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功能发展对大学出版的启示

2018-05-26 10:17王军
出版广角 2018年8期
关键词:科学研究出版社学术

【摘 要】 大学算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时间特别久的机构。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大学出版的三大领域——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大学三大功能的发展演变、特征内涵对当前我们理解大学出版的三大领域有着不少的启示作用。

【关 键 词】大学的功能;大学出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作者单位】王军,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8.009

大学算是人类历史上存续时间特别久的机构。从历史上看,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大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学的单一功能萌芽期,以意大利波隆那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为代表的欧洲中世纪大学,由修道院、神学院逐渐走向师生自治模式的学校,这时期的大学着重强调育人的本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第二阶段是双功能壮大期,19世纪的德国希望将大学作为国家重建的主要力量,大学的功能在洪堡的带领下进一步扩展到科学研究,大学肩负起以科学研究促进国家发展的重任,这期间的大学,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齐头并进;第三阶段是三功能成熟期,从赠地学院运动起,美国的高教改革者进一步扩大了大学职能的内涵,强调大学和社会的关系,认为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职能之一。这样,现代大学的三项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逐渐成形,随着大学的发展与沉淀,三大功能一直被保留至今。在国内,不论是将1594年在澳门成立的圣保禄学院视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性的大学,还是将1864年的山东登州文会馆和1879年的上海圣约翰书院作为中国现代性大学的起源,中国现代性大学起步都相对较晚,但融合西方现代大学制度以及继承中国古代高等教育传统的中国大学,也基本具备了现代意义上大学的三大功能。

以“大学的第三势力”(第一、二势力为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自许的大学出版社是大学高深知识产品加工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提升大学教学水平、研究水平和推动学术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大学出版社在出版行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出版的学术著作是大学声誉与学术品牌推广的延伸,使得大学与大学出版社相辅相成,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同时,大学出版社对其母体机构大学更有推广其理念、特质和形象的展示公关功能,还具有影响社会、启迪思潮的教育功能,是现代社会中知识分享与讨论的驱动力量。

大学出版社涉及的出版领域一般包括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是指与学习、教育、培训有关的出版,大学出版社的教育出版常常指出版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教材,也有师范类的大学出版社涉及中小学的教材出版,这是一种产品最为规模化、标准化的出版。学术出版也称为专业出版,有研究者认为,我们所谓的专业出版是以大学及以上层次的教材和边缘、冷僻学科的学术书籍为主要出版物,面向大学或以上层次的读者,以具备专业知识的编辑为主要从业人员的出版,它是最专业、最深入、最细分的出版。在国外,专业出版通常是以职业和行为作为分类标准,包括财经、法律、科技和医学四大类。大众出版,按照国际通行的看法,是指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休闲阅读及文化体验相关的,属于大众消费层次的出版,它也是最活跃、最丰富、最多元的出版。

大学的三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大学出版的三大领域——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大学三大功能的发展演变、特征内涵对当前我们理解大学出版的三大领域有着不少的启示作用。

一、人才培养功能与大学教育出版

1.大学的人才培养功能发展

大学的基本功能是在高深知识的选择、传递和创造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在不同的时代,大学培养人才的功能有不同的侧重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与类型也是不同的。

(1)博雅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技能培训。欧洲中世纪大学是由最初的职业行会脱胎换骨形成的,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专门的、独立的教育与学术机构,主要目标是培养受过博雅教育的贵族继承人,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为上流社会培养绅士。与其他社会机构不同之处在于,这种机构培养高级专业人才,人才培养为其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学其他工作一律要以此为中心展开。

(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的目标在于着重培养研究者,通过开展学术活动发展学术,提出“教学和科研相统一”的办学理念,并将其看成大学发展的前提。科研活动成为该大学培养人才不可或缺的手段。首先,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能源源不断地更新和扩展教学内容;其次,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学校师资水平,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这一时期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3)人才培養的社会价值。现代大学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价值。美国《莫里尔法案》的颁布、赠地学院的建立以及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给高等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大学终于走出象牙塔。这一转变,一是有利于高校通过社会实践充分而全面地掌握社会人才需求,便于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有利于高校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三是有利于高校促进科研人才关注现实问题,尽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以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人才培养功能发展给大学教育出版的启示

(1)通识教材与专业教材的统一。事实上,早在1930年,奥特加就预言了专业教育所塑造的专业人才的野蛮性,他在《大学的使命》一书中指出,“专业人才,如律师、医生、科学家等比之前的人更加有学问,但也更加缺乏教养……”大学对人才培养的起步从培养医生、律师等专业人才开始,但大学的前身修道院、神学院,更着眼于对人自身道德的完善、思维的训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更多关注大学培养人才中的基底部分——博雅教育,也就是通识教育,力争培养人具有理性思辨能力。而目前大学教材出版中,与成系列的专业教材相比,比较好的通识教育教材非常少。这和学校课程设置有关,也和出版社追求“短平快”的思路有关。通识教育教材一般需要编辑具有深厚的底蕴,需要与教师一起长期策划、沟通、实验。如何跨越专业的鸿沟,如何融合专业知识和逻辑思辨、情感认知,这些都是大学出版教材需要重点考虑的方面。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十五讲”系列)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同时,各类专业学科教材也需要渗透对人的关注、对社会伦理的关注,大学毕竟不同于普通培训机构,更需要以知识为载体,传播对理性的认知。

