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南民间音乐素材在二胡作品中的运用*

2018-05-17 11:29朱维婷
黄河之声 2018年5期
关键词:花鼓戏二胡乐曲

朱维婷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二胡曲的创作在刘天华先生将其带上专业化道路之后,就呈现出风格各异、丰富多彩的特点。有民间音乐家和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具有传统风格特色的作品,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孙文明的《流波曲》以及《中花六板》等;有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乐器演奏技巧创作的作品,题材内容虽是反映中国人民的劳动和生活,但作品结构和旋法调式等都是借鉴于西方作曲技巧,例如很多依据西方三部性曲式原则创作的三部曲式的作品;还有一些直接从国外器乐曲移植的作品,例如移植自同名小提琴作品的《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流浪者之歌》等;还有以各地民间音乐为创作素材的乐曲,例如赵震霄、鲁日融的《秦腔主题随想曲》、刘明源先生的《河南小曲》、内蒙音乐风格的乐曲《草原新牧民》等等,而一些以湖南民间音乐素材作为创作原始材料的二胡曲也渐渐增多,例如王建民的《第二二胡狂想曲》、时乐濛的《湘江乐》等。风格各异的二胡作品百花齐放,为中国的民族音乐事业做出了贡献。而与以往重视创作与演奏移植作品不同,随着专业作曲家视野的开阔和创作目光的转移,近年来采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二胡曲蔚然成风并已形成流派,例如秦派二胡就是当今最有影响的地域风格流派之一。而湖南风格二胡曲创作也是近年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下面将从题材的选用、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以及特色音的使用三个方面对湖南民间音乐素材在二胡作品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花鼓戏元素及湖南人民生活劳动题材的运用

花鼓戏是中国的地方性戏曲剧种,也是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但是在这些被称为花鼓戏的剧种中,湖南花鼓戏的影响最大,流传也最广。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是在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湖南花鼓戏按地区派别划分可以分为常德花鼓戏、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永州或零陵花鼓戏等几个流派。湖南花鼓戏吸取了民间音乐的精华,体现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促进湖南音乐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湖南风格的二胡曲创作中,大部分都采用了花鼓戏的音乐元素,归纳起来,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湖南花鼓戏进行了借鉴和运用。第一,注重对花鼓戏曲调素材的运用,例如湖南花鼓戏曲牌[采茶调]中的乐句la la do la sol mi,就是程辉庭创作乐曲《山乡邮递员》时采用的基本音乐素材。余奋扬创作的《湖南花鼓戏风格练习》则是由花鼓戏曲牌[双川调]改编,la、dol、mi、sol四个音的运用具有浓郁的湖南风味。这些富有特点的音符、短小的乐句和改编的戏曲曲牌就如同创作的种子或者是西方音乐概念中的乐汇和动机,成为乐曲创作发展的材料和动力。第二,在调式音阶及乐曲定弦方面,湖南风格二胡曲的创作沿袭了采用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羽调式的传统,乐曲常定弦为C(2 6)调。例如《山乡邮递员》、《第二二胡狂想曲》与《湘江乐》主要使用的都是A羽调式,用C调定弦,这使得乐曲从调式旋法上具备了湖南民间戏曲音乐的特点和韵味。

湖南风格二胡曲常常描写的是湖南人民生活、劳动的场景,以及老百姓所具备的热爱家乡、乐观、诙谐和热情的优秀品质。例如乐曲《山乡邮递员》用欢快生动的曲调描写了邮递员骑着自行车给群众送信的场景,表现的是乡村邮递员乐观的性格以及满腔热情为人民服务的品德。乐曲《湘江乐》表现了湘江两岸边的人们对美丽家乡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讴歌、赞美之情。作品大多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乐观爽朗的精神气质,乐曲旋律多以级进为主,跳进为辅,音程进行多为大二度与小三度的交替进行,具有南方音乐的典型特点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创作技法的融合

