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世界人

2018-05-14 16:38徐璐岭
知识文库 2018年14期
关键词:天主教工场学徒

徐璐岭

探索上海近代城市文明的发展轨迹,你会发现,它是与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十九、二十世纪,上海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来自美、英、法、德、日本、印度、东欧、东亚、东南亚……各个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定居在上海,多元文化在商业、文学、艺术、建筑、工艺、音乐等领域相互碰撞交融,一派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景象,而徐家汇地区是这一“多元文化”和谐并存发展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在徐家汇地区曾经还存在着一种西方天主教文化。鸦片战争后,道光皇帝下达弛禁天主教上谕,西方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前赴后继来到上海。1847年,传教士们在徐家汇建立了江南传教区的中心会院,此后一系列宗教、科学、文化、教育、慈善机构也随之兴建,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便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教士们不仅带来了西方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和技艺,并逐渐与上海本土文化相融,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形式。院内出品的许多艺术品曾多次代表中国参加法国、比利时、美国等多个国家的世界博览会并屡获殊荣,还培养了诸如张充仁、徐宝庆等一代代享誉世界的中国艺术名家。可以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在西方艺术在中国的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海派文化的渊源,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气之先。

本文试从土山湾多元文化形成的渊源,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及内容,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启示等方面着手,剖析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如何培养具有“中国根,世界人”格局和精神的艺术人才,还原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整体面貌。

土山湾的地理位置大致位于现在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以南,主要集中在今裕德路,漕溪北路地区。之所以得名土山湾,是由于其处于肇嘉浜、法华泾和蒲汇塘三河交汇的转弯处,形成一个天然的湾嘴,又因为林则徐为两江总督时,推动河道疏浚工作,上海地区疏通肇嘉浜,而挖泥堆土于此,形成一个小土山,所以人们形象地取名为“土山湾”。

1864年,西方天主教耶稣会在此购买土地,将土山墩削为平地,建立了土山湾孤儿院,并设立了许多工艺场。不曾料想,就是这個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因“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在中国近代艺术教育史、美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上留下了浓墨重彩、辉煌灿烂的一笔。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自1864年建立,直至1960年结束,历时近百年,先后收养了近万名孤儿和贫困幼童,工艺院为解决孤儿长大后的谋生能力和江南地区宗教用品的需求,引进并传授西方艺术技艺,同时又融入了本土文化,培育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及观看世界的视野,造就其“中国根,世界人”的人生格局。土山湾出品的油画、水彩画、雕塑、印刷制品、中西家具、工艺木雕、金属制品等,遍及全国,名扬海外。院内的画馆被誉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木工部所制作的工艺品“能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花玻璃工场是“中国彩绘玻璃的第一出品处”;印书馆是“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引领者”……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培养和造就了一代代工艺美术人才,也陶冶了一批批海派艺术大师,如美术教育家周湘,摄影大家安敬斋,画家徐咏青、张聿光,建筑师潘克恭,印刷师邱子昂,雕塑大家张充仁,海派黄杨木雕大师徐宝庆等,可谓人才济济,绵长深远。

1 土山湾多元文化形成的渊源

土山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的,它有其很深的历史和政治渊源。

首先,徐光启的学习、接受并向国内介绍西方科学文化的过程是土山湾多元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追根溯源,土山湾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明末文渊阁大学士、“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徐光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徐光启1562年出生于上海,此时正值明末社会衰败落后之时,亟需从外界汲取营养,以获取新的活力。当时的西方天主教耶稣会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文化技术,西方传教士们纷纷抵达中国,传播天主教教义以及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文化技术知识。其中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最早开拓者之一,徐光启便是通过他“开眼看世界”。1605年,徐光启和利玛窦携手共同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六卷,是首部译成汉文的西方数学名著。1612年,他与意大利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为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中国中世纪最重要的一部关于农田水利科学的著作。1629年,晚年的徐光启奉旨修历,在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协助下,他将中国传统测天制器的优秀方法与西方第谷天文体系相结合,最终编撰成《崇祯历书》,破除“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提高日月食和其它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奠定了后三百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徐光启勇于正视中国学术的弱点,他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之一是“思窥其象数之学,以救汉宋以来空言论学之失”,即以西方的数学思维来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从而实现他毕生以来的“富国利民”的理想。1633年,徐光启在北京病逝。1641年,徐光启归葬于肇嘉浜和法华泾两水汇合处(今上海徐汇区南丹路光启公园),他的后裔自此守墓而居,故称为“徐家汇”。为了更便利地向西方学习最先进的科学文化,徐光启不仅自己入了天主教,他还在自己的亲友和上海农庄的佃户中发展教徒,他的家人、族人中有很多也成为虔诚的天主教徒。所以,在徐光启的影响下以及他的家人、后代的大力支持下,徐家汇地区成为了传播天主教文化的重镇以及中西方科学文化交融的重要载体。

