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述论

2018-05-26 01:08叶丹丹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学院博士学生

叶丹丹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是岭南大学于 1936年以博济医院为基础,以夏葛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为后续力量建立起来的。在1952年的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该医学院最终被并入新成立的华南医学院。近年来,学界对基督教大学及其下属院系的研究不断深入,硕果累累。就目前学界对岭南大学的研究来看,主要是对岭南大学所从事的各项事业及其重要人物的事迹进行研究,但对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尚无系统性的论述,且存在诸多认识模糊之处。故笔者试图将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情况做出系统梳理,以对教会大学医学院的历史命运有更深刻的认识。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内政上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教育及医疗卫生事业的政策。1928年以后,由于中国政府要求教会学校及医疗机构等向有关机构进行登记注册,教会学校及医疗机构从此开始接受中国法律的约束。20世纪20年代,由于民族主义思潮的迭兴,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影响下,博济医院和夏葛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相继归并岭南大学。1936年,岭大以博济医院为基础,以夏葛医学院及其附属机构为后续力量,建立起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开启了华南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新时代。

一、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筹建

1930年岭南大学接管博济医院时,由于博济医院有办理医学教育的良好基础,相继开办过博济医学班、博济医学堂,故岭大校长钟荣光认为这是一个复兴岭大医学教育的良机。鉴于博济医院是“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且孙中山本人生前亦关心广州的医疗卫生事业,岭南大学董事会深感有必要设立一个“设备完善,程度高深,范围广大”的医学院以纪念孙中山的功绩[1,p28]。藉此,钟荣光亲赴南京多方活动,最后获得汪精卫、孙科等人的鼎力支持。1934年 10月,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批准汪精卫、孙科的提请,决定补助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建筑费 50万元,每年常费10万元,先行拨给25万元[1,p31-32]。

建筑新医学院的经费有着落后,1935年,岭南大学组建了以孙科、钟荣光、林逸民、黄雯等人在内的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拟定了建筑医学院校舍的详细计划,即在博济医院原址建设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第一病院兼实习男生宿舍、第二病院兼实习女生宿舍、护士学校等[1,p28-29]。建筑计划在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补助下陆续进行。1935年秋开始建筑医学院大楼,建筑地选址在博济医院原职工宿舍区,9月举行奠基,翌年1月竣工[2,p5]。

考虑到医学院大楼合理设计的问题,岭大另外组建了孙逸仙博士医学院设计委员会,由伍连德、刘瑞恒、林可胜、马士敦(J. P. Maxwell)、胡美(E.H.Hume)、王怀乐、赵士卿、陈元觉、黄雯等西医学界各科专家组成,皆为中华医学会会员。由医学院院长黄雯先将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筹备委员会的筹备计划通过信函的方式征求各设计委员会专家成员的意见。筹备委员会及设计委员会成员皆“希望在五年十年内,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与博济医院造成华南医务之中心”[1,p30]。

大楼落成后,根据设计委员会的规划与布置,一楼设置院长室、注册室、事务室、会议室、大礼堂、图书室等;二楼为生物化学科、寄生学科;三楼为病理学科、细菌学科;四楼为生理学科、药理学科;五楼为解剖学科。各楼层学科均设有授课室、学生实验室、教员研究室及办公室等。天台设有小型动物室,用于饲养动物进行实验研究[2,p5-6]。1936年 9月,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正式开办,学制定为6年。是年由夏葛医学院转来二年级学生9人,三年级学生7人,四年级学生9人,五年级学生7人,六年级学生8人;同时由岭南大学文理学院转来一年级学生 16人,二年级学生 18人,三年级学生 9人,特别生 4人,共计 87名。医学院附属教学医院包括博济医院、柔济医院[2,p8-9]。这样,博济医院在时隔25年后,由岭南大学主持,再次恢复了医学教育。后人一般将此医学院简称为“岭南大学医学院”。