二胡曲的专业化创作是从刘天华先生所处的时代开始的,在那个新旧更替文化碰撞、有志青年纷纷出国留洋带回国外先进思想理念和技术、国人逐渐接触和接受外来新事物的年代,二胡曲的创作已经渗透及融合了西方的现代创作技术。而到了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各地间的交流学习愈加频繁,现代创作技术的运用更是日趋成熟。例如在表现形式方面,许多二胡曲就试图采用中西乐器相融合的形式,比如采用了钢琴伴奏,这在当时是比较新颖的形式。湖南风格二胡曲《湘江乐》就采用了钢伴的形式,使这首乐曲与以往的二胡曲相比呈现出不一样的表现气质。而更深层次的变化是将民间音乐素材与现代创作技法进行融合创作,例如《第二二胡狂想曲》就是将花鼓戏和民歌音调作为原始的创作素材,提炼出具有地方风格的核心素材后,再加以解构、重置、衍展,融入各种传统与现代的作曲技法创作而成,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和时代气息。该曲的作者王建民创作的《二胡狂想曲》系列非常重视对民间音乐素材的运用,可是他却有意避免对民间音乐素材的直接引用,而是对其采取重组、提炼、整合等一系列技术手法,使其既具备民间音乐素材的特点,能够清晰地辨别出民族风格,但又与原来的音乐不尽相同,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例如在《第二二胡狂想曲》中,王建民在根据民间音乐音调特点提炼出的三个特征音程的基础上,重组了一个人工九声音阶:

这个人工九声音阶的作用是将《二狂》中的许多变化音纳入到调式自然音的范畴内,然后便可将提炼出来的核心音调动机在人工音阶的旋法基础上进行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作曲家还对素材运用了移位、展衍等旋律的发展手法。由此可见,作曲家并不是对民间音乐素材进行照搬或仅做简单加工,而是进行了从内到外的彻底的提炼和灵活运用,这就是源于民间又高于民间的范例。

三、特色音的使用

在湖南风格二胡曲中,许多带有典型的湖南民间音乐特征的音调和富有浓郁地方风味的旋律都是通过特性音的使用来体现的,可以说戏曲韵味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对这些特性音的把握。在这些特性音中,最常用的主要有颤指音和特性音sol。湖南风格二胡曲中的颤指音技法是沿用自花鼓戏主要伴奏乐器大筒的演奏技法。颤音是湖南花鼓戏中十分重要的演唱和演奏技法,有不同速度的颤音和不同音高上的颤音等分类。而二胡曲中的颤音主要沿用的是空弦音la与上方小三度dol音的颤指,即定弦为C(2 6)调的乐曲,空弦音la上的装饰性颤音使用其上方小三度的dol音来演奏。例如在《湘江乐》这首乐曲中:

第四拍上的空弦音la上方的颤音就要使用la到dol的小三度打音来演奏,演奏出来的效果具有独特鲜明的湖湘戏曲韵味。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la音都用小三度颤指,只有在演奏空弦的la音时才使用此技法,而在演奏高八度的la时要使用上方大二度的音作为颤指音。

sol音是湖南花鼓戏音乐中的特性音,为了模仿该音的戏曲韵味,在演奏sol音时,一般使用压揉的技巧,目的是通过手指对琴弦的压力,使该音的音准稍偏高,使其介于本音与变化音升sol之间。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演奏的时候,并非一律都将该音演奏得略高,而是要分两种情况:第一,如果sol音出现在弱拍、弱位或属于经过音、辅助音、装饰音等,就不要升高,按正常音高演奏即可。第二,如果sol音位于强拍或属于旋律骨干音,一般就要将其按照比本音略高但还未到升sol的标准来演奏。这时的sol音就相当于导音,对调式主音的倾向性非常强,从而使旋律的音阶特点十分突出,使乐曲具有浓郁独特的音乐风格。

四、结语

人们常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二胡这件民族乐器在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和喜爱中国本民族音乐的环境下,如今越发地焕发出鲜明夺目的光彩。而在各地不同派别不同风格二胡曲的影响下,在创作技法日趋精湛、专业作曲家纷纷将目光投向地方风格性乐曲创作领域的情况下,相信湖南风格二胡曲不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很快跨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地方风格二胡曲领域的一枝独秀。

[参考文献]

[1]刘茹.从两首乐曲看湖南风格二胡曲的艺术特色[J].音乐时空,2016,04∶44-45.

[2]居文郁.民间风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术特点-二胡演奏与教学散论[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89,02∶40-45.

[3]黎潇妮.试论湖南风格二胡曲的艺术特色[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1.

[4]易弋雯.湖南花鼓戏艺术特色探析[J].戏剧之家,2015,08∶29-30.

猜你喜欢
花鼓戏二胡乐曲
论数字时代湖南花鼓戏的整合传播
二胡奏出精彩人生
诗韵二胡,国乐传承
资兴:花鼓戏进校园
湖南花鼓戏舞蹈的特征
思乡(二胡短曲)
父与子
当代情境中的乡村牧歌——评花鼓戏《虾戏稻香》
一把二胡
悲伤的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