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历学位+职业素能”的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

2018-05-23 10:24徐呈祥
大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徐呈祥

[摘 要]生物科学专业是传统的师范类专业,如何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尚未有成熟模式。项目组在简述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简析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升本前为师范专科学校的广东肇庆学院,提出基于“学历学位+职业素能”理念对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并对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的研制、“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培养方案的实现路径等进行了重点讨论,概括归纳了该模式主要的突破与创新点。

[关键词]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科应用型;职业素养;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036-04

肇庆学院自2000年升本以来,积极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术并举,崇术为上”的办学理念,“立足地方,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校定位,赢得了声誉。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专业在探索、实践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目标定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培育诸方面和学校要求、学生期待还有很大差距,迫切需要改革、创新。生物科学专业目前就处于这样的状态。本文基于“学历学位+职业素能”理念,主要探讨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模式,作为一个合成词,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成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人才培养模式通常指在一定教育目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培养、达到预期标准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规格+教育过程和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教学平台和方式方法体系+校园文化)。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首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做出直接表述,是在1998年教育部下发的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无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统领、引导和示范作用。[1]

20世纪90年代,从介绍和归纳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先进经验入手,我国开始了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当前,已能比较全面、准确地阐释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分类、含义、能力结构和培养意义。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应用型人才是指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知识层次较高、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脑体兼容的劳动者,是能够把科学原理应用到社会实践并转化为产品的人力人才,是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有5个方面基本特征:应用性、实践性能力特征,与素质能力相关的一专多能的特征,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能力特征,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全的心理品质特征。[2][3]

本科,是大学本科专业学历的简称,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可获学士学位,由大学或学院开展,极少数著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在也开展本科教育。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本科层次的教育,它更加注重基础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我国高等教育界迄今已进行了很多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总体上,人才培养模式已实现由单一模式向多元化的转型,但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如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规范,需要确立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与创新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路径与模式的同质化趋势非常显著,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产学研合作水平普遍很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驱动力不足等。因此,特色发展、内涵建设与发展之路依然漫长。[4]

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生物科学专业是生命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中开设时间最早的本科专业,近十几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无论开设本专業的高校数量或是在校生数量均大幅提高,现已超过200所院校,每年新增4万多名毕业生,但远远超出就业吸收能力。毕业生就业问题愈来愈严峻、突出,也直接导致包括重点高校在内的生物科学专业第一专业志愿新生录取率逐年下降,大多数是服从专业调剂,大学生对本专业兴趣平平、认同度不高。[1]这样的情形在肇庆学院也是一直存在的。肇庆学院每年毕业的本科生有150名左右,但真正从事生物学教育的很少,录用为公办学校教师的比例更低,近5年来持续低于10%甚至5%。原因一是需求量很少;二是很多用人单位明确规定只有一本院校或“211”高校毕业生方能报考;三是国家教师资格证的改革打破了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的界限,研究生和非师范类毕业生在教育系统受到欢迎,分割了师范生的就业市场份额。因此,在生物科学专业办学中,经济、智力和教育教学资源浪费严重。

在我们和毕业生的交流以及同在校生的座谈中,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普遍反映本专业的任课教师学历高、职称高、科研能力强、很敬业。但是,在四年的人才培养中,学生觉得自己什么都学,又好像什么都没学;专业学习几乎就是学习书本,实践、操作机会太少;相当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是非教师职业,但除了会讲中学生物学课程外,别的专业技能几乎没有;即使这些毕业生在民办或私立中小学是教师岗位,任教学科大多也不是生物学科。另据调研分析,肇庆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同国内其他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相似度极高,趋同性愈来愈强,几乎看不出本校自己的特色课程,就是培养师范生的一个专业方向,也远远谈不上学生专业领域培养的侧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学生普遍认为,非专业课程较多,通识类或公选类课程比例较高,占用了学生较多学习时间,甚至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时还不能开始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而专业必修课程所占比例较高,专业选修课程设置明显较少,对不同兴趣学生选课需求的关注明显不够,实践、实训的实效性不够。

