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后裔之谜

2018-05-26 02:52陈益
苏州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顾氏顾炎武傅山

陈益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先生曾在《顾氏得姓考》一文中说:“江南无二顾”,意指江南姓顾的人是同一个祖先。他认为,南朝齐梁之际的大学者顾野王是顾氏家族的始祖。顾氏系出吴郡,五代之际,自吴郡(苏州)迁至安徽滁州。宋朝南渡时,顾氏后裔顾庆迁徙到江苏海门的姚刘沙(今上海崇明),顾庆的次子顾伯善又迁徙到昆山,世居昆山县花蒲保。到了顾鉴这一代,迁至昆山县千墩镇。顾鉴的儿子顾济是顾炎武的高祖父。

顾氏家族谱系,自五代之后始终是清楚的。然而,因为顾炎武一生未曾育有儿子(准确地说是儿子早夭),他究竟有没有后裔?谁是他的后裔?数百年间成了一个谜。有不少人自称是顾炎武后裔,甚至一些官方媒体也认作信史。看来有必要解析一番。

让我们先从顾炎武的婚姻讲起。顾炎武十九岁结婚,元配王氏是太仓人。王家本是江南著姓望族,先祖王锡爵曾于明万历十二年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成为宰辅。王氏嫁给顾炎武以后,一直未生养儿子。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心怀远大抱负,慨然离家北上,她不便跟随,留在昆山操持家务。

显然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三十三岁时,顾炎武在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权兵部司务,曾纳妾戴氏。戴氏原本是一个秦淮女。然而,成亲后仍然没有生养。顾炎武难免大失所望,他把戴氏安置在清江浦(今淮安),自己只身生活在南京。弘光小朝廷灭亡后,他重又回到昆山。

三十七岁时,依然是为了让自己有后代,顾炎武又纳妾韩氏。韩氏是吴江县八坼镇人,相貌并不出众,却为人贤淑。婚后第二年,果然生养了一个儿子诒榖,小名林元。中年得子,顾炎武的高兴难以言喻,只盼望诒榖长大后传承自己的事业。哪想到,孩子体质很差,刚满四岁就病逝了。独生儿子的死,给顾炎武打击不小。转眼间自己就是知天命的年龄了,这些年四处奔走,居无定所。没有儿子,无疑是人生一大缺憾。将来有谁能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呢?

顾炎武像

康熙五年,顾炎武由汾州来到太原,造访傅山。当时,著名学者朱彝尊、屈大均也正好来拜访傅山,彼此得以相识,进而成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五年后,五十九岁的顾炎武第三次去松庄会见傅山,他伸出腕臂,让傅山给自己诊脉。傅山是学者、书法家,也是远近闻名的妇科医生。他说,你虽然年近花甲,却是“六十岁的人,三十岁的心脏”,凭你的身体,还可以生儿子呀!

一句话说到了顾炎武的心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生没有子嗣,总是一个隐痛。听到傅山的这句话,顾炎武不免瞪大了眼睛。傅山建议他再纳一房妾。思忖片刻,给他写了一份医嘱。医嘱云:君子甚爱精气而谨游于房。是故新壮者十日而游于房,中年者倍新壮,始衰者倍中年,大衰者以月当新壮之日,而上与天同节矣。

纳妾,在中国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中,是一个并不鲜见的现象。顾炎武果真很快纳了一个小妾。小妾性格温柔,侍奉也很细致小心,每天给他烧饭做菜,嘘寒问暖。在他伏案著述时,要么磨墨添纸,要么端茶送水,从不打扰他的思绪。然而,就这样过了两三年,他发觉自己的身体状况愈来愈差,整天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来。他一心想得到的儿子,小妾偏偏没有给他。顾炎武非常后悔,写了一篇《规友人书》,责骂傅山不该开这么大的玩笑,劝自己纳妾。他终于醒悟,自己这一辈子是不可能有儿子了。这时候他才想起傅山是给过自己一份医嘱的。

他的学生潘耒考虑到老师年迈无子,不能没人照顾,也就在这时候提议把在吴江的顾氏族人衍生请来,作为嗣子。顾炎武同意了,并决定立即把小妾嫁出去,给了她一笔钱,让她去过自在的日子。《规友人书》中“于静乐买一妾,立嗣议定,即出而嫁之”,指的便是这件事。