(2)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的统一。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石是研究高深知识,随着知识的细化,社会需求的变化,大学的类型也愈加多样,培养的人才也各不一样,既有从事科学研究的学术人才,也有从事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因此,在出版大学教材时,也需要注意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的开发。理论是发展的,因此,理论教材需要关注前沿,关注不同视角;实践是应用的,因此实践教材不能只是纸质平面的,还可以是模拟实训、模拟仿真、任务活动等多形态的。在大学的人才培养中,我们也要看到现实社会对人才提出了多样的、动态的要求,如何在教材中第一时间体现社会实践对教学的要求,如何把实践领域的人才能力需求转换为教材中出现的知识能力要求,也是大学出版社在教材出版中需要时刻关注的。

(3)学习知识与掌握能力的统一。大学培养人才,不是让人才死记硬背现存的知识体系,而是让他们学习探索真理的方法,培养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教材出版在信息时代不应满足于传统纸质教材的“非互动型”模式(静态模式)。大学教材的出版应结合其他媒介诸如网络、移动端、平板等的优势,开发融合教师的线上和线下资源,基于多种媒介的跨媒介教材,使教材不只是一种固定的知识载体,还是一种多方互动、情境建构的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除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的训练,以及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达成共识的能力。

二、科学研究功能与大学学术出版

1.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发展

大学的科学研究是随着高深知识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科学发展阶段,知识生产的主体多元性、组织多样性、社会责任性等特征发生了不同的变化,表现为知识生产的情境化、集体性和跨学科协同性,进而使科学研究出现了不同的特征。

1962年,戴雷克·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生产的小科学和大科学概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科学和大科学理论。简而言之,大科学是指在人、财、物三方面投入巨大的大规模科技研究活动,是相对于那种“私人资助的、以增长人类知识为目的的、以个人兴趣为主导的自由研究”的小科学而言的。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大学的科学研究由小科学起步,科技活动的大融合与科技转化周期的缩短,也使得集约型生产和高效率的大科学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选择,大学的科学研究有向大科学发展演变的趋势。

目前,大学的科学研究与其他机构的科学研究逐渐相互打通,协作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以项目为纽带,连接起知识生产里的各个研究主体。因此,大学科学研究中横向和纵向课题相应存在,相互交织、相互交融的情况也普遍存在。M.吉本斯等学者在1994年出版的《知識生产的新模式: 当代社会科学与研究的动力学》一书中提出两种知识生产模式,模式 1即为“第一次学术革命”意义下的知识生产,模式2即为“第二次学术革命”意义下的知识生产,这两种知识生产模式目前都在不同类型的大学科研中普遍存在(见表1)。

2.科学研究功能给大学学术出版的启示

(1)大学研究的寂寞与学术出版的寂寞。大学科学研究的本质有很强的非功利性,源于个性化、理性化的“小科学”研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是大学对人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引发探索,这种探索活动可以丰富人的心灵,而不只是用来即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大学里面有学术自由。但真正的学术是寂寞的,在学术成果出来之前是寂寞的,出来之后无人赏识也是寂寞的。这种寂寞和大学学术出版的寂寞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学术出版的受众人群常常不是很多,市场有限,并不能产生适当的经济利益,学术出版目前常常处于十分尴尬的地位。但学术出版本身是传承高深知识很重要的途径,只有及时将人类对某领域的知识进行整理、传播、共享,才能促进知识的流通以及发展,这也是出版的意义所在。大学的科学研究常常是基础性的,带有很强的前沿性、探索性,它在知识产生的层次中是奠基性的。万丈高楼平地起,学术出版是整个出版大厦的根基所在,地基不牢则大楼无法发展。因此,大学的学术出版应该更鼓励基础性理论的创新、突破以及传承,支持专家学者投入更多精力完成基础性研究工作,这两种寂寞的工作都需要国家重点引导和鼓励。

(2)科研与教学在学术出版中的统一。大学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是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的内容可以成为教学的内容,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可以成为教学中很好的培训手段;反过来,教学中对理论的质疑又会引导学者对科学理论做进一步研究。因此,一方面,大学的学术出版和教育出版应该相互借鉴,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出版方针“教材优先,学术为本”就是一种范例,学术出版物必须以学术作为自己的骨架,而学术出版物也可以成为教学的参考资料;另一方面,学术出版应该突出各种专业教学的特色,打造专业的财经、法律、科技和医学形态,凸显学术专业性。

(3)科学研究的变化与学术出版的形态变化。随着知识生产格局的改变,仅仅靠传统的纸质载体出版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科学研究的需求,因此学术出版的载体形态迫切需要改造。专业数据库、分类知识订阅、按需出版、课程出版等知识服务方式应该成为学术出版的发展方向,使相关专业人员更容易收集信息、查询信息、使用信息。这种载体形态的变化,实际上改变的是学术出版的视野,让出版社不仅关注载体的变化,以及销售模式的转变,还关注载体背后的知识生产变化,了解学术出版如何成为最好的知识搬运工,成为知识生产环节中信息的提供商和服务商,这些都决定了学术出版的未来发展。

