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城区教师专业发展

2018-05-29 09:39黄烨琦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专业发展研修

黄烨琦

【摘要】本文分析象山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工作室”的启动情况,介绍工作室的研修路径,以低、中、高三个研讨小组围绕“一课研究”三个维度搭建课程框架,通过“自学—网络交流”和“讲座—集中研讨”构建培训形式,明确用“聚焦课堂”和“种子课+小讲座”形式辐射引领,“聚焦科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等展开研修,实现“学—思—行”一体化的落实。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城区教师 专业发展 研修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3A-0010-02

为进一步扩大名师的影响,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建立象山区小学数学优秀教师间的合作互动新机制,发挥本区高水平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2015年12月17日,象山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工作室”正式启动,首批30名教师作为名师后备人选参与了为期两年的深入研修。回顾二年的研修过程,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成合力,团队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在研修中共同成长,在辐射引领中不断进步。

在朱乐平老师的引领下,30位学员分成低、中、高三个研讨小组,围绕“一课研究”三个维度搭建课程框架;通过“自学—网络交流”和“讲座—集中研讨”构建培训形式;明确用“聚焦课堂”和“种子课+小讲座”形式辐射引领;“聚焦科研”提升问题解决能力这四条路径,实现“学—思—行”一体化的落实。

一、围绕“一课研究”三个维度搭建课程框架

围绕“一课研究”即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设计比较研究三个维度,结合全国“一课研究”团队前期的成果,搭建课程内容框架,即以课例为研究对象,进行案例实证研究(课程框架结构如右上图所示)。在第一期(两年)的培训中,侧重完成基础课程中的课程改革、学科基础、教学设计三部分内容,完成概念教学、计算教学中部分典型课例的研究,实现在城区中推广“种子课”和“专题小讲座”的任务目标。

二、通过“自学—网络交流”和“讲座—集中研讨”构建培训形式

为了增强名师工作室培训的实效性,名师工作室实行的是“1+1+N”双导师培训机制,第一个“1”为朱乐平教授,其负责课程的设置与集中引领;第二个“1”是城区的数学教研员,负责日常研修的跟进与指导,“N”为工作室第一批30名学员。工作室采用“集中培训”与“网络研训”“自主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每年进行三次集中研修(每次集中研修时间为3-4天);每月开展1次主题网络研训活动(每次两小时)。(培训形式如下图所示)

(一)自学——日积与月累集攒

为了尽快提高工作室学员的专业素养,工作室明确要求各学员从2016年1月1日起每天学习“一课研究”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完成每天听书8分钟和阅读3000字的要求,每月阅读专业数学杂志《小学教学》。为了检查学员的学习效果,每月在导师主持下利用QQ平台进行2个小时的网络研修活动,网络研修采用文章导读、主题发言、心得体会、热点问题探讨等形式来检查学员的学习情况。两年时间里工作室学员共进行教学杂志专题教研11次、热点探究3次、比赛课磨课2次、专题学习2次。网络教研较好地达到了学员日常提升的目的。

(二)集中——实践与研究并行

为了更好地完成每次的集中培训,学员们按导师布置的课例安排,每个团队都有一个内容作为研究的专题,前期进行磨课、研讨,收集问题与困惑,展示所学与所思。在集中培训中,朱教授一般会采用问题引领方式提问:“老师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他用了那些动词?”“这些目标在教学中的哪些环节有体现?体现什么思想方法?”“归纳推理分几步走?”“为什么要举反例?”……问题一个紧扣一个,饱含思考量,每一名学员都要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在一问一答中,朱教授引领全体成员向授课教师提出了十分中肯而富有价值的建议,因为朱教授不厌其烦地引领和鼓励,使研讨交流活动轻松而又深刻。这些来自一线的学员在教学研究内容与方式上深受启发的同时,更是明确了自身的教学研究职责及努力方向。

(三)直播——现场与场外同步

每次培训,象山区教研室都会将整个研讨活动现场直播,辖区内各学校老师都能分享每次名师培训的全过程,有效聚合教育教学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实现本辖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明确用“聚焦课堂”和“种子课+小讲座”形式辐射引领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工作室紧紧抓住课堂教学,引导学员研究自己的课堂,学习名家的课堂,展示自己的课堂。工作室成员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发挥好引领、辐射、带动作用,通过“聚焦课堂”和“种子课+小讲座”的形式把培训成果及时推向一线,很好地促进了学员们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种子课——理念与实践相融合

“种子课”一指在教材编写同构过程中的第一个模块的课;二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易把握的课;三指一些课程标准的修订而增加或修改的教学内容。工作室在两年的培训时间形成由导师指定内容—学员自行磨课—教授具体指导—培训城区全体教师—所有资源共享(详案与课件)的研究、推进的具体过程。第一期培训种子课大多围绕数与代数的內容展开,有教师不易把握的课《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有教学算理的指导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三位数加法》《平均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数学思想渗透指导课、概念教学课等。通过对“种子课”的研究,解决城区教师的教学困惑,展示工作室“一课研究”构建深度研究范式,用团队研究的成果减轻备课负担。

(二)小讲座——热点与讨论并存

结合每一次城区的“种子课”推广,我们都会附带有一个小讲座,说一说每个“种子课”后面的故事。在上完“种子课”《两位数乘两位数》后,我们开展了算理重要还是算法重要的讨论活动;在《1000以内数的认识》和《小数的性质》两次授课后我们及时向教师讲述了“多元表征”的重要意义;在《分数与除法》一课中我们探讨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小讲座很好地扩展了“种子课”的内涵与外延,让教师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教。

四、“聚焦科研”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工作室坚持以课题统领工作,引导工作室成员走研修之路。在各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名师工作室学员成为了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各项课题研究选题针对性强,运行规范,研究深入,不仅对问题生成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而且提出了解决策略,对提升学员的理念和研究水平、专业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员主持的课题有《依托名师工作室建设提升象山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和《小学数学五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等12项,其中有7项已结题,参与课题研究35人次。

五、我们的收获

(一)合作——个人与团队共进

工作室三个团队根据自己年级的教材特点展开学习、探讨和研究。每个小组围绕着本册的内容分析教材、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大家在教学研究中纷纷畅所欲言,表述自己的观点,和谐相处,没有校与校的距离,只有合作、研究與共进。在两年中不断地磨合,形成了三个优秀的教研团队,成为象山数学教科研的中坚力量。

(二)引领——做学问与做人并重

在朱教授的课堂上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不仅教学员如何做学问,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同时他结合教学实例,让大家明白,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结合自身体验,让学员感受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人,同时,要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引用感恩的事例,讲给学生听,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懂得感恩。

(三)成长——教学质量与个人发展并举

朱乐平工作室学员在参加桂林市五、六年级的统一检测中,成绩排在城区教师的前列,两年共有7人次获得城区三星教师称号,10人次获城区二星教师称号,4名教师获城区“草根名师”称号。工作室学员共获各类奖励212人次,其中课堂教学奖:国家级1人次、自治区级3人次、市级15人次、城区级84人次;论文评选发表:国家级1人次、自治区级32人次、市级10人次;个人荣誉53人次。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名师工作室专业发展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带一支团队 抓一批项目 出一批成果
关于中职学校组建“名师工作室”的一点思考
名师工作室环境下,发展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策略探讨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论学习共同体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自主研修与我的专业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