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教诗”谈教师修养

2018-05-26 09:48李金波
卷宗 2018年10期
关键词:学诗香菱林黛玉

李金波

自从有了红学,黛玉教诗和香菱学诗的故事,就引起了很多人的重视和评论。《红楼梦》中有一条脂批说:“余谓雪芹撰此书,中亦有传诗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故事中体现出的曹雪芹的教学思想和艺术是我国教育史上一份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去挖掘。

《红楼梦》第48回《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生动地描写了香菱学诗的故事。香菱从一个做诗的门外汉,到最后做的诗“新巧有意趣”,其学习过程值得我们好好品味,而她的启蒙老师,也是唯一一位老师——林黛玉,在个人修养、教学方法、师德师风等方面无疑给了我们更多启示。

一、做学习型老师,有相当高的文学素养和天赋,仍然勤奋好学。

小说中很多地方写到作诗,每一次,黛玉都能妙笔生花,而且是一挥而就,丝毫不见写作的困难。在写诗的水平上,虽说钗黛二人难分伯仲,但多数读者还是更喜欢黛玉的诗作,因为她灵心慧性,富有才华,天份高,有教养,具备了诗人的先决条件。而黛玉有这么高的才华依然从不放弃用读书熏陶自己的机会。师从贾雨村;平日爱好读书,这一点从她的闺房布置可以看出来: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借刘姥姥之口定评:“这哪像是个小姐的绣房,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由此可见黛玉对书籍的喜好和生活情趣。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有黛玉这种持续学习的精神。

二、选择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香菱先求宝钗教诗,得到迎头一瓢凉水,说她“得陇望蜀”。而黛玉对香菱的求教则是非常积极:“我虽不通,大略也教得起你。”其中既有谦虚,又含自信,更重要的是她全盘接纳了这位苦心好学的学生,教的过程中没有一点厌烦,悉心指点。那么黛玉具体是怎样教香菱学诗的呢?

(一)真诚鼓励,树立信心。

香菱学诗的动机不过是心里羡慕,能否把这个动机转化成为巨大的动力,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纵观黛玉教诗,鼓励和指点始终贯穿始终。黛玉和宝钗对香菱的评价截然不同,她夸赞香菱是一个“极其聪明伶俐的人”,并预言其“不用一年工夫,不愁是一个诗翁了”。教授过程讨论环节中,夸她“有些意思了”,评价作业,黛玉鼓励说 “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也许正是在黛玉的鼓励下,香菱学诗才达到了“茶饭无心,坐卧不宁”的痴迷程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有黛玉的这种耐心和真诚。

(二)讲解理论,深入浅出。

香菱说要跟黛玉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对律诗的概括,再没有比这更简明扼要的了,而且消除了学习者心里对未知东西的畏惧感和神秘感。

通常来讲学习当然要从基本概念理论入手,而理论的概括性总结性必然让它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理解上的难度,阻碍学生的接受,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黛玉交待做诗的要领,明确章法、词句和立意三者关系的过程中,既调动学生的思维,又不失时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使心有灵犀的香菱茅塞顿开,疑惑渐释,一步步明白了做诗的“三昧”。所以优秀的老师讲解理论的时候特别注意深入浅出,撮其要,炼其精,明白晓畅地把最基本最精华的东西传达给学生。

(三)选择阅读,讲究方法。

胸中有了基本理论还得看看别人是怎么作诗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从古至今,许多人都意识到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关键是怎么读。不加选择、囫囵吞枣,还是讲究方法、循序渐进?黛玉选择了后者。

黛玉给香菱挑了三个人的诗打底:王维、杜甫、李白。林黛玉说入门须得有高格,若先进了浅近的格局,便再学不出来了。对着这三个人细想了一回,不由更加佩服黛玉!

对于初学做诗者而言,林黛玉在选择教材上,先王维形神兼备的五言律,再杜甫沉郁顿挫的七言律,又李白浪漫飘逸的七言绝句,后及其他。把这三人一学,可不是意境、铸炼、个性都出来了!显然,她紧密围绕阶段性教学目标来选择教材,体现了她“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

现在语文教学理念提倡让学生多读泛读,这固然好,但是一则学生时间有限,二则即便有时间,泛读成了滥读没个选择也是不行的。而且现在给学生读的东西也大多太过浅近,先把自己眼界放低了,以后也难看出好的来。而黛玉教给香菱这种有选择的精读阅读方法,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讨论探究,督促检查。

语文新课程改革后提出要把课堂分给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可惜现在探讨的意识有了,引导学生探讨的方法还没有一定。且看林黛玉是怎么引导学生的:

香菱读了王维的诗后,黛玉连续地问,“共记得多少首?”“可领略了些滋味没有?”“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当香菱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后,黛玉又进一步问道:“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

问“从何处”转回所看过的诗,考查了学生对范文的熟悉程度,又可见其对文章的领悟力,正是引入了讨论的关键和重点。于学生的领悟中能顺势指导他进入更高的境界,这方见引导者的功底,这样讲究讨论才是真正能有长进。从这些话可以看出,黛玉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她始终杜绝填鸭式的教法。在启发、探究的过程中,她能够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交流。对学生的一己之见、一时之得,能及时地给予鼓励、肯定。这与薛宝钗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做法相比,“高明教师”的雅号实在非她莫属。

(五)实际演练,超越文本。

不经过反復练习,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再接下去就是留作业。黛玉说:“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林黛玉给香菱出的题目是咏月,随便用十四寒的韵。题目难易合适,初学者能够把握。

就同一题目《月》,香菱前后共写了三首诗,前两首都告失败。黛玉究其原因,香菱不是“读的诗少,被他缚住”,就是“过于穿凿了”。针对这种状况,黛玉鼓励香菱“只放开胆子去做”,这不是和我们现在提倡的超越教材的理念一样吗?放开胆子,易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创作灵感,只有这样,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要求学生一学就通是不太可能的,这时老师要及时给他指出优点以资鼓励,指出缺点以便改正。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来说是很适合的。

综上所述,在香菱的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的黛玉始终和香菱处于平等的地位,主张讲究讨论,方能长进,让香菱畅所欲言,谈学习心得,就其不足适当点拨。这样,一方面了解了香菱的学习状况,教时有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调动了香菱的积极性,培养了香菱的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师德素养高,热爱教学,教授学生毫无保留。

就诗才来说,宝钗并不比黛玉差多少,但是,我们看不出宝钗有乐意和主动教香菱作诗的意思。相反,她屡屡打击香菱,所以,香菱才去求黛玉教诗。黛玉作为香菱的启蒙老师,用高度的责任心和工作热情,去真诚地热爱教诗这件事,热爱学生,在教授过程中倾注全部精力,可以说做到了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应该说,香菱之所以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得诗歌三昧,成为诗人,一是和她本身的聪慧分不开;二是勤奋;三是有极高明的老师:爱她,理解她,欣赏她,不投机取巧,懂得因材施教,及时点化——黛玉就是这样的好老师。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一位女诗人,但从她教香菱作诗的过程来看,她不仅是个才女,更是一个好老师,其中涵盖了教育心理学、教学与方法论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实践,值得我们去体会和借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以黛玉为师,让学生在习作路上“千树万树梨花开”。

猜你喜欢
学诗香菱林黛玉
香菱的故乡情结与生命救赎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保准有人追
香菱:一个被拐卖孤女的自救之道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文史大家浅谈学诗——《学诗浅说》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