二、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办学情况

1. 办学章程与师资队伍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以“发展医学教育,养成高尚道德及有牺牲服务精神之医学人才”为宗旨[2,p41]。医学院设立七科,分别为解剖学科、生理药物学科、病理学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公共卫生学科[2,p42]。学生入学的报考资格要求为:(1)已在国立、省立、私立(已立案)高级中学毕业的学生(旧制中学毕业不得报考);(2)曾参加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的高级试(Senior Examination)或香港大学的高级试(Senior Local Examination)以及中学毕业试(Senior Certificate Examination)的学生;(3)香港、台湾及外国公立或在该地政府立案的私立学校中学毕业或在本国教育部立案的华侨中学校毕业的学生方可报考[2,p48-49]。同时报考者还需符合以下要求:

(1)已学习国文约12年;

(2)英语语法已达葛理佩著《英文津逮》卷四或相当程度,能写英语作文;能熟读高中英文读本二三百页;

(3)已学习物理学、化学、生物学1年,且须有相当实习训练,且报名时需提交实习笔记;

(4)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学习过平面三角与立体几何。

(5)对于华侨生及外国学生,需高中毕业,适当放宽对国文的要求,但入校学习后,必须加紧补习。[2,p52-53]

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对医学院校学生的入学资格做了统一规定,要求为高中毕业。然而当时各医学院校的入学资格并不相一致,其主要分为两种:一为有二年大学学习程度,如齐鲁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私立上海女子医学院等;一为高级中学毕业,如国立上海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等[4]。以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为例,该校对报考学生的程度要求之高为当时所有医学院校之罕见。1936年7月,协和医学院发布简章,要求学生的报考资格为大学至少肄业三年,已学课程需包括:国文(192小时),英文(192小时),生物学(384小时),数学(96小时),化学(416小时,含三分之二实验时数),物理(384小时,含三分之二实验时数),需由该校认可大学的教职员开具学习程度证明书,方可报考[5]。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实行自主招生,于暑期进行招生考试。第一次招生日期在每年的七月会考后,第二次招生在九月开学前。考生通过入学资格审核后需在指定日期参加入学考试。考试日期届时在广州、香港的各大报纸上登载公布。考试科目为英文、国文、数学。考试合格、体检合格后方可录取。被录取的新生在缴纳学杂费后正式入校学习。学杂费包括:修金、实验费、特别实验费、显微镜费、住宿费、膳费、堂费、医费、体育会费、大学生自治会费、学生总自治会费、毕业证费等等。其中,修金与实验费按学期缴纳,需缴纳5年,共计1 058元(国币)[2,p54-56]。在学杂费的缴纳上,由夏葛医学院转来的学生,因是按夏葛医学院的规章而入学,故在学杂费的收取上按夏葛医学院的原规[2,p50-52]。

考虑到有品学兼优,有心向学而家贫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学院设立免费或公费学习奖励制度。从1938年起,学院规定5种奖励学额,其种别及金额如下:(1)公费学额1名,每年国币250元(2)免费学额1名,每年国币160元(3)借款学额3名,每名每年准免修金1年(4)夏葛借款学额若干名,每名每年准免修金1年(5)广州扶轮会学额1名,每年粤币500元。第(1)、(2)项是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要求设立,属于国家奖助学金,第(3)(4)项属于校设奖助学,第(5)项则是社会助学。学院要求申请学额的学生必须是品学俱优,可资造就,而家境清贫,符合要求后还需提供证明书,以资证明。另外,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学院还设立奖励激学制度。规定在各科成绩合格的基础上,凡是获得解剖学成绩最优者,在一年级、四年级、五年级中平均分最高者,六年级的毕业论文最优者,每名奖品值15元(国币);生理学及药物学、病理学奖品值25元(国币)[2,p19-24]。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院长承岭南大学校长所聘,主持学院及博济医院的教务、医务、事务及监督教职员。学院分属七大学科,各科设主任1人,计划该科的课程,规划该科的预算,筹划该科教学上的设备,以及保管该科的教学用品、仪器、标本并且编制目录。学院设院务会会议,负责计划学院学术,设备事项,各科的设立,变更及废止,学院的课程,关于学生试验及毕业事项,校长或院长交议事项等[2,p43-47]。是时,由王贵恒教授任解剖学科主任,吴在东教授任病理学科主任,嘉惠霖教授任内科主任等。

