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中英论说文修辞结构对比分析

2018-05-31 12:13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二语中英文母语

寇 平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西方古典修辞学主要适用于当时的口头演讲,强调通过逻辑严密的论证和劝服听众的技巧来获得演说的成功。而20世纪中叶在美国兴起的新修辞学则侧重书面写作的教学与研究。

在新修辞学关注写作研究的背景之下,受到应用语言学对比研究方法以及人类文化学尤其是语言相对论的影响,语言学家Robert Kaplan[1]首先提出了对比修辞(contrastive rhetoric)的概念。Ka⁃plan把学生二语作文中的段落组织方法称为“修辞”(rhetoric)。他认为篇章的组织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了人的思维模式,母语段落组织方式会对二语作文产生负迁移,因此他建议学生在ESL写作中学习使用英美直线式的篇章模式。

Kaplan开创的对比修辞研究到今天已经历了五十多年,吸引了大量研究者从应用语言学、篇章语言学、认知心理学、后现代主义等多学科角度进行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然而一直到今天,关于“写作与文化的关系”,“母语的修辞规范是否向二语作文发生迁移”,以及“二语作文组织结构的选择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核心问题仍存在争议。另外,很多学者对早期对比修辞的研究方法提出批评,如仅凭二语作文成品推断作者的写作过程和思维模式。本研究在设计上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和回顾访谈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就以上提及对比修辞领域的热点争议话题再次进行分析,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中国大学生同一主题中英作文各采用何种修辞结构?在修辞结构的选择上中英作文各有何偏好?有无中文和英文的特殊修辞结构?

2)学生对中英作文修辞结构的选择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中英文写作修辞模式

Kaplan[1]指出,英语论说文的段落组织方式是直线型(linear)的,遵循“主题-例证-结论”的结构;典型的篇章结构是演绎式(deductive),文章最重要的信息(主题句)一般出现在开头(front-loaded)。Kaplan将中文修辞结构概括为螺旋型(spiral)或迂回型(indirect),即作者不直接进入主题,而是在主题外围迂回阐述。Kaplan后来的研究[2]进一步解释了中文迂回、不直接的结构特征是受“八股文”这一文言文写作规范的影响。与以上研究结论不同,Mohan和Lo[3]通过对香港学生中英文写作学习情况的调查,发现中国自1919年起白话文就取代文言文成为学校教育的语言规范,中文教材的文章在组织上更接近英文直接论述的特点,并没有八股文的痕迹。因此,他们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学术写作规范存在更多共性而非差异。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组织问题不是由母语迁移造成的,而是这方面教学内容的欠缺导致的。

国内学者对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整体结构和段落发展特点也展开了一些实证研究,且结论不一[4-7]。其中,王墨希和李津[5]对大学生的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明显缺乏“直线型”语篇思维模式;方丽青[7]发现中国学生英语作文的修辞模式比Ka⁃plan的概括更复杂,不但有螺旋型,还有中立型和权威型。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丁言仁,胡瑞云[4]分析了32个英语专业四年级学生就同一主题分别用英语和汉语写的作文,重点比较了篇章主题句的特点。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在用中文重写作文时没有改变主题句的位置。而且学生反映,无论在汉语还是英语写作时,并不考虑所谓由特定文化决定的语篇结构模式。

(二)修辞结构与母语迁移

Kaplan[1]认为母语的修辞结构会在二语写作中进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从而造成二语作文组织结构上的问题。这一假说遭到了很多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母语写作知识对二语写作过程有促进作用,并非都是负迁移。比如文秋芳和郭纯洁[8]发现母语思维在英语作文写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张立昌[9]的研究发现英语写作训练对学习者的汉语写作和思维方式也会逆向产生影响。第二,写作者不是修辞传统和写作规范的被动接受者。Matsuda[10]指出传统对比修辞学实际上把写作者看成是“写作机器”,而他们二语作文的结构问题是“程序输入”的欠缺造成的,即他们脑中没有二语写作规范方面的知识,写作者的个人因素被完全忽略。研究证明,写作者选择某种段落组织方法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母语文化、二语写作知识和经验、二语水平、话题知识、写作任务等[11-12]。这些数据的收集不能只通过文本分析获得,而需要对写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和回忆访谈以获得直接证据。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某综合性大学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30名(男14人,女16人),涉及文(4人)、理(13人)、医药(13人)等专业。30名被试是从210人的较大范围样本中利用随机数表的方法抽取出来的。所有被试根据入学英语分级考试均被分配到二级班(提高班),其英语水平属中等偏上。