其次,鸦片战争后,禁教令取消,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并兴建天主教文化设施,这是土山湾多元文化形成的政治渊源。1720年,清政府开始禁止传习天主教。172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禁教令。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转入地下秘密进行。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古老中国的大门被打开,清政府的禁教令也有所松弛,耶稣会传教士迅速在上海得以卷土重来。1842年,法国巴黎省耶稣会借鸦片战争之机,派遣法国传教士南格禄等来上海传教。此时仅上海耶稣会里,来自西方各个国家的传教士就达36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了《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彻底取消了对天主教长达一百多年的禁令。这些不平等条约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打开了大门,也为天主教在上海徐家汇地区建立各种机构提供了依据。1847年,天主教江南教区选择具有天主教历史渊源的徐家汇建立了耶稣会会院,并实施“江南科学计划”。此后,一系列天主教科学、教育、文化、慈善机构陆续兴建,如:天文台、博物院、藏书楼、公学、教堂、大小修道院、圣母院、孤儿院等,至二十世纪初,徐家汇地区已经成为近代中国最具规模与影响的天主教文化重镇。其中,天主教耶稣会于1864年在土山湾建立了慈善机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2 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概述

土山湾孤儿院及其工场是在西方天主教耶稣会的直接影响与需求下创办的,由西方修士担任“理院”,之后也有中国人出任。所以总的来说,它是以西方文化艺术为载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渗入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形态,建立了适于自身长期运营的模式,并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艺术教育、院内孩童的人生格局和精神起到了启蒙与推进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土山湾的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依然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借鉴的价值。

2.1 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的工艺工场是由西方传教士建立的,院内艺术教育模式也是由他们带来,可以说是西方艺术教育的整体移植,有很深的西方艺术教育模式的烙印。因此,土山湾孤儿工艺院的艺术教育的理论基础可以从西方艺术教育中追本溯源。在西方艺术教育史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方式是以师徒传承制为基础的工场教育和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学院教育。

西方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盛期,随着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形成,经济飞速发展,艺术也随之繁荣,这就强烈的刺激和推动着艺术生产和工匠的培养,以往的建筑师、雕塑家、画家等已不再是修道院里的修士,而成为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工场”就成为了一个从事艺术活动以及艺徒们接受技艺训练的主要机构和场所。西方师徒制的教育模式都是在工场中由师傅带徒弟开始的,这种师徒相授的过程是非常严格的。师傅和学徒几乎整日生活在一起,关系非常密切,时刻都有接触与交流。聪明的有天赋的学徒在几年内有可能晋升为助手,助手协助师傅管理工场并管教学徒。在整个学徒期满后,师傅会对学徒进行严格的成绩认定,成绩合格后,由师傅发给一张培训证书。如果再能通过一些权威性的考试,学徒就有可能获得进入师傅行列的资格,成为独立的艺术家,另立门户,开设自己的工场。像乌塞罗、马萨乔、乔托等这样的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艺术大师都有在师傅的工场中当学徒的经历。

随着西方各国文艺复兴思想的不断深入,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大众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绝后,赢得了教皇、王公贵族的青睐和民众的爱戴,艺术家们的地位也随之逐步提升。此时,艺术家们已不能以位列地位卑贱的工匠为满足,他们开始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和艺术理论造诣的积累。此前占主导地位的工场不能满足艺术家们进行更深层次艺术教育的需求,于是,各工场的教育形式逐渐开始转化,单纯师承的艺术教育模式趋于系统规范,开始有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教学体系,以培养人文学者型的高雅艺术家为目的,并构建纯艺术理论,教学内容也更为严谨和规范,强调理性和科学性,设置数学、透视学、解剖学、素描等课程,标志着学院式艺术教育模式初步形成。

回到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对比以上欧洲“工场制”和“学院式”两种艺术教育模式,可以说土山湾在组织形式上与西方工场式的艺术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而在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上则具有西方藝术学院基础技能培养的特点。

2.2 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建立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满足当时江南地区大量的对宗教用品的需求。因为这些宗教用品从欧洲直接运送来中国不仅时间长,而且成本巨大。所以,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主要是围绕这个需求而建立的,也就是为了生产宗教用品,进而培养宗教艺术人才。后期,随着土山湾各个工场的不断发展壮大,院内生产的艺术品类型也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题材,也承接一些大众定制的世俗题材类艺术品。另一方面,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期望院里的孩童们能够接受中西文化融合下的教育,掌握一个得以安身立命的能力,过上温饱甚至富足的生活。