表1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历任院长[3,p315]

学院的教员分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个等级,辅以技正、技佐等技术人员。学院在开办之初聘有教授6名,讲师12名,助教15名;另有兼职教师6名,夏葛医学中心的帮助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助教6名。另外,一年级的基础课程由岭南大学文理学院的教员执教。1937年,学院在原有各科教职员的基础上,增聘生理学及生物化学教授1名,助教2名,生物化学讲师1名,细菌学讲师1名,助教1名,药理学教授1名,助教1名,病理学教授1名,讲师1名,技正1名,解剖学讲师1名,寄生虫学技正1名,外科学兼职讲师1名。每科另聘技佐助理1名[2,p8-42]。至1938年,学院专、兼职教职员达50人[3,p162-167]。

2. 课程安排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教育部与卫生部为提高本国的医学教育质量,在1929年2月相继成立医学、助产、护士等专业教育委员会,并着手进行制定医学、助产、护士学校的课程,厘定学制,订立课程标准等各项工作。1931年8月,医学教育委员会拟定医学专门学校的课程标准[6]。但据李涛的调查,当时各大医学院校的课程并不一致,部分学科的教学时数相差甚大。如解剖学(包括组织学和胚胎学)一门,夏葛医学院为1 080学时(时数最多),而协和医学院则为561学时(时数最少)。其它各科亦然[7]。可见当时虽订有规程,但各医学院校仍是各行其事,极不统一。为结束这种混乱的局面,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35年制定了“大学医学院及医科暂行课目表”,对课程及课时数有了具体规定,而且允许各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变通,但变通之前必须提交教育部审批,体现了一定的灵活性。此外课目表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观念,并强调国文教学时间不能少于1年,以及保证第一外国语的课时数。医学史、医师伦理、社会学及医院管理法等科目作为选修课,在剩余时数内支配[8]。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各年级的课程是基于上述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发的《大学医学院及医科暂行课目表》,并融合夏葛医学院的既往课程进行设置的,保留了传统课目泌尿科学及矫形外科学。医学院响应政府重视公共卫生的号召,以培养优秀的卫生人才,改进公共卫生为目的,特别重视对公共卫生的学科建设及乡村卫生的实践工作,并加以关注热带病学。此外,学院审时度势,为学生增加了医学伦理及医学史科、心理学科三种科目[3,p25-40]。1938年,学院进行课程改革,增设了物理化学课,并修改动物学、植物学课目,增加比较解剖学[2,p23]。

按照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要求:第一、二、三学年主要学习基础课;第四、五年学习临床各科;第六年留院进行各科轮转实习[2,p7]。在课程的具体安排上,如内科学在三年级开始讲授,先为物理诊断,由黄雯讲授;实验室诊断、分析化学及显微镜诊断由罗友仁讲师讲授。内科学课程的主要部分,是在四年级讲授。妇产科学则全在夏葛医学中心讲授,由梁毅文教授主讲;产科学由张伯瑶医师讲授及主理临床教习。眼耳鼻喉科,讲授及实习全由李腾彪医师负责。儿科由许刚良主任讲授,在教学中于每周选取有讨论价值的入院儿童病例开讨论会一次,学生随意发表意见及心得。五年级学生需在妇产科学及儿科学临床实践中选取 10名病人进行个案研究并撰写详细研究报告[9]。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一年级,因课目与岭南大学文理学院的一年级相同,为充分利用设备及师资起见,学院不另设科讲授,全级在文理学院上课[2,p42]。二、三年级在学院本部上课。四、五年级全日在博济医院或柔济医院临床及上课。四年级学生每周约有三分之一时间在柔济医院上课临床及门诊。六年级学生五分之二的时间在柔济医院实习。学院有校车每日往返于学院本部、康乐园岭大校园及西关夏葛医学中心[9]。公共卫生实习由学院卫生事业部安排,开展学校卫生、乡村卫生、妇婴卫生等事项。