(二)数据收集

所有被试均在课堂上完成中英两篇命题作文。英语作文题目为“The Importance of Doing Small Things”,中文题目为“扫一屋与扫天下”,属于同一主题。完成时间均为30分钟。教师不予任何指导,也不允许使用字典。学生分别在两次课上完成中英作文的写作,两次作文之间间隔一周。其中约一半学生先写中文,另外一半学生先写英文,从而平衡不同写作顺序可能造成的影响。第二次作文写作之后进行问卷的填写。

问卷主体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了解受试学习中英文作文的经历,如学习时间和练习形式;第二部分重点了解学生对中英作文修辞结构的看法。针对作文和问卷分析中的疑问对一部分被试进行了回忆式访谈,以进一步获取信息或澄清疑问。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定量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学生作文的修辞结构进行分析时,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分类、归纳和提炼的质性分析方法。

我们借鉴前人研究[11-12]通过主题句位置(thesis statement)和宏观修辞结构(macro-level rhetorical structure)两个指标来分析被试中英作文的修辞模式。主题句位置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种。宏观修辞结构指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常见的类型有explanation,specification,collection,comparison和induction。其中,

—Explanation指的是作者提出个人观点并用一个理由来支撑观点。

—Specification是在explanation的基础之上,论述理由之前用一句话对该理由进行概括。

—Collection是指作者提出个人观点,并列举两个或以上理由进行论证。

—Comparison是指作者从两个相对或相反的角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Induction是指作者的观点不在文章开头出现,而是出现在结尾。

四、结果和分析

(一)中英作文修辞结构比较

根据主题句位置和宏观修辞结构两个主要指标对全部60篇中英文作文进行了文本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不管是中文作文还是英文作文,主题句大都出现在文章开头部分(包括首段和第二段首),中文作文只有一篇主题句出现在末段,英文作文有两篇分别出现在文章中间和结尾,中英文作文在主题句位置上非常相似。中英文作文的宏观结构类型也呈现出相似性,都有explanation,collection,comparison,induction这几种类型,specifi⁃cation这种结构只出现在英文作文中。30个被试中,18人的中英文作文使用的是相似或相同的结构。

对中英作文不同类型的宏观结构使用频率的统计显示见表2。

表1 中英作文修辞结构类型及分组情况

表2 中英作文宏观结构类型的使用频率

表2表明,中文和英文作文都偏好collection和explanation两种结构,即使用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论据和例子来支持个人观点。此外,Comparison在中文作文中比英文作文中出现更多。被认为是典型中文结构类型的induction,即论点仅在文章末尾出现,中英文作文各有一例。

以上研究结果与Kubota和Hirose[12]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并不支持Kaplan为代表的传统对比修辞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中30篇英语作文绝大多数不属于迂回型或螺旋型的结构,28篇文章都在开头明确提出论点,26篇文章都在主体部分用一个或一个以上论据或例子对观点进行了针对性的阐释和证明,基本符合英文“直线型”的结构特征。中英作文结构不同的被试有12个,这说明学生在用外语写作时,并不是把母语的作文结构照搬到外语作文中,选择何种结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只是母语写作知识的迁移。

(二)作文结构选择的影响因素

通过对问卷和访谈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不管选择相似结构还是不同结构,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以往积累的中英文写作知识和信念;第二,缺乏写前构思以及知行脱节所造成的无意识性和偶然性;第三,写作时间和二语水平的限制。

首先,学生积累的写作知识和练习对他们作文结构的选择有重要影响。数据显示中英作文结构相似的被试中,约一半认为中英文章的组织结构是相似的:“我认为中英文作文在结构上大体是相似的,都是总分总结构。”而差异组的被试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中英文作文的结构是不同的:“结构不一致。中文是先提出论点,然后举例证明,最后总结点题。英文是先描述一些现象,然后就这些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最后总结。”

其次,作文结构的选择有偶然性和无意识性。一部分学生在写作前没有对文章结构进行思考和规划:“打算写不同的,结果写着写着就一样了”。“当时写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就是直接中文的按照写中文作文的方式写,英文的按照平时英语考试时候的作文来写的,当时没有构思那么多。”

此外,当堂完成作文的压力和时间的限制可能局限了学生对作文结构创新的尝试。虽然不少受试在问卷和访谈中都提到,中文作文组织结构比英文更多样、更灵活,不但有“总分总”,还有“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但是在完成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多数还是选择最熟悉、应试作文最常用的“总分总”结构。学生的英语表达水平对作文呈现出的组织结构也有影响,有些学生的中文作文提出了两个以上的论据去证明观点,也就是collection的结构类型,但是英文作文中只体现了其中的一个论据,通过后续访谈,作者了解到主要是学生认为有的内容用英语表达不出来。