所以,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围绕着以上两个目的而构建的,大致可以归结为,男性儿童入院后,先经过简单的中西文化教育——半工半读式学徒——工场实习生——正式学徒——满师参加工作5个阶段。

2.2.1 初级小学教育阶段

土山湾初级小学阶段的基本期限为四年,采用学年升级秋季始业单轨制,学科和普通学校一样,不同的是,学生每天还要重复望弥撒、行祷告和教理问答。一般而言,孩童在孤儿院经过四年的文化基础知识学习,能粗通文字、写算,即可从初级小学毕业。1941年,孤儿院改组,小学便定名为慈云小学。

2.2.2 高级小学(半工半读)教育阶段

土山湾高级小学阶段的基本期限为二年,升入高级小学后,早晚仍继续学习各科基本知识,如:公民、经济、史地、计算、外国语等,使将来学成后具备充分的国民常识与道德基础。其余时间便到孤儿院内的各个工场,在师傅的带领下学习各种技艺。其中聪颖的学生,则可被送进汇师、徐汇公学等进一步深造,重点培养,以期成才。

2.2.3 实习班教育阶段

在完成了前两个阶段的宗教、文化教育后,学生升入实习班,即为各工场的实习生,每天九小时工作,为期二年。孤儿院会按照每个人的天资秉性、才能性情,因人而异安排他们进入相应工场。

2.2.4 学徒期

当他们接近10-12岁的时候,实习班毕业后,他们就要正式进入工场转为三年学徒,每个学徒在各个工场都会轮流做一段时间,由师傅与自己选择能力与水平相适应的工场,作为自己学徒的所在,根据不同的情况,其学徒时间为3-6年不等,以绘画为最长。每一个车间都由一个耶稣会的修士领导,并由车间的师傅助教,通常这些师傅都是土山湾出徒者来担任。

2.2.5 满师后

快满十八岁满师的时候,土山湾的学徒们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留院工作,取得“老司务”即正式工人的资格;二是外出自谋职业。事实上,更多的学徒们选择留在土山湾孤儿院继续工作,根据他们的工作情况和出勤率来领取工资。刚开始的时候每个月7到8个鹰洋(18到20法郎);最高的收入则可以达到每个月20到30鹰洋(50到75法郎)。这样的工资水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已实属不低。

2.3 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及内容

土山湾之所以能够出品出遍及全国、名扬东亚和欧美的油画、水彩画、雕塑、印刷制品、中西家具、工艺木雕、金属制品等,之所以能培养和造就出一代代工艺美术人才、陶冶一批批海派艺术大师,与其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密不可分。

艺术教育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技艺训练,无论表达何种情感,艺术形式的多样性都需要得到丰富的技艺支持。而土山湾内的孩童们所接受的艺术教育,不仅包括各个艺术工场的技艺训练,也承载着“树人”的目的,即培育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及观看世界的视野,造就其“中国根,世界人”的人生格局和精神。

土山湾孤儿工艺院自1864年建立,直至1960年结束,历时近百年间先后创立了印刷部、照相部、发行部、木工部、五金部、中西鞋作、图画部、彩绘玻璃部等工艺工场,下面笔者將简要介绍其中3个最主要的工场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2.3.1 画馆

土山湾画馆,前身为“徐家汇画室”,由西班牙人范廷佐、意大利人马义谷于1851年在徐家汇老堂创办,主要从事教堂艺术创作。范廷佐教授素描和雕塑,马义谷教授油画技法和传授油画颜料研磨、颜色调制技术。1872年,范廷佐和马义谷的中国学生陆伯都和刘德斋将画室迁入土山湾孤儿工艺院。

画馆教授的主要科目分为水彩画、铅笔画、擦笔画、木炭画、油画和雕塑等,学徒必须严格掌握基本西洋画法和颜料制作,从初学划横竖粗细不同的线条开始,通过临摹、写生,采用透视、明暗、敷色等手法,从事步骤严格的绘画工艺。同时,土山湾画馆也让学徒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大量西方一流水平大师们的绘画和雕塑作品,开阔眼界,比如雕塑艺术承袭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米开朗基罗,后来又追慕法国现代派雕塑大师罗丹;油画技巧沿袭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后期又融入了法国印象派画风;水彩画则模仿法国著名水彩画家维涅尔。土山湾画馆在保持西洋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融合了中国绘画的笔墨元素,强调用中国画来打底子,形成了土山湾画作的独特风格,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中西合璧风”。