医学院于开办初期,因南京国民政府补助款尚未拨足,在学院科室建设及课程安排上备受限制,尤其是各科在学生临症时尚未聘到相应专任教师,故而各科勉力完成全院学生的课程教授。在岭大文理学院的协助下,医学院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夯实,二年级的医学初级课程度亦高,“实可称满意”[2,p7]。

3. 学术活动及公共卫生事业

学术交流是专业人员进行技术交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的重要渠道。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以介绍世界学术、抒发心得、交换所学、丰富学生的学识及经验为目的,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使得学生可在课下相互考证,有所心得。此时的学院,可谓人才济济,学院的学术活动也蓬勃兴起。于每周一,由院系负责人、各科教授轮流演讲,进行学术交流[3,p11-12]。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除了定时开展学术演讲及学术会议,还于 1937年成立学术团体——孙逸仙医学会。医学会以“研究医学学识,联络本院各同学感情”,“促进医学事业之发达”为宗旨。其组织架构为:黄雯任名誉会长,李应林、王怀乐、小谭约瑟、嘉惠霖、左维明、林树模、王贵恒等为名誉顾问,周君博任会长,杨松簇任副会长,冯碧若为书记,王行清为司库员、黄锦墀为庶务员,陈斌负责学术、陈玉辉负责交际,学院年级代表有王德贤、刘鹏搏、李志生、曾贯宜、陈驭欧、王大年。学会出版定期刊物《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月刊》,刊载医学学术文章及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近期实况。为加强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医学会还敦请医界的贤达莅会演讲。另外,医学院还编辑刊行《健康半月刊》,至1938年已连续出版 15期。鉴于国内医学教材数量与种类的参差不齐,医学院还将各科教授的讲义编订成书出版,名为《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丛书》,以供有志医学者参考。丛书第一卷为院长黄雯的《物理诊断备略》[2,p17]。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国内一片复兴农村运动声中,也开始出现了乡村公共卫生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十分重视。有鉴于此,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及附属博济教学医院的师生积极开展乡村公共卫生工作。学院五、六年的学生在公共卫生科教职员的带领下通过对岭南大学青年会所办的 6所河南岛乡村小学校(学生590人),以及真光女中及协和女师两校(学生 758人)实施意在增进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学校卫生计划,以达到改进家庭及社会健康的目的。公共卫生科常开展的学校卫生工作主要有:健康检查、缺点矫正、医疗诊治、传染病管理、环境卫生、卫生宣传等。另外,在河南岛建立卫生实验区,以改善河南岛乡村的公共卫生,主要开展妇婴卫生、卫生防疫、卫生宣传等项。在改善妇婴卫生问题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派专人调查孕妇情况、实施产前检查、指导妊娠期卫生、教导产前及产后护理的知识、定期回访;儿童门诊,新生儿检查,儿童营养指导等。通过举办卫生演讲,展示防疫知识图画等卫生宣传手段向民众普及卫生知识,加强民众的疾病预防意识。

4. 附属护士学校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附属护士学校,曾是博济医院附设的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开办于1916年,因1926年工潮影响被迫停办。护校于1933年秋复办后在政府立案,课程遂逐渐恢复并得到改进,培养出一批护理人才。1936年医学院建立后,护校拨归医学院。护校于1936年9月份,开始添招高级护士新生,并招收助护班,使护士人才得以普遍。1937年,护校有一年级学生11人,二年级16人,三年级15人,共计42人[2,p22]。是年夏季毕业8名学生,除一名派赴南京卫生署公共卫生训练班外,其余7名中,3名留院服务,4名在医学院及附属博济教学医院开办的乡村卫生所工作[2,p14]。1938年,护校有学生42人,是年夏季毕业15人[9]。

