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阳光 成就梦想

2018-05-24 10:14王艳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8年4期
关键词:流动家庭社区

王艳

笔者所在的学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国家级开发区,城市暂时不能容纳的流动儿童大量汇集于此,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来源广泛,几乎涉及全国的各个省份,家庭背景情况十分复杂,父母有的是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有的是外资企业的普通员工,也有的是自主创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关注与研究就成为了学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常态工作,学校从管理人员到每一位一线教师都需要在持续不断的研究中提升教育效率。

一、共享蓝天:全面分析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

目前已有的对流动儿童成长困境的分析大多呈现为就事论事的碎片化状态,缺乏学校、社会层面的系统化、全面化视角。美国心理学家的生态系统理论可以启示我们对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这一理论是以儿童为中心向外层扩散,分五个不同层面分析儿童的成长困境。

第一层面为微系统,指儿童直接体验到的外在环境。在家庭中表现为与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之间所形成的氛围。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基础、相互沟通的顺畅程度、日常行为的认可程度等,会对儿童的成长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第二层面为中系统,指上述多个微系统之间的关系与作用。以家庭为连接辐射点,表现为家庭与儿童同伴的关系、与身边家庭的关系、与学校的关系、与社区的关系等。如果不能与学校、与同伴家庭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将会使儿童的成长产生异化的现象。第三层面为外系统,指儿童不直接参与的,但会与儿童成长环境产生相互作用与关系的环境氛围。主要包括父母的工作环境、家庭的交际圈以及所在的社区背景等。父母生活工作的稳定性,所处社区的边缘化程度,生活交往的主要群体等都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间接的影响。第四层面为宏系统,指地区的文化、亚文化背景。是处于城镇的中心区域还是城乡结合部,影响儿童发展的文化背景是有很大区别的。实践调查中发现,父母工作在中心区域而生活地在城乡结合部的现象占很大的比例,这类群体面临的内在观念冲突会更尖锐,会更容易形成成长问题。第五层面为动态系统,指各类动态因素出现而带来的系列环境变化。如父母工作地的变化、家庭住址的变化、父母的长期分居、家庭新成员的出生等。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实,由此带来的系列动态影响变化会迅速增多。

流动儿童的成长困境往往不是单方面因素促成,而是不同层面系统中多因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形成成长困境的主要核心点,梳理相关因素的内在关系,为有效干预的实施打好基础。

二、分享阳光:优化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生态

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处于一个内外关聯、横向交错的复杂系统之中,学校的应有作为在于:以学校为发力点,尽可能地优化改善流动儿童的成长生态环境。努力做好学校内部的环境优化,积极推动以学校为链接点的外部环境的优化改善。

1.积极创建四海包容、和谐平等的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基本定位要走出封闭思想的束缚,体现包容四海的胸怀。既保留熟人社会的优秀传统,又要积极探索、引领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良好文化氛围。在制度制定、舆论导向上引导融合共进,合作进步。尤其是制度文化体现上,要围绕对流动儿童核心利益的保护来建构。以执行制度的形式保护流动儿童对于各项核心利益的平等参与权。在健康安全、日常教学、活动参与、各类评选上切实保护流动儿童的参与面。涉及少数民族的,要绝对落实有关民族政策。

具体的操作性技能方面,注意开展专题研讨。如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研究、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学习动机激发的研究和学习方法培养的研究等,形成全员参与研讨的良好氛围。

2.有效引领积极互动、与时俱进的家庭教育。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往往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偏离应有的常态。无时间、无见识、无方法是最突出的问题。无时间的会造成对子女的教育时松时紧的现象;无见识的会把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无方法的会造成一些教育的副作用。因此,学校在引领家庭教育方面重点在形成常态、沟通共识、优化方法上下工夫。

首先是形成常态。让家长养成持之以恒的教育习惯,保持对子女的常态化监控和教育。在长期的日常教育过程中形成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教育意识,这样能有效避免短时突发性极端事件的发生。

其次是沟通共识。让家长形成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及时沟通、形成共识的良好习惯。不仅仅是家长与教师之间,更重要的是家长与子女之间。要让家长清楚地明白,纯粹的知识性的交流是非常脆弱的,良好的沟通才是各项教育措施落实的情感基础。

再次是优化方法。家庭内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应当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校要重点引导家长避免盲目攀比引起的教育方法上的揠苗助长,还要引导家长避免简单化的方法移植,造成亲子间的心理冲突。集中引导家长围绕“适切”的要求,在学习各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智慧的优化,积极寻找适合自家子女的教育方法,形成独有的教育方法体系。

3.推动创设认同融合、四位一体的社区氛围。儿童自身是成长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是相互协作的三个主体。最佳的教育氛围应当是儿童、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四位一体的。四者之间形成共赢互助体系,即:信息互通、责任互补、行动互动。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保持信息互通,建立默契良好的责任互补机制,确保流动儿童与成长环境之间形成良好的成长行动互动氛围。学校作为集智型主体,要充分发挥内在的引领作用。在教育主题的安排上,体现常规主题与应景主题相结合,以形成促进常态教育素养的养成与问题解决体系的临时建构相结合的引领思路。在教育节奏的把握上要根据学生成长的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一般性特征来进行。

三、成就梦想:合力增长流动儿童的成长自信

流动儿童的成长自信首先来源于儿童自身的身份认同,现实中发现,有较好群体认同感的儿童会有较高程度的成长自信;而仍然将自己归为“外地人”的儿童,更容易出现生活、学习适应的困难,成长自信的程度没有前者高。因此,在平时的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强化流动儿童的在场感、参与感,注意让他们立于社区和学校教育现场的中心。

为此,我们采用校社联动的思路策划了家庭成就摄影展活动,社区牵头集中展示流动儿童父母参与当地开发建设的场景照片,突出展示他们的主要建设成果的照片,让社会各界广泛知晓,正是这些外来的流动工作者正在建设着我们美好的家园,引发全社会的认同感。通过广泛宣传流动儿童父母的建设成就,间接增长流动儿童自身的成长自信。

流动儿童的有效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多方面统筹协作、持续发力,形成长效机制。城乡文化的互动融合应当成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主题,分享阳光、互助共融、共同成长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猜你喜欢
流动家庭社区
流动的光
3D打印社区
流动的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