土山湾画馆是最早向中国人系统传授西洋画技艺的美术机构,它培养了中国水彩画第一人徐咏青、上海创建美术学校第一人周湘、早期西画教育家张聿光、著名雕塑大师张充仁等一批西画人才,丁悚、杭稚英等都曾在画馆学习过,徐悲鸿、刘海粟、陈抱一等美术大家也和画馆有过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艺术大家们在土山湾画馆的启蒙下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西方绘画艺术的传播者和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先行者。徐悲鸿更是盛赞土山湾为“中国西洋画之摇篮”。

2.3.2 木工部

土山湾木工部,是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中最早设立也是最大的工场。木工部又细分细木工场、雕花间两个工场,附设油漆部,油漆各色器具。木工部早期以制造教堂工艺品著称,当时中国天主教各地教堂的祭台、圣像、圣器等装饰用品,大多由土山湾木工部制作。澳门、香港以及越南、菲律宾、日本等地教堂的高级装饰,也有很多采用土山湾木工部的作品。发展到后期,木工部也会根据客户的要求,依托其精美的雕刻工艺,制作包括椅子、橱、写字台、柚木长沙发等家具用品。在上海的欧洲人,尤其是英国人、德国人和美国人非常喜欢土山湾的家具,称土山湾木工部“可以与欧洲最好的工场媲美,是真正的杰作”。

土山湾木工部的工艺品制作有着严格的工艺流程和良好的质量控制。在技法上,体现了我国传统雕刻工艺与西方雕塑艺术的有机结合;在题材上,融入了我国的民间传说和西方的生活场景,圆雕、浮雕、金银彩绘,精彩纷呈、充满了创意。土山湾中国牌楼、86座中国宝塔模型、比利时中式小楼、彩绘玻璃雕花橱柜等木工部作品曾参展包括世博会在内的多次中外盛会并屡获金奖。木工部也涌现出诸如建筑大师潘克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等在内的一批批工艺大师。

2.3.3 印书馆

土山湾印书馆创办于1867年,在引进石印、珂罗版和照相铜锌版印刷等先进技术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相比商务印书馆,土山湾印书馆的技术曾一度领先20年。土山湾印书馆远东闻名,每年出版中西文书刊达百余种,内容涵盖科学、人文、教育、社会和宗教,语种包括法、英、德、意、拉丁文等。印书馆编辑出版的《汉学丛书》,其中五本获得了法国出版界的最高荣誉——儒莲汉学奖。土山湾印书馆是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出版机构,也是上海乃至中国近代印刷技术的引领者。

1796年,德国人发明了石版印刷技术。印刷原理是在具有多孔性、善吸水、质地细密,且能较长时间保留水分的石版石上,用脂肪性物质直接描绘、书写图画和文字,再经过化学腐蚀而制成的印版,直接放到石印机上进行印刷。

珂罗版印刷技术是一种照相平版印刷工艺,俗称“玻璃版”,由德国人于1869年发明。印刷原理是以玻璃为版基,涂上明胶印刷质,通过照相制版把图像反映到胶质上,根据水墨相斥的着墨原理,然后用无网点印刷的方式将印品印刷出来。

照相铜锌版印刷技术可分铜版和锌版两种,1855年由法国人发明。原理是将原稿拍摄成阴像底片,贴敷在涂有感光层膜的铜锌版之上进行曝光,底片上的图文即可转移到铜锌版表面,再经化学药液腐蚀处理,制成图文高于版平面的金属凸版,上版印刷。

土山湾印书馆百年间出版的各类书籍铺就了一条黄皮肤的人们与其他肤色的人们之间的道路,架起了一座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3 土山湾多元文化艺术教育的启示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在《中西文明比较》中写道:“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过去已被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摹仿阿拉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正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才使得这些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地向外汲取营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

在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内,西方传教士们不仅将先进的西方艺术技艺一丝不苟地传授给学徒们,为他们打下牢靠的基础,同时又让学徒们认识、了解并尊重自身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而学徒们也在此多元文化艺术教育过程中包容了双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认知差异,产生了情感共鸣,进而表现出中国人具有的勤奋、智慧与创新,并逐渐自强崛起,成为了具有“中国根,世界人”格局和精神的文化艺术人才。

多元文化艺术在土山湾获得萌芽与勃发,土山湾出品的艺术品虽然是采用西方技艺游刃出的作品的感性直观,而散发出的却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气质。属于土山湾学徒们的技艺不是单纯的对西方技艺的复制,而是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熔铸在艺术品中。土山湾出品的艺术品,连同“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名称本身,无疑是对中西方灿烂文明相交融的永久记忆。

(作者单位:上海市徐汇区土山湾博物馆)

猜你喜欢
天主教工场学徒
今日菜色
手艺网+手艺工场
如何处理好干与学的矛盾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基督教与天主教的冲突
创造与创生
康雍时期的天主教
联想打印工场体验分享
创新工场:李开复暂别的这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