三、抗战时期的艰难办学

正当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时,却因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而被迫中断。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华东等地区相继沦入敌手,日军铁蹄所至,生灵涂炭。1937年暑假,医学院为造就救护人才而应付时势需要起见,召集全体学生回院,进行战时救护工作训练,以备非常时期之需。是年秋,医学院奉国民教育部明令,组织六年级及五年级全体男生,参加前线救护工作。该年9月,省港爱国人士捐资建立中国青年救护团,以救护前线受伤军民服务党国为宗旨。该团先后成立三支救护队。由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师生组成的第一队,共 17人,由内科讲师罗友仁担任队长,于10月12日出发,18日抵达南京。起先在红十字会举办的中央大学临时伤病医院服务,负责管理部分病员。11月7日抵达苏州开展救护工作,苏州沦陷后,一路辗转迁移,屡遭日机轰炸,途经丹阳、镇江、南京,最终抵达湖南长沙,在六十五医院开展救护工作。该院收容伤病员达千人,队员忙碌异常。1938年3月,因附属博济教学医院收治为数众多的因空袭受伤的病人,繁忙无计,且学校开课在即,故医学院师生结束历时6月的救护工作返粤[10]。这些参加救护队的学生部分到达曲江的循道会布道团医院,在因参加广州万国红十字会服务团而到达此地的校长黄雯的指导下恢复上课。还有部分五六年级学生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国立医院借读[11,p104]。

1938年,日军加紧进攻华南,从夏季开始不分昼夜对广州城进行猛烈轰炸。因日寇飞机轰炸频繁,医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遭到极大的干扰,教学工作不能依计划进行。是年6月13日,广东省政府令饬政府机关撤退,疏散老弱妇孺[12]。其后,政府、学校等开始陆续撤离广州。10月中旬,日军迫近广州,局势严重,岭南大学被迫暂时停课,开始疏散师生。17日依美国基金会所订的合约,将财产交还美国基金会保管。18日岭大迁往香港谋求继续办学。香港大学的校长史乐诗是岭大监督香雅各的好友,热情地借房屋给岭大安置师生与器材。岭大另外在港大附近的坚道租赁了一幢公寓,其中第三层用于置放医学设备。11月4日正式在香港复课。一、二、三年级在香港大学校舍上课,四年级从12月15日起随香港大学医科四年级学生到玛丽医院上课[11,p104]。1941年 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8日香港沦陷。岭大内迁到韶关复课。由于香港沦陷时损失惨重,到韶关后,图书、仪器全无,一、二、三年级无法开课,学生暂时到国立中正医学院借读,四、五、六年级分散到粤北各医院实习或上课[13,p41]。

长期的流亡办学生活,给医学院的教学和科研带来极大困难,但在院长黄雯及林树模的领导下,学校因地制宜,竭力保证教学质量。1945年8月,日本投降,伪绥靖公署结束,广州光复。8月16日,岭南大学校长李应林派遣黎寿彬等人返回广州做接收校产及博济医院的准备。因国民政府军队尚未入广州城,黎寿彬等人在代管美国权益之瑞士领事及陈寿硕、李福林两位国民政府军事特派员的协助下,于9月5日接收为伪广东大学所占用的康乐校舍;又于9日接收被日军博爱医院占用的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及附属博济医院[14]。

四、战后重建及院系调整

1. 战后重建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复院后,由马汝庄教授暂任学院院长,兼任外科主任[15]。百废待兴的医学院亟需重整山河。因医学院在抗战时期辗转迁徙,致使学院的历年的病案资料大量损失,家具等办公设备已损毁,医疗仪器、教学设备等损失约三分之一[13,p30]。院舍建筑亦老化破旧。岭南大学复校后,立即着手对医学院的建筑进行修葺并添备不足。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暨善后救济总署拨给医学院300张病床,教育部还对医学院及附属博济医院追加120万元(国币)的拨款购买医疗仪器设备,以补不足。