(三)教学启示

研究者通过梳理问卷和访谈数据,了解到学生对英语写作的一些认识误区和实际困难,据此提出几点写作教学方面的建议:

第一,通过课内外阅读,加强学生对英语文体的认识。很多学生谈到英文文章结构时千篇一律地认为英语结构比较模式化,主要是“总分总”。这种片面化的看法主要是因为平时接触的英语文章在数量和体裁上都有限,老师平时布置的作文任务和考试作文也大多只是议论文,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化的错误认识。要使学生熟悉不同的体裁和结构特征,必须从输入着手,尤其要加强课外阅读,如各类书籍、报刊、学术论文等。在精读课或读写课上,教师也应该重视对文章结构的剖析,以及不同体裁文章特点的比较分析,丰富学生对英语文体知识的了解。

第二,引入中英对比的视角,加深学生对中英修辞结构差异的认知。虽然传统对比修辞学的很多观点遭到了质疑和反对,但不可否认对比修辞学对于我们认识中英篇章结构的区别也有其不可抹杀的价值。比如中文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比较间接,喜欢通过故事典故间接表露心迹;还喜欢引经据典,用古人圣贤的话来增加文章的权威和分量,而作者自己的声音则比较微弱。相反,英语文章,尤其是议论文,更注重提出鲜明的独特的个人观点,并通过严密的论证来说服读者。Hinds[13]提出的英语“作者责任”和中文“读者责任”的理论就很好地概括了这种区别。了解这些知识对学生的中英文写作实践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在写作教学中强调写前构思。本研究中超过一半的被试在动笔前没有对文章的组织结构进行规划,这是导致作文结构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学生对写作困难的描述可以看出,在中文写作中,他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提炼观点、搜集适当例子、产出优美的语言上面;而在英语写作中,主要精力被用来应对词汇和句型表达上。也就是说中英文写作中,组织结构都不是学生关注的重点。对此,教师应强调写前对结构和内容构思的重要性,并在写作训练中加以贯彻。

第四,教师在设计写作任务时应创造真实的交际需要,避免应试练习,帮助学生树立读者意识。问卷显示,几乎所有被试在老师布置的作文和考试作文之外从不进行英文写作实践。应试写作限制了学生的思想和感情,也限制了他们对不同文体和结构的尝试,学生心中没有读者,失去了语言作为“交流和沟通媒介”的初衷,退化成了练习词汇和句型的手段,扼杀了学生写作的兴趣。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需求,设定明确的读者对象,鼓励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1]KAPLAN R B.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Language Learning,1966:(16):1-20.

[2]KAPLAN R B.The anatomy of rhetoric:Prolegomena to a functional theory of rhetoric[M].Philadelphia:Center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72.

[3]MOHAN B A,LO A-Y.Academic Writing and Chinese Students:Transfer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J].TESOL Quar⁃terly,1985,19(3):515-534.

[4]丁言仁,胡瑞云.谈对比修辞理论对英语写作的作用[J].山东英语教学1997(2):52-57.

[5]王墨希,李津.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59-64.

[6]方丽青.ESL作文中的修辞模式表现类型研究[J].外国语,2005(155):48-52.

[7]方丽青.ESL学生L1和L2记叙文修辞特征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1):23-25.

[8]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1998(4):44-56.

[9]张立昌.英语议论文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心理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9(3):20-27.

[10]MATSUDA P K.Contrastive rhetoric in context:A dynam⁃ic model of L2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6(1):45-60.

[11]KUBOTA R.Contrastive Rhetoric of Japanese and English:A Critical Approach[J].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1992.

[12]HIROSE K.Comparing L1 and L2 Organizational Patterns in the Argumentative Writing of Japanese EFL Stud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181-209.

[13]HINDS J.Inductive,deductive,quasi-inductive:Exposi⁃tory writing in Japanese,Korean,Chinese and Thai[M]//In U.Conner and A.M.Johns(eds.),Coherence in writing:Research and pedagogical perspectives.Alexandria,Virginia:TESOL:1990:87-109.

猜你喜欢
二语中英文母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母语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利用符号快速分解数据
中英文双语同刊页码一致编辑规范研究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2017 U.S.News世界大学中英文榜单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