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从“让学”开始
——以《欲速则不达》教学为例

2018-05-15 03:08曾桂花
小学教学(语文版) 2018年11期

◇曾桂花

综观阅读教学课堂,不少教师紧紧握住教的权利,把知识填鸭式地、争分夺秒般地往学生脑中灌,生怕漏掉哪个知识点,生怕分析讲解不到位,生怕少了片刻传授时间,甚少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和感受。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无精打采。近年来,“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呼声日益增强,名家的观点也层出不穷。笔者认为,“以生为本”,须从“让学”开始。

“让学”思想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的,指的是把学习的机会给学生,使他们获得觉悟和智慧。笔者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欲速则不达》一课的教学为例,浅谈几点看法。

一 创设有效情境,让学生爱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显而易见,“乐之”是“好之”“知之”的动力之源。“让学”的前提是敲开学生的心扉,让其动情,点燃欲望之火,让他们“乐之”,从“被学习”“被思考”走向“我要学习”“我要思考”,在愉快的心境中主动克服重重困难。

诵读体验,拉近与古文的距离。据调查,第二学段的学生有“二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文言文语言凝练,语意含蓄,不易理解,是他们害怕的主要原因。把《欲速则不达》这个用白话文翻译来的小故事选为课文,又在课后安排原文,教材编者应该是想让孩子透过白话历史小故事,初步领略学习古文的快乐。为此,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是教学此文的重中之重。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四年级学生,不必要求字字句句都理解,可以允许学生“不求甚解”,而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指导上,说不定“读书百遍”就“其义自见”了。

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要循序渐进,不可要求一步登天。首先,指导读正确,扫清难读字、生僻字等朗读障碍;其次,把句子读连贯,读通顺;再次,“文”“白”对读,了解大意,读出停顿和节奏;最后,回归整体,体验情感,读出韵味。在指导时,也应讲究方法,以求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当指导读出节奏时,可让学生边读边模仿音乐课上唱“休止符”的方式用手表示停顿;当指导读出韵味时,可让学生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读,感受古文的诗情画意,也可加入合适的动作进行演读。如此,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的活动中感受到文言文的可爱,燃起希望的火花,去“好之”“乐之”。

二 了解真实情况,以生调“标”

教师的“教”理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应以“学”为“轴心”展开活动。不少教师拟定教学目标时,只关注课标的落脚点及文本特点或照搬教参。倘若教师对学生的起步、能力、意愿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所拟定的教学目标就能满足学生的内心和认知需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预习作业的布置不仅可以促进自主学习,还是教师优化教学目标的凭借。

教学《欲速则不达》之前,我从“我会写”“我会读”“我会思”“我会问”四个角度设计预习单。

教学参考书里给《欲速则不达》制订的教学目标大致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齐景公的心情,体会文中的道理。

(2)写摘录笔记,独立认字、学词、练句。

(3)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徒步、索性、焦急”等词语的意思。

(4)读相应的古文片段,感知古代汉语的特点。

(5)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如何依据预习单,调整、优化教学目标?

1.以“弱”调“标”,凸显针对。

学生做错的题目暴露的正是他们知识的薄弱之处和思维的缺陷。收集预习单后,我发现部分同学给“心急如焚”和“危在旦夕”造的句子不够准确,可见其对词语理解不到位;多数同学能写出主要人物,但仅有少数的同学能用一两个词标注他们之间的关系,显然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不强;早读时,我还发现有不少同学难以把古文读通顺。为此,我重新调整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危在旦夕”“心急如焚”的意思。

(2)依据人物关系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紧扣关键词句作批注,感悟齐景公的心情,领略文章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的道理。

(4)通过古文与现代文的对照,初步领略古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白话文和古文。

这样的设计有效地避免了学生从教学辅导材料中直接摘抄应付的现象,让学生真实地预习。

2.以“疑”调“标”,满足求知。

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想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但始终难以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把提问权给学生,当学生就学习内容提出疑问时,表明他已经走入文本,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参与到有意义的建构中了。

