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古韵路在何方

2018-05-26 09:50任正胡楠楠黄琪
卷宗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徐州互联网

任正 胡楠楠 黄琪

摘 要: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与媒介发展密切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徐州汉文化发展现状不尽人意,发展路径亟待寻觅。打开发展汉文化的思路,创新宣传手段;打造一条经典旅游线路;丰富徐州汉文化产品的结构,提升汉文化产品的质量与附加值;以动制静,让汉文化元素活起来;培养相关方面的汉文化人才等措施将对徐州汉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徐州;汉文化;“互联网+”

1 徐州汉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显而易见,目前徐州丰富的两汉文化遗存是徐州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的优势,汉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了徐州旅游业的支柱。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它的发展现状却仍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

最突出的问题便是:汉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尚未完全打開,传统手段宣传力度有限。徐州汉文化在周边地区辐射力较强,但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以汉兵马俑为例,相对于西安的秦兵马俑名扬海外来说,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汉兵马俑的宣传工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再比如汉画像石,一直以来,徐州主要从两个方面对汉画像石进行了包装、宣传与推介。一是汉画像石被发掘之后,集中收藏在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中,供人们前来参观,以了解徐州汉文化。二是做成汉画像石拓片,包装成旅游纪念品或者礼品被带往各地,扩大徐州汉文化的影响。[1]毋庸置疑,这些措施对徐州汉文化的传播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仍仅仅着眼于汉画像石本身的价值,属于传统推介的范畴。

其次,徐州汉文化景点分布较散,集群性差,经典旅游路线尚不成熟,使得游客难以兼顾。徐州的汉文化景观分散在市区及周边各县。游客来徐游览时,因缺乏一条完整经典的游览线路囊括所有优秀景点,故仅能走马观花地在某一景点驻足,良好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利用。

此外,徐州汉文化产品的结构较为单一,多以传统的文化观光、资源赏析为主,附加值较低。缺乏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创意产品也使得徐州汉文化产业链条短小单一,缺乏有效的延展性。大型创意文化项目(电影、电视剧、歌舞等文化产品)极为缺乏。因此,必须根据徐州汉文化资源的特点,进行分类创意开发,推出一系列地方特色鲜明文化产品、文化品牌至关重要。

最后,徐州汉文化以“汉代三绝”为代表,而三者皆属于墓葬文化的范畴,它与很多人的心理属性相悖。很多外地游客来徐之后,发现自己整日都游走在汉墓之中,虽然可以体验汉文化的博大精深,但缺少新意的旅游活动,不仅让游客感觉单调而且对“汉代三绝”为代表的汉文化景观及其文化产品产生了心理禁忌与不自觉的抵触。这或许是旅游开发者在旅游开发之初始料未及的,这也是徐州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一根潜在软肋。

徐州的专家学者、政府部门也已经发现了徐州汉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瓶颈,纷纷出谋划策,进行研究。不过,“目前针对徐州汉文化产业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于如何科学地选择产业化过程中的发展模式以及现代多媒体应用对徐州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促进,而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实现徐州汉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2]那么,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该如何解决徐州汉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问题呢?

2 徐州汉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

当务之急是打开发展汉文化的思路,创新宣传手段,提升徐州汉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新传统的宣传方式,利用汉文化元素,将汉文化中的精华利用戏曲、话剧、音乐、舞蹈、影视剧、动画片等人们喜闻乐见、方便接受的形式展现出来,利用现代媒介来演绎汉文化的新传奇。

把握好互联网+时代的文化发展大势,努力搭建互联网平台,形成一种互动式、体验式的的良性平台机制。通过这个平台,国内外消费者可以与文化产业积极互动。文化产业的推动者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向广大社会成员宣传徐州汉文化。比如定期请知名学者专家做讲座介绍徐州汉文化,及时更新讲座通知与内容。消费者则不仅可以接受这个平台发布的信息,而且还可以亲手制作、设计文化产品。通过这种DIY式的文化体验,不仅增添了消费乐趣,也让消费者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徐州汉文化的理解。目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敬斋教授在徐州汉文化平台建设领域走在了前列。该团队搭建的“徐州汉文化产业展示平台”正在积极开发中,这个平台将有效整合政府、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三方资源,汇集海量优质徐州汉文化文化产业项目,集智能检索、多维展示、数据分析、舆情监测于一体,将会全方位地展示徐州汉文化,利用的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助推汉文化的宣传推广。[3]

面对徐州汉文化景点分布较散,集群性差的问题,打造一条经典旅游线路也显得十分重要。可以以汉文化为核心,整合徐州的军事文化、艺术文化、名人文化、运河文化等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布局,增添节庆活动的内涵,增强整条线路的吸引力。尝试将徐州民俗(伏羊节、云龙山庙会等)与汉文化内容的相结合,激发旅游景点活力。

优化徐州汉文化产品的结构,衣、食、住、娱等多管齐下,提升汉文化产品质量与附加值。徐州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其中有不少是寓意祥瑞吉祥的图案,如:青龙、白虎等。正如唐装上装饰有瓷器元素一样,我们可以将徐州汉画像石上的吉祥图案用于服装设计与生产上,这样不仅向外传播了汉文化,而且提高了文化附加值。此外,培育带有徐州地域特色的汉服品牌也值得关注。在餐饮领域,可推出与两汉文化有关的新菜式,这些菜或是菜名与汉文化密不可分,或为两汉饮食的现代版,使游客既能够大饱眼福,又可以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环境下大饱口福。要想在住宿方面与汉文化有机结合,仿汉建筑必不可少。可以在徐州汉文化景区修建两汉风格的酒店、度假村,让身着汉服的服务生欢迎着广大游客。游客们在住处可以静静地读着《史记》、《汉书》;也可以兴致勃勃地欣赏着两汉风情的歌舞;还可以品味与两汉文化有关的美味,临走还可以带走酒店赠送或者售卖的与汉文化有关的工艺品。

以动制静,让汉文化元素活起来。部分来徐游客对以“汉代三绝”为代表的汉文化实体存在的心理禁忌始终是挡在徐州汉文化输出路上的一道潜在障碍。只有让“汉代三绝”由无生命变成有生命,汉文化产业方有可持续性。2012年 9月中国徐州第十五届投资洽谈会暨第六届汉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大型原创音舞诗剧《汉风华章》的精彩上演,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部大戏采用两汉风格的建筑符号“汉阙”作为基本的构成元素,让刻在石头上沉睡了两千年的汉画像鲜活起来。”[4]

培养相关方面的汉文化人才也迫在眉睫。人才是徐州汉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在“互联网+”时代,大量熟悉新媒体技术的高端复合人才更是战略性的稀缺资源。谁拥有了这些人才,谁就将抢占发展先机。这些高素质人才往往能够集内容、创意、设计、技术等多种才能于一身,他们的加入对于打破传统发展思维,发展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高端技术,创建汉文化产业平台,激发文化创造的活力,提升徐州汉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意义非同一般。

参考文献

[1][4]刘芳.浅谈徐州汉文化输出的显性路径[J],鸡西大学学报,2013,13(4).

[2][3].张敬斋.“互联网+”背景下徐州汉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J],2016.31(16).

猜你喜欢
徐州互联网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刘备与徐州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