显然,本专业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远不止是课程门数调整或学时数增减,应从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整体考量,厘清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概念、内涵以及如何培养的措施等基本问题,深刻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在学校办学思想明确、培养定位准确、硬件设施到位的基础上,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起点,优化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对于全面促进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本身的质量和特色。[5][6]再好的师资、设施和生源,没有上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注定难以获得良好的培养效果的。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和制定,与时俱进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公认的进行教学建设、管理和改革的“抓手”之一。

三、基于“学历学位+职业素能”理念革新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素能是对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合称。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属内涵范畴,指职业上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与修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个体将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就是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创新能力等。[7]因此,职业素能与所受专业教育的层次密切相关,但又有着很显著的区别,应该也是重要的训练、培养内容。

我们相信,充分吸收我国近期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优秀成果,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改革生科专业培养方案,革新生科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基于“本科学历+职业素能”的生物科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刚性与柔性的机制和体系,把本科学历学位教育同职业素质与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融合起来,坚持“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与素质、能力并重”,必将为本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未来的执业、创业、创新打下良好基础。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实践,肇庆学院及生科院在师资、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已有能力办好具较高质量和社会美誉度的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

(一)指导思想

要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我校办学定位,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教育理念;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优质就业为导向,在充分做好市场调研的前提下,以行业需求为杠杆,以追求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就业能力为教育价值取向,深入调研、准确定位生物科学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力调整本专业的课程结构,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特别是,要着重构建以应用为主线,以能力为核心,切实领会、贯彻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本科学历教育和职业素能培养有机结合,以培养能服务教育、科技、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具有“基础实、素养好、能力强、后劲足”等特点的生物科学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基本原则

1.能力核心原则

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科学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地位,把专业认证、职业技能等级考核明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职业与学历“双证书”的融合。

2.整合优化原则

按照“保证基础、优化结构、精选内容、扩大选修、突出个性、重视实践、形成特色”的方针,整合、优化生物科学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课程模块或课程群;减少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结合专业自身特点,设置部分自学课程、弹性课程和特色课程,处理好专业方向和专业的关系,实现模块化与层次化的有机衔接。

3.协调发展原则

根据新制订的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目标定位,构建生科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综合素质拓展三大课程体系,通过“五结合”的教学过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训相结合、自然科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相结合),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能够反映生物科技行业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要求,体现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能养成有机结合的培养模式。

4.因材施教原则

提倡针对生物科学学生专业基础和个人志向等不同情况制订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发明制作、职业训练、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

5.创新创业原则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型的本科教育,无论是其理论体系、课程体系还是人才培养模式都在进一步探索之中,需要我们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大胆改革。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应突出实践性课程,大力开设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三)研制相配套的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课程的教学纲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讲授、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近年来,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有不少院校還将实验教学大纲单独列出,要求将学生学习后必须熟练掌握的技术或技能一一列举出来,并重点进行实践、训练、考核。

显然,课程教学大纲也是组织教学、监控质量的重要文件和依据,直接与人才培养的质量、特色及其后的社会适应性、岗位转移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密切相关。要高度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建设。实施时,应参照前述关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所秉持的基本思想、原则、构建路径以及课程所在学科的当前进展和发展趋势,研制新的、明确的、与创建新型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改造、优化、规范教学内容和对本科生知识、素质特别是能力培养的要求。

(四)科学构建和完善“能力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更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创业志气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环节。本科生的实践教学,还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的培育有重要影响。实施时,可按照以下思路提出和优化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

1.理清思路,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在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科学构建和完善“能力本位”的生物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科学认识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2)深入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3)科学构建具有生物科学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的条件支撑体系、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

3.深化、细化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其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能力目标。

(1)全面修订实践课程教学大纲,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2)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3)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切实提高本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4)创新机制,建设一支稳定的、掌握现代农业和生物产业技术及运行管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5)科学规划,加速推进生物科学专业高水平实习教学基地,特别是就业基地(群)的建设。