抗战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医学院的教职人员锐减。抗战胜利后,增聘各科人才成为医学院的当务之急。1945年,医学院聘揽许禄天(解剖学)、许汉光(儿科)夫妇担任教职[16]。1946年,岭大校长李应林延聘由南京国民政府派来筹建广州中央医院的李廷安为医学院院长。1946年 9月,许锦世(内科)受院长李廷安邀请到医学院任教[17]。李廷安在任期内,曾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部分教授商谈到医学院担任教职,如谢志光(X光专家)、陈国桢(内科专家)等,惜未成功。 至10月,医学院教职队伍已趋规模,公共卫生科有李廷安、老恩赐(Frank Oltd),内科有嘉惠霖、许锦世、刘世强,外科有马汝荘、王怀乐,小儿科有许汉光,妇产科有梁毅文,解剖学有许禄天等。李廷安院长于1948年5月6日因癌症发作在广州病逝。李廷安在医学院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但院务工作逐步获得恢复与发展[18]。

医疗教育事业最重要的是加强教授阵容以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及培养医学人才。1948年 8月1日,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上任后重新规划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并且亲至北京聘请各科医学专家担任医学院的教席,立意将医学院办成当时国内一流的医学院。是年夏始,谢志光(放射科)、秦光煜(病理科)、白施恩(细菌科)、司徒展(瘤外科)、陈国桢(肠胃内科)等当时北京医界的一流医学专家纷纷入粤到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任教[19]。在陈序经的领导及各科主任教授紧密合作下,医学院及附属博济医院成为华南的医疗中心。1948年,医学院有学生 142人[20]。至新中国成立前有教师36人,在校学生159人。1937-1949年,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毕业生数为112人[21]。外科专家司徒展教授在其晚年回忆当时医学院的盛况,称“医学院开办在各学院之后,自 1948年声誉骤起,被公认为全国当时最佳者”[22]。

光复后,孙逸仙博士医学院设院务会议,为医学院最高行政机构,检查和决议医学院及医院的各项院务。院务会议下设:常务委员会,辅助院长建议、决议及执行行政各项事宜;人事委员会,辅助院长处理人员聘任及晋升事宜。学院设教务会议,由全体教员(含助教)组成,管理教务方面各项事宜。教务会议下设课程委员会、图书馆[13,p30]。

1948年底,因社会动荡、物价飞涨,广州各院校的教学秩序近乎瘫痪,教职员工的生活难以为继。岭大陷入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财政困境,这也影响到了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教学秩序。

2. 院系调整

新中国成立之际,因战争对经济、文教等事业造成了巨大破坏,政府对外国在华教会学校、救济机构等采取了“暂维原状”的政策。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调整了起初的“暂维原状”政策,鼓励和推动外国在华文化机构中的爱国分子脱离与帝国主义的联系。教会在这种形势下放弃干涉学校的人事和行政。1950年6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12月29日,政务院颁布《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等系列文件,决定管制美国在华财产及冻结美国在华一切公司存款,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岭大校长陈序经表示完全拥护政务院的决定[23]。

1951年1月16-2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会议。与会的岭南大学代表周钟岐和岑家梧教授强调:岭南大学是各地华侨捐款、美帝国主义出钱最少而收获最大的一个学校。美帝国主义只出了几个教授和一小部分不经常的图书费[24]。岭南大学虽本基督精神立校,但并不隶属于任何教派,没有教会的直接支持。教育部对岭南大学的处理结果为仍维持私立、政府予以补助[11,p218]。

1952年,教育部在各大高校开展院系调整。是年2月,广东省广州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工作委员会正式成立,并制定了具体调整方案。根据院系调整的方案,将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及中山大学医学院划出,成立医学高等专门学院华南医学院[25]。1953年8月12日,华南医学院成立,校址设立在原中山大学医学院内[3]。