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十二岁的顾衍生在老师李云沾的陪同下,从江南来到山东德州,在当地人张简可的家里,与顾炎武行了父子相见之礼。礼节朴素而又简单,然而给顾炎武带来了巨大的希望。这时候,他已经六十四岁了。

这里还有一段插曲。顾炎武最小的弟弟顾纾之子顾洪慎,生养了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世枢、世棠。顾纾考虑再三,决定将世枢作为顾炎武早殇的儿子顾诒谷的嗣子,让他陪伴嗣祖母(即顾炎武妻子王氏)。顾炎武外甥,时任左春坊左赞善,充任日讲起居注官的徐乾学,还写了一篇《立孙议》,申述顾炎武“无子而立孙”的缘由。文章说:“三代以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为人之同情。是则兄弟之子,必亲于从兄弟之子,从兄弟之子,必亲于族兄弟之子也明矣……”

谁知,不久王氏就逝世了。当王氏离开这个世界时,送她入土为安的至亲,仅有这个嗣孙世枢。令人遗憾的是,嗣孙世枢也是一个短命儿,六岁时便夭折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嫡子、嗣子、庶子是有明显差别的。嫡子,是正妻所生的儿子,无疑具有正宗血统。嗣子,往往指自己没有儿子,以近支兄弟的儿子过继,让他有继承权。庶子,指妾(俗称小老婆)所生的儿子。庶是旁支的意思,但并非完全没有社会地位。妾的儿子经由科举走上仕途,生母也可获得封赠。或许顾炎武本想以庶子作为继承者,但是天不相助。他终于听从潘耒的提议,将衍生作为自己的嗣子。后来,在山西曲沃宜园白石楼,顾炎武还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兴高采烈地为嗣子衍生议婚。他打算娶靳家的女儿为媳。县令熊僎等四位朋友闻讯后,十分乐意地做了证婚人。这一番连续几天的热闹,让顾炎武全然忘却了年老体病。可惜,他没有见到衍生结婚,更无缘拥抱孙辈。

事实上,顾炎武自己在年幼时,也是被族人抱抚的。他父亲顾同应有一个叔叔蠡源公,在顾炎武出生时,已经五十一岁。前些年,独生子同吉不幸夭折,留下订亲后未过门的儿媳妇王氏,如今也已二十八岁了,膝下没有一子一女。蠡源公常常为自己后继无人而忧伤。就在这时候,听说侄子同应家添了一个男孩,立即生出了将顾炎武抱抚为孙的念头。

一个简单的立嗣仪式,悄然改变了顾炎武的人生轨迹。从此,他就在嗣祖蠡源公、嗣母王氏的悉心教育下成长。然而,老天爷实在过于吝啬,偏偏不愿满足顾炎武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基本愿望,不让他有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事业。莫非,这正是为了让他心无旁骛,更好地践行“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理想?

千灯耆宿顾凤鸣生前写有《亭林墓记》一文,叙述顾炎武先生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山西曲沃逝世,由嗣子衍生扶柩回到昆山千灯,葬于嗣父嗣母墓穴次位。民国三年(1914),广东学者、孔教会主持人梁鼎芬专程来千灯瞻仰亭林墓及其遗履遗像,并出资委托先生十二世孙顾子王等建亭林祠。不难看出,在嗣子衍生以后,这一支流传有序,至顾子王为十二世。近日得到信息,千灯镇几位文史专家已理清顾炎武先生后裔谱系,从康熙年代至今,已有二十五代。

行文至此,一切都不难理解了。所谓的顾炎武后裔,其实是顾炎武嗣子衍生的后裔。用通俗一点的话说,是顾炎武族人的后代,但经过立嗣,已具有法律地位。还有一些人,则可以称为顾氏后裔。尽管“江南无二顾”,终究跟顾炎武先生并非一族。何况,攀亲沾故与继承文化哪个重要,谁都懂的,已不必赘言。

猜你喜欢
顾氏顾炎武傅山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顾炎武谢鼠
傅山的“四宁四毋”
《鲁迅全集》注释一误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泛川派华阳顾氏古琴艺术的传承
顾炎武“拜师”
黄道周的忠义气节
清·傅山论书句
清·傅山论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