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做世上的盐(外二篇)

2018-05-29 11:52王元化
书摘 2018年2期
关键词:理论文化

☉王元化

研究中国文化不能以西学为坐标,但必须以西学为参照系。中国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同的文化是应该互相开放,互相影响,互相吸收的。我不赞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的返本论。尤其当有些人假借东方主义的理论,只承认文化传统的特性,不承认各个民族由人类共性所形成的相等的价值准则,因而拒绝遵守国际公法和人性原则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为突出了。今天不应该再出现清军在常胜军协助下攻破太平军据守的苏州城,因杀降而遭到戈登将军的责问时,以“国情不同”为藉口来搪塞的荒唐事了。我愿再一次援引拙著《清园夜读》后记中所揭示的那种诡辩术以为殷鉴。这些诡辩者只要对自己有利,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出尔反尔,不惜把惠施说的万物毕同毕异分割开来,时而只承认万物皆同,时而又因碰到相反情况而只承认万物毕异。上述以国情为藉口而藐视共同人性原则的诡辩即其一例。

研究中国文化,现在更需要的是多做些切实的工作。自从自由、民主、人权等名词由西方传入中国以来,人们都会说,可是却很少有深入的钻研,结果在人们头脑中只剩下一个朦胧的概念或几个口号。就以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学说来说,它的起源和发展流变,它在英美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不同思潮中形成怎样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以及当它传入中国以后,我国思想家对它作过怎样的诠释与发挥……这些问题都是建立现代民主社会、民主体制所必须弄清楚的。可是迄今很少有人关心这类问题,以至于援引孟子“黎民不饥不寒”说民主就在于吃饱饭的言论,竟很少听到反驳的声音。似乎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从宏观阐发海外流行的观点和问题上去了。记得小时候一位学圣品人(基督教牧师)的长辈冯传先姨父对我说,《圣经》上说的“你要做世上的盐”比“你要做世上的光”更好,因为光还为自己留下了形迹,而盐却将自己消融到人们的幸福中去了。作为中国的一个学人,我佩服那些争作中国建设之光的人,但我更愿意去赞美那些甘为中国文化建设之盐的人。

理论准备不足

改革中“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实际上是过去长期作为工作要诀的所谓“边学边干”这一公式的应用。我听到几位老同志说他们从未学过打仗,是在战争中学战争,结果打败了那些从高等军事学院毕业出来的将领所指挥的军队。如果把这种观点当作普遍适用的真理,就很不妥当。“文革”期间曾提出了“做什么学什么”的口号,甚至出现了“一块石头打开哲学大门”的笑话。早在上世纪40年代,胡风就因为说“下水并不等于游泳”而被目为反对实践而遭到批判。50年代初主持上海宣传工作的彭柏山因为强调理论学习而受到权高位重的柯庆施的训斥与整肃。直到“四人帮”粉碎后,周扬还因为提出民主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论准备不足而挨批。这些没有上书的历史足以证明上面的问题是多么严重。所谓“实践出真知”这句话由于一再滥用已变成排斥理论的实用主义的套话了。我感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缺乏理论准备是一个因素。过去的大跃进用人民公社来提早实现共产主义是没有任何理论准备的。没有经过事前的研究,科学的论证,可行性的探讨,专家与群众的评议,甚至放弃了典型试验由点到面的传统工作方法,而是取决于意志的绝对命令,由上至下去贯彻。有人反对,就以“气可鼓不可泄”、“打击群众积极性”等强词夺理的专横霸道去进行压制。这一经验值得记取。改革需要有理论的探讨,需要有人民的参与。

让知识者发出声音来

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人,我以为都应该有一种自觉其为知识者的公共声音。公共的关怀可以是对身边事的主动的知情和热心的参与,也可以是关于文明与发展、知识与文化等大的问题的省思。比如现在大家都说全球一体化,其实对文明的忧虑是19世纪人文知识者的老问题。恐怕这一个世纪的主流仍然是科技文明的功利主导。我们正在看到文化和教育走向商场,大学也在企业化,知识人才走向规模化大批量生产,工商由效率重新组织,教师和知识分子成为普通雇员……人们的大多数活动和形形色色的个性,正在逐渐被科技和利润之手整合为一体,科技和利润的逻辑正在逐渐成为评估一切发展进步与落后的准绳……如果是这样的话,离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个性的充分伸展,确是还有相当远的路要走的。所以,人文知识者特别敏感,他们对文明发展的思考,是对人的自由命运的忧虑关心。这种关心和忧虑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是从不间断的,只不过在这样一个世纪转换交替的时刻,越是显得鲜明强烈罢了。我不喜欢用过于概括化的语调来下判断,发表宏伟的概观,而想从具体的文化问题下手作批评。比如现在大学的巨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究竟是利是弊依然很值得研究。从前的校长往往是文理兼通的,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这样的人才了。在一些理工出身的校长眼中,文史哲是无用的。只重应用而放弃基础学科的培养已成为普遍倾向。至于对精深学问的探讨更是被忽视。目前学校中有许多人甚至完全不懂人文精神对人的素质培养的重要。学校里科研课题的申请,也有功利化、浮躁化的倾向,而背后的导向是只注意量的扩张的形式主义(经济上有泡沫,教育有没有泡沫化的现象?我看是有的)等。这些都是很具体的问题。将来的人由现在的教育来造就,教育的品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的文化气质。所以人文精神在这里就有了至关紧要的作用。所谓人文知识者发出声音,就包括这些很基本的关心、基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表达而已。人文知识者比较能欣赏多元立场,比较多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所以总会有一些在功利、数字、规矩和巨模的压抑之下的不同声音。

猜你喜欢
理论文化
理论学习中心组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让磨扇绕着磨心——理论学习要往心里走
谁远谁近?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