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轮椅女孩把生活过成一首诗

2018-05-29 08:49吴文诩
求学·素材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巴中侄女村里人

吴文诩

“每一天怎么过?扫地、洗衣、做饭、锻炼、看书。听老人念生活经、讲故事;和少年在一起,回归青春年少;和孩童在一起,重温童年;问候每一位来往屋前的行人,打听有关五湖四海的消息……”

这是四川省平昌县镇龙镇万家村村民刘秀娟日前写在朋友圈的新诗,文字质朴,却满含对生活的热爱。

十几年前,刘秀娟上山打猪草时摔了一跤,因为当时没有外伤,就只涂了点膏药。直到2003年,刘秀娟在当地县医院被确诊为“高位截瘫,脊髓损伤99%”,病因竟然是那次摔伤的后遗症。

既不能久坐,还要锻炼双脚,读书又该怎样办呢?在刘秀娟的家里,笔者见到了她自制的特殊“读书装置”——先在一张网购的医用专业康复桌的桌面上加装一个纸箱垫,再将放书的支架固定在纸箱上。当刘秀娟站起来后,支架的高度刚好和眼睛的高度一致。支架侧上方还有一根粗木条,一端插在窗户里,另一端用绳子吊在房檐上,以供双手握住支撑起整个身体。

刘秀娟说,为了更好地读书和写作,她已经翻旧了两本工具书,一本是1800页的《现代汉语大辞典》,一本是3000多页的《辞海》。

2016年,驻村帮扶干部杨兴国偶然间读到了刘秀娟的作品后,马上推荐给当地的报纸杂志。同年4月,《巴中新报》首次刊发了刘秀娟的文章。自此,刘秀娟笔耕不辍,先后已有五十余篇文学作品在《巴中散文》《巴中文學》上发表。

2017年,上小学的侄女从南充回来看望刘秀娟,小侄女被家里各种各样的书籍吸引了,捧起书就看了整整一下午。看着侄女聚精会神读书的样子,再想到前几年自己想读书却无书可读的艰难,刘秀娟萌生了要在村里开办“爱心书屋”的想法。

在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刘家把公路边三间养蚕房打扫收拾干净。刘秀娟拿出了自己收藏的几百本书,加上爱心人士捐赠的200余本书,办起了山村“图书馆”。

“爱心书屋”建好以后,成了村里人常去的地方。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最喜欢围在书屋看书,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刘秀娟还会耐心地答疑解惑。

为了贴补家用,也为了有钱买书,刘秀娟在“爱心书屋”旁开了一个小超市,卖些油盐酱醋。看到村里人剪发不方便,刘秀娟又自学理发,义务为村里老人剪发。此外,她还自学了电脑,帮助村民办理手机充值和网上购物。(摘自新华网)

【素材点拨】命运虽对刘秀娟不公平,但她却从没有抱怨过,反而一直在帮助和鼓励身边的人。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虽然有缺陷,但若是心中长出翅膀,仍然能够抵达梦想之地。

猜你喜欢
巴中侄女村里人
巴中:从一案之“改”到一域之“治”
说谎的放羊娃
The Analysis of the News Story: For More Chinese Firms,It Pays to Make It in the U.S.A.
她把自己当成“村里人”
闻侄女考取清华大学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意大利人交际理念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调研巴中扶贫
产业扶贫的“巴中”梦
身穿警服的“村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