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精准扶持农村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实践探索
——以“柴郭小学模式”为例

2018-05-31 00:54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足球精准校园

马 军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农村学校的学校体育工作薄弱、学校体育资源缺乏、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教育不平衡、不充分情况尤为突出。面对城乡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高度不平衡以及农村孩子对享受优质教育的强烈期待,国家层面以教育扶贫为突破口持续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分配的均等化。校园足球作为学校体育的“探路工程”,尤其要探索在农村学校推进的新方式、新途径和新举措,才能解决农村学校面临的特殊问题与实际困难。高校理应行动起来回应这种社会需求,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责任,充分发挥服务社会的职能,通过实施精准扶持解决地域、城乡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助力解决农村学校薄弱环节、痛点、难点问题。

运用实地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以黄河科技学院精准扶持农村学校柴郭小学推进校园足球的实践为研究案例,从教育扶贫角度介绍了高校结对帮扶农村学校的实际举措,论述了高校精准扶持农村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行动逻辑,阐明了高校精准扶持农村学校开展校园足球的运行机制、工作方法及一对一帮扶的方式,详细阐述了精准扶持实施过程中高校的教学改革情况和柴郭小学的实际做法,为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均衡发展,推进校园足球在广大农村学校落地、生根、发芽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可复制、可落地、可执行的新路径。

1 高校精准扶持农村学校的行动逻辑

1.1 高校服务社会的价值诉求:大学职能的逻辑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职能之一。伴随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化,现代大学正在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是现代大学不可推卸的使命与职能”[1]。社会的变迁、体制机制的改革、社会事件的推进都需要大学做出响应: 解决贫困、医疗和教育等社会问题都依赖于高校所提供的服务。高校实施精准扶持农村学校推进校园足球的实践,是高校服务社会价值诉求的一种新方式。

黄河科技学院以践行服务社会为己任,启动以校园足球为载体的精准扶持工程,与农村学校柴郭小学结对,利用高校优质教育和专家智库等资源,实施高校与小学同步进行教学改革,深入柴郭小学精准实施校园足球的推广活动,努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真正实现“帮扶一项成一项”“帮扶一校成名校”的目标。经过3年深耕,精准扶持校园足球的“柴郭小学模式”初步成型。通过校园足球精准扶持的引领,柴郭小学在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取得了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影响力等发生了全面的蜕变,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同行纷纷慕名而来观摩、学习、交流“柴郭小学模式”。

1.2 高校教育教学的现实需求:教学改革的逻辑 高校与小学结对帮扶,实施精准扶持是基础教育反哺高校体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可行方式,是解决高校与基础教育课程脱节问题的有效举措。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独立存在、自成体系,高校课程与中小学课程有机衔接是长期以来教学改革难点。中小学用人单位招聘体育教师时普遍反映,应聘的学生运动技能强,但教学能力一般,基本教学技能弱,教学组织能力差,适应工作岗位时间长。

究其原因,高校普遍存在重运动技能训练、轻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归根结底是高校与基础教育课程脱节造成的,教学技能学习过程主要在校内,以理论学习和模拟演练为主,实践经验缺乏,较少参与校外教学一线的实际教学活动。“大中小学结对的方式,把大量的实习生派驻农村学校,既能解决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还能为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打通渠道和建立实习基地等。”[2]精准扶持的实施提供了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无缝对接的有效路径,有力推进了以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反作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可有效提升高校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1.3 农村学校体育的迫切需要:寻求发展的逻辑 柴郭小学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村办小学,有18个教学班,学生780人,308人为村民子女,其余为外来务工子女。这所农村小学在师资、场地设施、教学理念等方面都很薄弱,依据自身能力很难全面实施校园足球,迫切需要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与实施、教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得到扶持与帮助。

精准扶持的核心在于“精准”,实施的难点也在“精准”。要精准的提升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就需要积极发挥校园足球的探路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精准扶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可推动校园足球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精准扶持的方式将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迁移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带动整个学校教育生态体系的改善,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

充分发挥校园足球的引领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全面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高校与基础教育的联动,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的全程参与,教学、训练、竞赛、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全生态育人体系,才能将校园足球做好、做强。

2 精准扶持农村学校推进校园足球的举措

2015年,黄河科技学院与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十八里河镇柴郭小学建立了“大手牵小手”互动关系,启动了校园足球精准扶持工程。高校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和专家智库资源等优势,与一所农村学校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精准扶持该校校园足球的开展,着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实现“帮扶一项成一项”“帮扶一校成名校”的目标。在高校精准扶持下,逐步形成了“学赛结合、全员参与”校园足球普及的“柴郭模式”。