(五)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创新与突破点

1.培养目标,彰显“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切实把握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建设的关键环节。

2.培养模式,切实体现“小批量、低重心”“多向选择、分流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原则。

3.“多段式、多平台、多方向”培養,把培养过程分为“学科基础培养”“专业方向培养”“职业实践训练”三大阶段,设置“公共课程”“学科课程”“职业课程”三大课程群,通过多个专业方向与产业、行业、就业对接。

4.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准则、以“能力本位”为取向、以“课程开发”为根本措施,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设计思路。

5.根植地方,坚持产学研合作,坚持面向地方行业、企业,面向基层、区域农林经济、管理、教科文一线,校企共建,中学、企业、公司、科技实体参与人才培养。

6.同培养学科(生物)教育硕士、林业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食品工程硕士等相关专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衔接。

7.推动生物学学科和专业组织的管理变革、教师队伍重塑及科技研发的转型。

(六)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路径

怎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路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将有怎样的人才培养效果。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以下路径构建:

充分调研市场需求→分析毕业生就业岗位→确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设计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方案论证(吸纳企业、政府以及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参与论证)→提交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

四、结语

应用型人才在世界各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无疑占了大多数。在发达国家,应用型本科教育很早就有了,但由本科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并被明确冠以“本科应用型人才”在我国迄今仍然是新生事物。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以来,新建的26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都定位于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稍早前建立的一些本科院校也定位于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整体上,在最近的20年间,这些本科院校以极大热情研究、探索、实践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突出,形成了多种模式。[8]但是,由于地域、背景、积淀不同,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效果,在不同院校特别是专业之间差异显著——工科类、艺术类专业的成效明显优于人文类、数理类专业,沿海发达地区院校的成效普遍优于内陆欠发达地区的院校,前身为非师范类院校的成效普遍优于师范类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问题,有人才培养就有人才培养的模式。同时,人才培养模式又是有层次的:最高层次应是主导整个教育系统的模式,如素质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模式等;第二层级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是各高校所倡导、践行的模式;第三层次则应是某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9]本文主要探讨第三层次即专业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限于篇幅,本文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革新只是粗线条、框架式的,但无疑仍具现实和借鉴意义。本文的题目、主要思想及内容最早完成于2010年,即申报这两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时候,但几年后再看,所在学院培养生物科学专业学生的模式几与当年无异,然而,由于时代发展,至少毕业生就业形势早已今非昔比。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化,也只有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才会产生并被赋予积极意义,否则只能是一些教育要素的拼凑。[10]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缓慢、迟滞、趋同化,无疑是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如办学思想上的极大惯性与惰性,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兴办学理念的迟钝、无视,理性与系统思考的缺位,模式创制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失衡、错位,以及教学评价制度的不具体、不完善、单一化等,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并无创新意义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再产生和应用。在新的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中,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建构,深入探索本专业人才需求与成长规律,进一步找出改革、创新的重点、难点,建立多方协商—反馈—合作—实施—保障机制。建构并有效实施优良的生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艰难的,但又无疑是必要的、迫切的。

[ 参 考 文 献 ]

[1] 尤妙娜,刘晓丽.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外文献综述[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1-2.

[2] 易丽.着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58-59.

[3] 徐立清,钱国英,马建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4(12):53-57.

[4]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5] 解丽芳,林宏辉.中英大学生物科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比思考[J].生物学杂志,2016(2):113-115+118.

[6] 许青云.英国高等教育的特点与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292-295.

[7] 黎潇宇.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提升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思考——以生物科学类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7(3):20-21.

[8] 李师鹏,曹子谊,赵晶磊.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探究与实践——以齐鲁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6):40-44.

[9] 周建荣,孔国忠.本科生物科学专业能力培养问题与建议——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16(2):109-111.

[10] 金冶.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转型发展的困境、动因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5):31-3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