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雄安新区应关注的“虹吸现象”

2018-05-21 04:34李国强
经营者 2018年7期
关键词:一体化建设发展

摘 要 北京和天津利用其区位优势和政治优势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造成了河北资源向北京、天津单向流动的突出问题。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与京津的发展差距,衡水市应正确认识“虹吸现象”,了解虹吸带来的影响,多措并举加快衡水区域一体化建设,突出优势,错位发展,积极与雄安新区对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

关键词 “虹吸现象” 一体化建设 发展

“虹吸现象”,是指区域经济的某一地区因为区位优势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会将相邻地区的资源和资金、人才、投资、消费等吸引过来,拉大地区发展差距。由于历史和行政的种种原因,北京和天津利用其区位优势和政治优势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吸引了大量人才、投资、人口、信息等优质资源,造成河北资源向北京、天津单向流动的突出问题,影响了河北的发展。

“虹吸效应”让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一个地缘相接的区域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发展差距,如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在国际大都市北京和天津周围,环绕着河北的3798个贫困村、32个贫困县,年均收入不足625元的272.6万贫困人口,如果以150公里的直线距离计算,与北京接壤的河北省张家口、承德、保定三市就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2015年3月3日《经济参考报·行政壁垒拖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城两边差别大》)

京津冀区域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第一,近年来京津两地面临着水资源紧缺(需要从河北调水)、交通拥堵、大气污染(雾霾严重)等城市发展问题,并且不断加剧,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第二,京津冀三地的城市功能定位多有重叠,三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同质化、恶性竞争等问题,共同面临产业结构大调整需求。

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缩小河北与京津的差距,破解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需要树立互利共赢、错位发展理念,依靠政府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在合作中寻求发展空间,着力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通过全方位对接和雄安新区形成一个有机体。雄安新区的设立使得北京、天津、雄安新区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将成为河北经济的重要引擎以抗衡北京、天津的巨大引力。雄安新区的设立不仅要疏导北京非首都功能,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将京津对河北周边的虹吸转变为辐射带动效应,形成协调发展的良性生态圈。

第一,正确认识“虹吸现象”。“虹吸现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现,对于落后地区虽然带来许多不利影响,但是也有可以利用的地方。比如雄安新区是政府主导的一次市场转移,要求北京的产业向南疏导,部分产业会沿着交通线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辐射,这是带动衡水发展的一次机会。目前衡水市与北京高校产学研对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是雄安新区带给我们的机遇,体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我们既要看到“虹吸现象”对雄安不利的一面,也要看到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不利因素,缩短不利影响的时间。

第二,提前了解虹吸对衡水产生的影响。从“虹吸效应”来看,第一阶段表现为“大树底下不长草”。在未来3~5年,雄安新区的产业较为高端,会吸引高端人才。特别是部分行政企事业单位的集中入住,配套的优质教育、医疗和文化等公共服务,会对衡水人才产生很大的吸引力,特别是国家战略上的“虹吸效应”,国家的资金、政策资源向这些地区倾斜会使民间资本涌入,雄安周边的房价已经反映出这一点,这会造成衡水资金的外流。从产业角度来看,“虹吸效应”对衡水的传统产业影响不会太大,但对于衡水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布局影响比较大。第二阶段表现为“大树底下好乘凉”。随着雄安的发展,从长期来看,雄安的崛起是河北中部崛起的有力支撑。

第三,衡水交通枢纽地位的提升有利于“虹吸效应”尽可能地转化为辐射效应。虹吸和辐射是两种相反的路径,都是由近及远,但是虹吸的范围更大、波及面广,甚至是跨区域的,可能山东、河南都会受影响,但是辐射不同,离得越近辐射越强。京津雄安新区三角地带将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区域,虽然会给衡水带来“虹吸现象”,但更大的是辐射作用。一方面造成高铁的“虹吸效应”。在高铁沿线城市中,原先设想的中小城市利用高速铁路带动交通发展,吸引人才聚集的想法并不能实现,更多的资源、人才被沿线大城市吸引,造成小城市越来越缺乏活力。另一方面,高铁扩大了城市群的空间外延边界,将城市群内部联系的范围拓展到60~100公里,高速铁路极有可能是下一种改变时代格局的交通方式,它颠覆了人们对空间和距离的观念,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内循环彻底打通。高铁不但能改变区域内的经济格局,还能够调整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的产业关联配套和资源配置,培育沿线城市新型产业带。雄安新区的设立让衡水和石家庄、沧州都处于京津冀核心区域的外围,改变了衡水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的边缘地位,同时衡水湖和白洋淀同属城市水系,地理属性接近,我们可以借鉴雄安新区的做法。特别是衡水重化工业不发达,结构调整最轻松,更容易轻装上阵,这是一大优势。交通优势明显,距离雄安最近只有100公里,衡水需要借助大交通尽力提升区位价值,打破特大城市的空间垄断,使“虹吸效应”转化为辐射效应。

第四,实现衡水区域内一体化是削弱发达地区虹吸的基础。一是加快衡水各县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完善经济欠发达县市的道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以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衡水要快速增强招商引资的引力,尽快形成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基础,打造产业特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减缓对衡水的虹吸。二是未来京九高铁、石济客专开通后1小时就可以进京,半小时抵石达济,20多分钟到达雄安新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衡水区域内一湖三城的便捷交通网络,不仅可以让京津的优质资源流通,更促进了衡水县域经济间的流通。三是打破各县市行政限制,促进产业一体化。目前来看,衡水的功能定位没有问题,但是各县市的定位要更加明确,各县市规划也要向一体化发展,减少整体规划,比如一市三区,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要“1+1>2”,那么三区的产业就要实现一体化。冀州和枣强的玻璃钢产业各有特色,如何整合做大这个产业,建议三个地方的规划部门加强沟通。还有棗强和景县的董子文化产业就算倾全市之力都难以做好,更何况各自为政,缺乏统筹,效果可想而知。

第五,突出优势,错位发展是减缓虹吸的有效手段。衡水要积极与雄安新区对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在产业发展中要建立合理的分工协调机制,平等错位,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减少要素利用的区位差异,减缓对衡水的虹吸。要做到三个精准:一是精准功能分区。仔细研究京津冀协调发展中衡水的优劣,梳理全省总体功能分区和中央规划的京津冀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空间布局的相关要求及对河北的四大功能定位,在县、市、区落实衡水整体定位和规划。二是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各市县都要从实际出发,清楚自己适合承接哪些非首都功能疏解,适合承接哪些产业转移,根据需要认真梳理,列出承接单子,明确责任分工,积极主动地做好工作。三是精准打造发展平台和载体。要认真筛选、精心谋划,因地制宜选择和打造一批不同层级的协同发展示范基地、各具特色的大中小城镇、产业园区、重大项目,使协同发展有抓手、能落地、见实效。

雄安新区的设立是河北发展的机遇,更是衡水的机遇。雄安新区导入首都高端的要素后,高起点的规划会吸引社会资本大量涌入,这会改变已有的城市群,特别是河北中南城市的发展,会加速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形成更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雄安新区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其对河北特别是河北中南部的影响更甚,需要我们长期观察、跟踪。

(作者单位为中共衡水市委党校)

[作者简介:李国强(1969—),男,河北衡水人,大学学历,副教授,侧重区域经济和农业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一体化建设发展
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建设探索
区域发展篇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一体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过渡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中国城乡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