通过校园足球精准扶持的带动,柴郭小学在教学、训练、竞赛等方面取得了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影响力等也随之发生了全面的蜕变,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同行纷纷慕名而来观摩、学习、交流“柴郭模式”(表1)。由于成绩突出,黄河科技学院2016、2017年连续获“河南省校园足球先进单位突出贡献奖”、《高校精准扶持农村学校推进校园足球的实践探索——以“柴郭模式”为例》的案例入选教育部“全国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及条件保障体系建设改革成果”。

2.1 精准规划:解决农村学校推进校园足球顶层设计的问题 农村学校开展校园足球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内容匮乏、场地设施条件不足等发展瓶颈问题,从某种层面来说,缺乏顶层设计、没有系统推进方略及措施是主要原因之一。在顶层设计上,仅依靠小学自身的能力较难实现,高校具有天然优势,有专家智库、有教学名师、有前沿教育理念、有成熟教学手段。

黄河科技学院为柴郭小学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量身订做了顶层设计,规划蓝图、设计实现路径、明确阶段任务与目标、制定精准实施方案、确定“教学是基础、竞赛是关键、体制机制是保障、育人是根本”的发展思路,保障了校园足球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的有序开展。

1)借助高校专家的智力支持优势,组织专家深入柴郭小学对主管校领导进行系统培训,强化校园足球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2)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通过会议、调研、走访、访谈等方式将校园足球最新理念、发展动态,及时与小学交流、共同研讨;

3)积极引导学校领导开展校园足球的研讨、研究工作,如邀请参加各类研讨会、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指导撰写研究论文等,对提升校领导对校园足球的认识及长期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共同研制校园足球发展规划及实施方案,为科学、规范、有序的开展校园足球提供制度保障;

5)开展系统的理论研究,为精准扶持提供理论支撑与智力支持。高等教育层面,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球类运动:足球》《足球教学设计》《体育教学技能实训教程》等系列教材;中小学层面,研制出版了《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指导用书》等系列教材。

2.2 精准改革:为扶持农村小学校园足球发展夯实人力基础 为保障精准扶持的顺利实施,黄河科技学院开展了“技能实践+工作室+项目教学”教学模式的系列改革,打通高校与基础教育的资源藩篱,共享共用教学资源。打破传统班级教学组织模式,以校园足球工作室形式组建新的学习组织。学生早晨足球技能训练进早操;课上“技能实训课程”进课堂;课下“技能项目”进社团;课余“创新创业项目”“技能大赛”等进赛事;课外“技能实践”进中小学,以校内外资源并举的形式开展教学,最终构建“课堂—工作室—社会实践”高校与小学全融通的育人模式。

为强化精准扶持的课程支撑、资源共享,开设了“运动技能实训”“体育教学技能实训”等选修课,高校课程与基础教课程实现有机融合。依据柴郭小学实际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大学与小学教学计划同步,实施“一周一轮换”的实践教学模式,即大学生一周在校内进行足球教学及训练,一周到小学进行教学实践。采取边观摩、边实践、边学习、边指导的方式,学院师生直接参与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师生都得到在农村学校实践机会,体育教学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表1 柴郭小学开展校园足球荣获的部分荣誉

2016年以来,有2人获高等学校毕业生教学技能大赛省级一等奖,3位教师获省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以上举措有效提高了师生的教学能力,为扶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奠定坚实人力基础。

2.3 精准指导:携手创建校园足球“柴郭小学模式”

2.3.1 高校的精准扶持举措

2.3.1.1 精准创编足球操 足球大课间是校园足球活动重要组成部分,柴郭小学专业足球教师缺乏,教学创编能力弱,没有现成的足球大课间活动可用,急需1套符合自身实际的大课间活动。高校针对学校、学生的特点,选派专业教师自编2套足球操,1套适用低年级、1套适用高年级。足球操的编排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将主要技术动作、练习方法、身体活动等提炼出来加以改变,同时配以音乐伴奏,有节律的进行徒手练习。高校师生利用课余、实习等时间,指导柴郭小学的体育教师、班主任、学生共同学习足球操。一时间足球操受到师生普遍欢迎迅速风靡校园,获省级“最美大课间”二等奖。

2.3.1.2 精准设计体育教学与足球竞赛有机融合的新形式

足球教学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基础,根据农村学校和学生特点,高校与小学共同量身打造了一系列足球教学改革。大胆创新体育课教学组织形式,打破传统班级建制,实施以分组竞赛为核心的足球课教学模式,通过分组教学,轮换竞赛等形式,实现教学与竞赛无缝连接,激发广大小学生参与足球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足球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教学组织形式更加规范有序,运动负荷更加合理适宜,足球课更受小学生欢迎和喜爱,从而进一步提高足球课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与掌握足球运动技能。

