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养成,从评价中引导

2018-05-29 09:27邹静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养成德育评价

邹静

【摘 要】 我校从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注学生日常表现,评价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发展由单一的传递转向互动、参与、实践、体验,于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学生德行,达到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德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使得一个个被动的、自发的生命成为一个个主动的、自觉的生命,并逐渐得以形成优质自我。

【关键词】 评价;养成;德育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观点深刻说明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在2012年,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校开始实施“养成教育”这一工作内容,坚持学校德育从“小事”着手,回归学生生活,关注学生体验,引导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做到律人律己,养成各种好的习惯,在各种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成长为有道德的人。同时,我们紧紧依托学生发展性评价这一平台,及时评价,引导学生行为的文明发展。

一、回归生活,养成习惯

(一)日常生活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几乎全部学生在校住宿。因此,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我校实施养成教育的有效突破口。在工作过程中,我校以学生日常生活为基础,注重生活细节,关注发生或促成发生于学生身上的点滴小事,通过实践道德的生活,培育孩子良好的习惯意识和行为。

比如每学期开学时,我校都要组织学生进行内务整理学习与评比,从漱口杯内牙刷和牙膏等物品的摆放,到衣服和被子的叠放,均有要求,每学期开学一周内,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叠被子比赛,表现好的,给予肯定,不合格的,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帮扶,一直到合格为止;在校园,我们教育学生使用文明语言,并通过督导检查进行实施,使文明礼貌教育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所有场合,让学生养成知书识礼、彬彬有礼、尊老爱幼、团结向上的习惯,从而增强校园互尊互敬的文化氛围,营造文明环境。

为了加强寝室建设,增强学生们的凝聚力和创新力,我校还开展了“温馨家园”的建设与评比。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全体室员动脑动手,设计寝室名片。就这样,一张张图文并茂、张扬个性、突显寝室精神风貌和特色的名片就诞生了。

根据中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在开展日常生活的教育时,我们还分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教育他们要学会生活自理与自立、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主要是教育他们过健康安全的生活、学会拒绝不良诱惑以及防范侵害、保护自我;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则是教育他们过富有情趣的生活,要保持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并追寻高雅生活,学会陶冶情操。

(二)学习生活

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科教学。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离开了智育,德育势必走上假、大、空的邪路。”课堂教学既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是教学,内在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算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我校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以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的身份亲近学生;要善于把不同学科中的品德教育自然、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要善于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交流的欲望,同时享受体验的快乐,并最终在平等真诚的沟通交流中形成共识,在融合中进行道德的自主构建。

在其他学科中,老师们利用集体备课的机会,梳理课文中的德育要点,紧紧抓住德育点,结合学生实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在教学中,老师们组织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三)社会生活

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我校还积极拓宽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内容,充分发挥好校内外各种教育平台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参加校外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社会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与教育能力,开阔视野,增长才干,了解社会,完善自我。

我校建立了由值周教师指导、值周学生为主体的校园管理值周班制度,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之中,自主参与校园管理的全过程,以“小社会”中平等成员的身份,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在管人与被管的互动中明辨是非、认识美丑,这样的切身体验容易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道德意识,升华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

(四)主题生活

近几年来,我校紧紧抓住“文明伴我成长”这一专项主题活动,利用班团活动课、国旗下讲话、每日洁校活动、观看文明礼仪片和哲理短文賞析课等形式,让学生在直接的实践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生活的意义。

同时,学校利用少年宫这一活动平台,利用现有的师资和硬件,成立了乒乓球、英语口语、软笔书法、科技制作、象棋、信息技术等兴趣小组,组织全校学生进行选课,让孩子们结合自身特长有选择地参加。

二、评价习惯,成就文明

(一)在价值导向上——促进学生自信发展

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从评价手册的设计,到信息收集和评价等各个环节始终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坚持正面引导为主,反面警示为辅,坚持反思与行动并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会反思,自主全面发展。

(二)在体系设计上——突出学生动态发展

“素材信息中心”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的五个维度(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十五个要素设置日常表现的记录项目,这些项目分设在学生喜闻乐见的两个区域。一是“绿灯行”区域,主要记录平时优秀的表现;二是“红灯行”区域。主要记录平时不良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获得的难易程度或危害程度分别附一至五星,为后面的“星级评价中心”提供依据,并附有质性材料粘贴区域。

“星级评价中心”由学生本人、小组依据“素材信息中心”的记录定时进行定量评价。

“评价诊疗中心”即学生根据“星级评价中心”的结果,先进行“自我诊疗”,也就是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自主聘请他人(同学、老师、家长等)给自己的发展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实现他人诊疗。最后制定下一阶段的自我完善目标和具体措施。

(三)在评价管理上——体现全员互动策略

评价了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将个部门的工作内容与目标全部以“发展性评价记录册”为载体和介质,由德育部门统一安排利用专门的德育时间让学生一日一记录,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诊疗”,一期一鉴定。由教学科研部门组织实施与落实。即利用日小结时间以自评方式在“素材信息中心”记录自己各维度的亮灯表现;利用周小结时间以互评方式核实周内记录情况并进行简单的互评;利用月小结时间以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定量(在“星级评价中心”计算自己在各维度的得星数)与定性(学生在“诊疗中心”进行自我诊疗和请他人诊疗)评价;学期或学年结束时,学生整理记录册,将结果应用到综合素质评价中去,即通过学生自我描述,教师描述性评语加上各维度的定量结果综合评定等。由于平时记录及时,自评互评操作规范评价到位,加上科任教师、家长的定期和不定期参与,帮助学生不断实现动态发展,增强了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校从关注学生日常生活入手,关注学生日常表现,评价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发展由单一的传递转向互动、参与、实践、体验,于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学生德行,达到于春风化雨中润泽德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逐渐得以形成优质自我。

【参考文献】

[1] 张玉娟. 教学评价 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养成[J]. 学校教育研究,2017(11).

[2] 宋海涛. 引导学习反思 促进自主学习[J]. 黑河教育,2017(4).

猜你喜欢
养成德育评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