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8-05-24 08:46葛万军
成才之路 2018年10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一带一路高校

葛万军

摘 要:“一带一路”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倡议,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思路,是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高校一直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一带一路”倡议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了重大机遇。高校应该结合“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探索与改革。文章首先概述“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然后分析“一带一路”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增加出国机会、鼓励人才深造等方面,研究“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人才教育;高校;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10-0001-02

大力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培养合作精神,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促进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要加强与沿线各国的合作,借助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综合力量,推动我国实现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发展条件,为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拓展新空间。其中,创新型人才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应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找准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方向,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观念,为“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保障。

一、“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1. 概念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与我国古代两条重要的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联系。丝绸之路最大的作用就是对外通商,改善国与国之间的闭塞状态,实现经济文化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有别于现存的经济组织,其以另辟蹊径的方式,探索新的经济合作模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现存经济组织的发展动力,为这些经济组织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

2. 实施意义

“一带一路”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时期提出的一项重要倡议,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效融合,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构建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思路,是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的升级和革新,弥补了我国对外合作不足的问题,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第二,稳定周边关系。“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同时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使我国与邻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有利于实现区域之间的和谐稳定。第三,拓展我国的对外通路。对外合作是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而进行“一带一路”建设,能使东西各方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有益于我国与外界的沟通,便于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深入交流。第四,带动其他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能为很多经济欠发达国家提供发展机遇,有利于带动其他国家的发展。

二、“一带一路”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成功的关键。要想保证“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就需要有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就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所需要的人才并不了解,这导致创新型人才供给不足。当前,部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受一些陈旧的思想观念制约,创新意识不足

“一带一路”倡议建立在传统丝绸之路的基础上,但其核心与传统丝绸之路有着本质的区别,对思想观念的创新十分重视,因此,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创新人才给予支持。当前,部分高校虽然一直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仅仅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句口号,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中。之所以这样,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没有意识到自身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一带一路”倡议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二是高校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足,知识结构陈旧,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阻碍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有时缺乏国际观念,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虽然“一带一路”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组织,但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过程中会遇到大量与国际交流、国际贸易等相关的问题,急需国际化人才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当前,国际化人才较为匮乏,各国争夺较为激烈。而作为创新人才主要供给基地的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很少将国际观念引入其中。高校很少开设国际化课程,没有很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国际意识,大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国际组织知识较少,同时大学生也缺乏国际组织实践机会,难以进行相关能力的锻炼。

3. 小语种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大学生综合能力偏低

英语是当今世界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我国为了能够与世界接轨,很早之前就将英语设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但是,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中,仅依靠英语是不够的。与我国相邻或者存在合作关系的国家,其中有很多属于小语种国家,我国在与这些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时,急需小语种专业人才来保证彼此之间的交流顺利进行。然而,当前我国外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几个比较大的语种上,学习小语种的大学生相对较少。同时,相关高校在进行小语种语言教學过程中往往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很少对大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因此,这些大学生毕业之后进入社会,难以为“一带一路”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一带一路”视野下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针对“一带一路”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高校要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注重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大学生出国深造的机会,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为建设“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 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我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涉及我国的利益,更涉及众多国家的利益。因此,高校在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以“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重心,注重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要让大学生的思維得到进一步拓展,不再将目光局限于本国内部,而是站在国际化的视角,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首先,高校应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平等、互利、包容等方面的意识,并鼓励大学生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融入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之中。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维护各国的利益,促进国际利益共同体的形成。其次,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国际化思维渗透给大学生。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增加国际维度,让大学生学会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确定具有可行性的解决之道,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做好准备。最后,高校应该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外,高校还要改革教学方案,注重实践教学,让大学生提高国际事务处理能力。要给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国际大环境对自身思想观念的冲击,进而强化大学生的爱国认知,提升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使得大学生可以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 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

研究发现,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国际化意识缺失的主要根源在于高校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学目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因此,高校要深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根据现实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高校应该打破彼此之间的独立性,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部分高校还可以共同构建创新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弥补本校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缺失,使得大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其次,高校内部应该实现学科间的融合,使得大学生对知识有一个网络化的认识,从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思考,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更多的现代化元素,并减少对大学生行为的限制,引导大学生不断拓展创新思维,以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创新人才的需要。

3. 增加出国机会,鼓励人才深造

不同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各有特色,也各有不足。要想让大学生成为当今世界需要的国际化专业人才,高校除了在校内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之外,还应给大学生提供更多出国学习的机会。要鼓励大学生到国外深造,让大学生形成国际意识,通过在国外实习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首先,我国高校应该积极地与外国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一方面为我国大学生提供便捷的留学途径,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外国大学生来我国学习,通过相互交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其次,国家应该设立相应的留学基金,以便帮助经济条件欠佳的大学生实现出国深造的梦想。最后,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实际需要,国家应该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订单式培养,组织优秀大学生到其他国家或者相关国际组织进行实习,以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工作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高校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有利于探索合理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减少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失误,进而适应社会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在进行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要注重丰富创新人才内涵,树立国际化教育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大学生出国深造的机会,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形成一种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得到完善,从而更好地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国友.“一带一路”构想与中国经济外交新发展[J].国际观察,2015(04).

[2]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05).

[3]刘进.试论开展“‘一带一路研究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7).

[4]陈相芬.“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02).

[5]李星云.“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困境及发展路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

[6]黎云莺.一带一路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1).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培养一带一路高校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