五、结语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情况下,教会大学在“非基督教”运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舆论压力及五卅运动的冲击下,开始进行行政层改组并向政府立案。岭南大学早在广东革命政府时期就已加强自身与政府及社会的联系,试图融入国家教育体制,并于 1927年即向广州政府呈请立案,贴上了“本国私立大学”的政治标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教会大学顺应中国民族主义的潮流,遵守国民政府规定,接受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以此获得国民党政府的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亦是如此。岭南大学的办学经费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政府的拨款,尤其体现在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创办及后续办理经费上。新中国成立后,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逐渐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央人民政府逐渐加强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并开始改造知识分子的思想。社会性质、意识形态、外交策略的转变,使中美关系开始走向对抗,这也影响到医学院的稳定。部分在医学院的教职人员相继离院。孙逸仙博士医学院在其短暂存在的 10多年时间里,先后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战后的重建与复兴以及建国后的院系调整等历史事件。因政治、社会环境因素,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的发展备受窒碍,但其鲜活的各项活动在华南医学教育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呈现出私立大学医学院在抗战时期及政权更迭年代所具有的共性。

[1] 孙逸仙博士医学院筹备委员.广州博济医院创立百周年纪念[M].广州:私立岭南大学,1935.

[2] 私立岭南大学.孙逸仙博士医学院一览[M].广州:私立岭南大学,1938.

[3] 吴定宇.中山大学校史(1924-2004)[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4] 陶善敏.中国女子医学教育[J].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3,19(6):853-855.

[5] 私立北平协和医学院简章(1936)[A].张研,孙燕京.民国史料丛刊(第 1068册,文教·高等教育)[C].郑州:大象出版社,2009:68-69.

[6] 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99-100.

[7] 李涛.民国二十一年度医学教育[J].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3,19(5):684-685.

[8] 教育部.医学专科学校暂行课目表[J].中华医学杂志(上海),1935,21(7):808-813.

[9] 编者话[J].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月刊,1938,1(1):4-9.

[10] 吕达薰.本院员生北上救护之经过[J].孙逸仙博士医学院月刊,1938,1(1): 75-77.

[11] 李瑞明.广州:岭南大学[M].广州:岭南(大学)筹募发展委员会,1997:104-218.

[12] 广州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在广州暴行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5:172.

[13] 彭建平.私立岭南大学医学院简史(未刊稿)[M].广州:中山大学档案馆,2006.

[14] 李应林.复员之回顾与前瞻[A].庄泽宣.抗战期间的岭南[C].广州:私立岭南大学,1946:60-61.

[15] 麦灵生.博济医院与岭南大学[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第 13辑)[C].广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64:117.

[16] 周川.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人物辞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174.

[17] 政协厦门市思明区委员会.思明文史资料(第 2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专辑[M].厦门:政协厦门市思明区委员会,2005:51.

[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广州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广州文史资料专辑珠江艺苑[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41.

[19] 汤泽光.医学院及博济医院最近各种措施[N].岭南大学校报(康乐再版号), 1949-12-16(1).

[20] 曹思彬,林维熊,张至.广州近百年教育史料[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168.

[21] 张耀荣.广东高等教育发展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7.

[22] 夏和顺.全盘西化台前幕后·陈序经传[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185.

[23] 新华社.曾受美国津贴的广州教会团体及文化教育、救济机关热烈拥护政务院决定[N].新华社新闻稿,1951-01-05(84).

[24] 新华社.关于文教救济事业自办问题民进邀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代表座谈[N].人民日报,1951-01-23(1).

[25] 黄晶晶.建国初期广东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历史系,2013:37-39.

(责任编辑、校对:郭 静)

猜你喜欢
医学院博士学生
新乡医学院
右江民族医学院全科医学院简介
制冷博士来帮忙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神奇博士感冒了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博士蚊
润博士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