠王开篇就说:“叟,不远千里而来,是以有利于吾国乎?”。梁惠王在前期还算的上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广招贤士,希望能尽快壮大自己的国家。这一时期,各个国家采取的都是霸道主义。所谓霸道,就是凭借武力,扩大地盘,在各诸侯国中“居老大”、“耍威风”,迫使其他国家不得不服从的意思。用孟子的话说这叫:“以力假借者霸”(《公孙丑上》3章)。无论是梁惠王还是齐宣王,所追求的都是这种“大欲”,使用“霸道”治理国家。而若想要在这个战乱中立足,霸道主义是这一时期比较可行的一种手段,能在短时期内帮助诸侯国强大,但是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孟子提出“王道主义”,在战国诸雄一切取决于实力的背景下,孟子这番宏言高论真有点今天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是孟子的王道主义对于各个国家的君主来讲,不能在短时期内帮助到各个国家。这也是孟子的思想不能受到各个国君的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谈到霸道和王道,就必须区分两对名词。一是“霸”和“王”的区别。今天的“霸王”已经是一个名词了,但在孟子时期,它们是有明确界限的。“霸”指五霸,即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王”指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武王。五霸只是凭借武力,挟持一部分诸侯,征讨另一部分诸侯。三王则是以德服人,是儒家传统中理想的圣人。实行霸道充其量只能重复五霸的功业,距离三王拥有四海,万民归心的圣业还差得很远。孟子是瞧不起五霸的。另一对是“国家”和“天下”。在孟子,这两个概念也是完全不同的。在性质上,国家只是诸侯国,天下则是各诸侯国之上的中央政权;在范围上,国家只是天下的一个组成部分,天下则比国家大的多,可以说是各个国家的集合体,与四海一词的含义一致。读《孟子》要特别注意这两对名词的差异。

4 人民应该如何生活

“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孟子》一书中,我们最熟悉的一段话,而这也成为后世的一些学者误会孟子的一段重要文字。人民如何生活,其实说白了,是指人民生活中的义利该如何取舍。小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到国君关于义利的取舍。孟子所谈的义利,主要指三个层次:人禽之分的义利;治国方略的义利;道德目的的义利。关于人禽之分的义利,也就是上文中《鱼我所欲也》的句子。它指的是道德性,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性,也就是孟子说的善性;利,指物质利益,这是人得以生存的物质条件。在这一方面,孟子并不排斥利,只是孟子会更注重义。“一箪食,一斗更,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忽而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蹙而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保证人们基本生活的物质利益,如果得到的方法合适,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施舍的人不仁义,那么就算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不义之人的施舍。治国方略的义利,“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是孟子对梁惠王说的第一句话。治国方略的义利,孟子也不是排斥利,只是在国家方面我们要先讲仁义,仁义有了,那么利也就随之而来。不要刻意去追求利益。在这一方面,孟子提议把仁义放在首要位置,不谈利。道德方面的义利,孟子的坚持认为,行义必须是纯粹的,不能掺杂任何功利目的,也就是说,道德必须是纯粹的,应当是为道德而行道德,不能为某种功利而行道德,这就是道德目的的义利。

5 道德应该如何成就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主张“性善论”,告子主张“性无善无不善论”。孟子认为只有坚持人性为善,人们才有根据去行善,去成就道德。因此,要把孔子仁的学说贯彻到底,必须主张性善论。这也说明,由孔子的仁到孟子的性善论,有很大的历史必然性。遍读《孟子》全书,孟子为性善论做的正面论证,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即:以亲情论性善;以同然论性善;以不忍论性善(杨泽波《孟子及中国文化》)。孟子认为良心本心人所固有,即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良心本心是性善的根据。人之所以行恶,是因为不能尽其才。这一说法,无论是在孟子那个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成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犯罪的人,都是怪才,或者说是奇才,他们有着高于一般人的技能,却没有尽其用。想通过一些捷径取得成功。性善是事物的法则,它是一个过程。关于孟子的性善论存在很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这个论点存在不足。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孟子在论述人性的时候,更多的注重人的社会属性方面(朱燕.浅析孟子性善论的逻辑缺陷)。

6 人人都可以是“孟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社会属性。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人民都不可能脱离这个社会。脱离社会的人迟早会被淘汰。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我们不要求争取天下,只希望在自己这一方天地之中能与人好好相处。我们在做任何决定之前,先思考对别人是否有傷害。或者我们在怪别人做错事的同时,先思考自己是否也做过这类错事。道德高尚的人不是仅凭一张嘴就让人们信服。我们更看重的是说与做是否一致。在读《孟子》的过程中,我会觉得自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这句话不是玩笑,而是因为能够理解圣人的意思,在读书的那几个小时中,感觉自己在精神层次可以和孟子达到一致的高度。但是放下书之后,几乎所有豁达的思想都与自己渐行渐远。想要努力抓住,人的惰性又会拖住我的思想,最后归于那个平凡的我,那个时常会做错事的我。所以,多读书,常读书。让书香熏陶自己,能做一个小时的“圣人”就已经是一个进步,如此,人人都可以是“孟子”。我们中华儿女也可以将孟子与中国文化发扬光大。

7 结语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孟子》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或是思想主旨,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看法。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以读原著为基础,因为基本的思想全都体现在原著里。同时,广泛阅读,研究各个学者的看法和观点,总结学者们的中心思想,同时总结归纳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以上第一节关于《孟子》的排版解释,还没有得到实证研究,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努力研究改进。对于该书中作者杨泽波的讲解,质疑的地方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来,这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性善论义利梁惠王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不能“五十步笑百步”
现代企业管理的“义利”之道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诠释
淳于髡发声看时机
义利“新生”?
从孟子“性善论”看“好为人师”的当代意义
孟子的性善论思想及其道德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