2.3.1.3 精准改革竞赛体系,指导建设“笼式足球”

在高校的指导下小学设计了班级联赛与课程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笼式足球”,即因地制宜将空地用围栏隔离,在固定空间内开展足球对抗赛。此方式增加了比赛攻防强度和密度,缩短了竞赛时间,参赛人员数量大幅提升,有效解决了人员参与度问题,避免了比赛只是少部分学生参与的弊端。此模式的实施,使得全员参与的目标迅速实现,形成了人人参与比赛、班班参与评比、师生全员参与的竞赛机制与氛围。

3 柴郭小学的改革举措及成效

3.1 创建学与赛结合新形式:解决足球运动技能弱问题

为了保证“有班级联赛,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3]的要求,学校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实施分组教学、轮换竞赛方式,教学夯实了基础、竞赛激发了兴趣,实现了教学与竞赛无缝衔接。每班分8组、每组6人,男女混编,形成新型学、赛共同体。每周2节足球课,一节课前半段,由体育教师带领组织足球教学;后半段分教学、竞赛两个部分,4个组由体育教师组织足球教学,另4个组由班主任组织足球竞赛。每场比赛5分钟,进行3对3“笼式足球”比赛,裁判员、记录员由学生担任。第2节课,依次实现教学和比赛轮换。每周两节足球课,全班8个组每周1次高强度、高质量的足球比赛。以小组教学、竞赛环节交替进行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班主任各有分工,相互协助,实现了班主任、体育老师、学生的全员参与新形式。

3.2 建立两级全员参赛体系:解决校园足球竞赛参与人数少问题 创建校长杯班级联赛、班级小组联赛两级联赛互通的全员竞赛体系。破解比赛仅是少数学生权利的难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班主任参与的积极性,将体育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打通教学与竞赛的互通道路,实现全员参与比赛目标。采取3对3笼式足球比赛,每场10人比赛,男女混编,上下半场各5分钟,中场休息10分钟。2017年一个学期进行班组内竞赛1 120场,“校长杯”班级联赛24场,共进行1 144场。[4]同时利用班组联赛可将具有足球天赋的孩子选拔出来,组建校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校际竞赛。2018年获郑州市市长杯小学甲组冠军。

3.3 精准扶持的成效:校园足球探路作用初步显现“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是推进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的探路工程”[5]。柴郭小学牢固树立“育人为本,重在普及,广泛动员,人人参与,夯实基础,共筑梦想”的指导思想,全面发掘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学生在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核心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校园足球”常态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环节才能可持续发展。[6]柴郭小学建立了上下联动的校园足球工作机制,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带领班主任、体育教师具体实施,率先实现校园足球“9个一”工程(即有1块足球场、每人1本足球教材、每生1个足球、每周1节足球课、有1名专业足球教练、学校有1支足球队、每学期开展1次足球联赛、每学期开展1次足球文化节、每天1次足球大课间)。

同时,为发挥校园足球“磨砺德育、催化智育、启蒙美育”[7]的重要功能,学校实施足球礼仪进课堂、进比赛、进校园等举措,带动了整个校园文化建设,互相问好、礼貌待人风尚随处可见。通过设计“柴小鸭”吉祥物、拍摄《笑缘足球》微电影、开展“师生长”亲子足球活动、开辟足球文化墙、推行校园足球月等多途径、立体化的举措,将校园足球文化、教学、育人有机结合,通过足球来叙事孩子的苦与乐,让学生感悟人生、体会荣辱与成败,形成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互动的校园足球生态体系。学校对200名学生开展“校园足球对学生幸福感和应对方式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在主观幸福感的总体程度、友谊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业满意度、自由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均在良好以上,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明显提升,抗挫折应对方式更积极。

4 结 语

校园足球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在基础教育条件薄弱的农村学校,仅靠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自身的关注、投入和努力是很难实现的。农村学校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社会,包括高校这个特殊组织来介入,而高校扶持农村学校推进校园足球的关键在于“精准”。一是协同育人要精准。唯有中小学校与高校共享资源,协同育人,精准扶持才能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二是课程互联互通要精准。高校与中小学必须精准对接体育教学课程,精准改革双方现有课程。课程是精准扶持的核心,精准扶持项目要实现课程化,课程教学模块化,模块教学结构化,才能使教学的内容以课程的形式固化下来,形成稳定、连续、系统的教学,精准扶持才能发挥协同育人的目的,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使校园足球的开展有依托、有抓手、有保障、见实效。

猜你喜欢
足球精准校园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让足球动起来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少年快乐足球
精准扶贫二首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认识足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