学生在预习中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教师应充分预设,筛选出典型性问题详细回答,满足大多数学生所需。在筛选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对“齐景公能很快地赶回都城吗”这一问题很感兴趣。因此,我把预先设定的“领略文章的表现手法”这个教学难点换为“体会文章蕴含的道理”。如此,着眼于学习期待优化目标,能够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体验提问的成功,保持质疑的兴趣。

三 营造人文空间,加强实践

语文课程的性质在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是一个探索的过程,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1.精心设问,有目标奔。

一堂阅读课,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随处可见,但要注意三点:不多不少,多则使其马虎应付,少则难以训练能力,以二至三个为宜;不深不浅,既有思考空间,又不能超越课标要求;多种形式,做到眼、口、手、脑并用。《欲速则不达》这篇课文以齐景公的“急”为线索展开,步步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教学时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出文中表示“急”的意思的词语,领略它们的异同。体会作者把“急”“焦急”“心急如焚”分散在故事情节中的妙用,既避免用词的重复,又体现齐景公的心情变化。

接着,抓住“急”这条线索,引领学生探究:课文是如何具体表现齐景公这三“急”的?让学生在读中画出重点句、找出重点词领悟表达情意,在读中想象当时的情境。抓住这个问题就能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

2.给予“金钥匙”,有方法悟。

文本当中藏着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只有手握“金钥匙”的人才能够打开文本阅读的大门,欣赏到语言文字的曼妙。与其帮学生打开一扇扇大门,倒不如送给他们一把把“金钥匙”,让他们手握“金钥匙”自己去开启文本阅读的大门,以此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如,透过预习单可见孩子们依旧难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让学生先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再用自己的言语进行概括。

再如,学生初读古文,得有方法可循。让学生把古文和译文一句一句对着读,了解古文的意思也是一种方法。学生拥有了这把“金钥匙”,读懂《古文观止》就不是一件难事。

3.给予机会,有时间读。

“让学”就是把学生请上第一位,给予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他们真正地听、说、读、写、思。综观眼下的课堂,在学生练习时不少教师依然干涉着,要么着急喊停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要么喋喋不休地提醒,要么不厌其烦地指导,没有给学生静思默想的空间,要么还没等学生独立思考完毕就安排讨论交流或下定论,没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教学《欲速则不达》时,针对学生的薄弱处,我用了约5 分钟时间让学生快速读文,重新整理预习单上的人物关系图,把预习单上概括主要内容的语言改简洁; 紧扣教学重点,又用3 分钟让学生快速读文,寻找表示“急”的意思的词语进行比较,再用5 分钟时间让学生分别画出表现齐景公“急”“十分焦急”“心急如焚”的相关内容并写批注。内容理解了,教学难点不攻自破。总之,就是要耐下性子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古文,直到读通读顺读出韵味。

四 开设“超市”作业,供学生选择

为何人们喜欢到大超市购物?主要原因是那里物品丰富,同一种商品就有多种品牌可供挑选。泰戈尔有言:“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每个学生的个性有别、喜好不一、能力各异、水平不同,布置同样的作业难以满足他们的喜好。何不开间“超市”,让学生自选作业? 如学完《欲速则不达》后,可这么布置作业:

《欲速则不达》“自选超市”作业单

要求:分别从以下三组中各选一题。

组一:

(1)摘抄积累:“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2)摘抄与“欲速则不达”意思相近的四字词语。(至少三个)

(3)摘抄与“欲速则不达”意思相近的名人名言或俗语。(至少一句)

组二:

(1)对照译文读古文,做到熟读能诵。

(2)运用古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3)运用古文,和同学一起表演这个小故事。

(4)从《古文观止》中选择三个小故事,对照译文读古文。

组三:

(1)从课外读物中找一篇抓住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表现人或动物情急的片段摘抄下来。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描写它情急的样子。

(3)翻开旧作文本,回忆当时的情景,把描写情急的内容美化。

这三组作业虽然形式不同,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组一”重在积累,“组二”重在读古文,“组三”重在运用。它们形式不同,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内心和求知需求,让每个生命都收获成功的喜悦,促进个性发展。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让学”课堂中的孩子,是老师眼里最美丽的风景。教师要珍视这独特的风景,以生为本,让出空间,让出时间,不争不抢,让每个生命都绽放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