三、社会服务功能与大学大众出版

1.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发展

一般认为,在大学的三大功能中,社会服务功能出现得最晚,直到19世纪末期,其才逐渐在美国的赠地学院里形成。以在社会服务功能形成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康奈尔计划”和“威斯康星思想”为例。康奈尔创办康奈尔大学的意图,是建立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学术领域都能受到教育的学校,以使他们获得实用知识和精神文化。“康奈尔计划”表明,大学要向所有人开放,要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大学教育要通过实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服务于工农业生产。“威斯康星思想”则更为激进,其核心是要让大学走出围墙,走出象牙塔,让大学中的教师、学生直接参与到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中。这两种社会服务思想实际代表了大学为社会服务的两种路径:一种是在“康奈尔计划”中,通过对实用性知识的传授, 即通过培养实用性人才来服务社会工农业生产,这是其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另外一种“威斯康星思想”则更加倾向于直接的社会服务,倡导教师、学生直接参与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实现大学与社区、社会的一体化。第一种社会服务,是通过开设实用性学科,培养实用性人才来服务社会生产生活,我们称之为间接的社会服务;第二种社会服务,是让教师、学生及高校的有关资源参与到社会生产生活当中,我们称之为直接的社会服务。

2.社会服务功能给大学大众出版的启示

(1)间接的社会服务与开展特色出版。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特色,它们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因此而异。社会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出版物既可以按年龄层次分为学前读物、学生读物、青年读物、中老年读物,也可以按领域分为法律读物、经济读物、科技读物、医学读物等。在众多的需求中,大学出版社的大众出版更需要找到与之契合的细分市场,更应该突出大学的特色,突出大学学科的特色,多出版学术普及类的大众读物,以及具有学科特点的应用读物。这是从书对人类精神文化的创建层面出发,让书积极为社会中的人服务,只有个人的素养提高了,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2)直接的社会服务与以书为媒促进全社会文化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要求大学出版进一步向社会人群开放,真正把象牙塔内的研究成果、教学内容扩散到更广阔的天地,真正通过出版这个传播手段,建立具有实体大学特色的精神食粮大学。如以开设论坛、讲坛、沙龙等文化传播形式,集合更多优秀的教授、专家、学者,让他们现身说法,向大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社会风气转向求知求真。大学出版社可以以书为媒,利用校内校外资源,积极推进全社会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3)大众与媚俗,传递大学的精神价值。为社会服务,不是盲目迎合社会的需求,而是从自身出发,发现并引导社会的发展。大学出版的大众出版,不媚俗不迎合,始终坚持自己的特色,坚守整个大众出版领域的良知,进而给大众传递一种来自大学的精神价值,建立大众心中的象牙塔,这是所有大学大众出版要追求的目标。

总之,随着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大学自身也进行着演变,从被动到主动,逐渐明确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当然,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层次的大学,职能发挥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任何大学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处理好其与其他职能之间的关系。同样,在不同的时期,大学出版社的三大领域——教育出版、学术出版、大众出版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但它们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出版资源,结合大学的特点开展业务,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大学出版在高深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

参考文献

[1]Clark Kerr. 大学的功用[M]. 陈学飞等,译.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2]约翰·亨利·纽曼. 大学的理想[M]. 徐辉等,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奥尔特加·加塞特. 大学的使命[M]. 徐小洲,陈军,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 亞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M]. 徐辉,陈晓菲,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 德里克·博克.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M]. 徐小洲,陈军,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 眭依凡. 大学的使命及其守护[J]. 教育研究,2011(1):68-72.

[7] 杨福家. 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J]. 现代教育论丛,2008(2):5.

[8] 熊丙奇. 大学只有一个真正的功能:人才培养[J]. 大学(研究版),2010(2):90-95.

[9] 张鸿莹. 论大学人才培养的功能[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5):25-27.

[10] M. 德韦兹,R. 马克思. 大学的科学研究[J]. 张人杰,译. 全球教育展望,1985(4):1-11.

[11] 沈志宇. 大学的理念与大学的科学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2(4):3-6.

[12] 雷永利. 论大学出版社对彰显大学四大基本功能的作用[J]. 出版发行研究,2013(6):19-22.

[13] 李志峰,高慧,张忠家. 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与大学科学研究的模式创新[J]. 教育研究,2014(3):55-63.

[14] 丁钢. 大学发展的教育使命[J]. 探索与争鸣,2005 (11):19-21.

[15] 张安富,董阜平. 现代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2):25-27.

[16] 李咏芳. 社会服务功能的演变拓展及其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启示——兼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理念及制度[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1-134.

[17] 范军. 专业出版:中国大学出版社的重要职责[J]. 现代出版,2006(2):16-20.

猜你喜欢
科学研究出版社学术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我等待……
纺织科学研究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