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困境及对策

2018-06-02 10:59章艳萍
学周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困境对策

章艳萍

摘 要: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大环境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的文学教学成为学校和教师的一大难题。针对这些困境,学校应强化对该课程的重视,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改进考核方式,厘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文学教学水平。

关键词:文学教学;困境;对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0-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0.004

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推进,部分专业必修课逐渐被边缘化,在课程体系中处于尴尬的地位。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就属于这一类。

相比于全国高校所面临的困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文学教学困境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文章将针对特殊的地域性来分析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困境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

多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都落脚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在此方针的指导下,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发生了很大改变,除了基础课程,大量的比例倾向于面向社会需求所开设的方向课程。英美文学虽还属于专业核心课程,但地位非常尴尬,成了专业课程中想丢而丢不掉的“烫手山芋”。由于实践类课程比重的增加,专业方向课程的扩充,专业课程的学时学分被大力压缩。一般来说,英美文学课程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分两段开设,每段36学时,每周2学时。学校不重视,课时少,成为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中文学课程教学之困境所在。

(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影响

教师水平成为制约教学的另外一个因素。文学课程备课量大,对知识传授的要求高,让许多英美文学专业的教师望而却步,连有该课程授课经历的教师也常为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设计教学而感到头疼。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逐渐迷失了方向,变成“混日子”的状态。加上教师缺乏渊博的文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学素养,就更加捉襟见肘。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区域性和经济能力限制,授课教师鲜有机会接受学术熏陶,自我研究能力低。加上国内采用文学类文章的期刊较少,教师的研究方向大多发生了转移。教师无法通过研究来提高文学教学水平,也不能通过学术修养来带动学生,教学与科研完全脱节。

(三)少数民族语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相当比重。他们对语言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母语—目的语的转换过程,而是少数民族语—汉语—目的语的转换过程。语言的吸收能力多了一个干扰环节,因此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能力上相对欠缺。他们几乎没有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文学基础,零基础、零兴趣给文学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障碍。此外,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对文学基本常识的去除,更让学生对该课程嗤之以鼻。

(四)学习资源的影响

由于不被重视,图书馆相关书籍资源也受到了限制。英文原版书籍过少,学生也不愿主动购买价格较贵的英文原版书籍;学校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倾向于基础课程和方向课程,学生的课外学习资源受限。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主要通过网络和汉译版书籍,这些被改编的作品失去了原作的特点,对作品的赏析带来一定的影响。

二、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对策

如何让文学教学摆脱困境,实现教学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功能,已然成为边疆少数民族高校头疼的问题,我从文学课程教师的角度提出了以下几点对策供探讨。

(一)强化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

尽管我们无法改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但社会及学校不应该只关注学习的功利性。学生的素养和人才培养的结果密不可分。文学课程虽没有应用价值,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原汁原味的语言及文化,增强文化体验,促进文化交流。它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好的文学课程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学知识,更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第二课堂及网络课堂的建设都可解决文学课时的不足。文学课程的重点应放在作品的赏析上,对于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任务的形式下放给学生。教师可通过各种监控手段来督促、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利用外籍教师资源合作开设第二课堂,将文学分支为诗歌、戏剧、小说等体验性课堂;此外,网络课程的建设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原版电子书、音频、改编电影等资源放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还需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培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

(三)改进考核方式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应僵化。传统的闭卷笔试,以文学基础知识、文学术语为主要内容的考核方式必须得到改进。教师可加大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阅读笔记、课堂陈述等都纳入平时成绩考核范围。

(四)厘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

现代课堂教学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文学课堂中需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保持主导地位,教材的选择、知识的讲解、任务的下达等,教师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及监控。在保持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必须建立与学生合作学习的关系。尤其是在对作品的赏析与评价方面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对作品的赏析水平不一定低于教师,教师对作品的赏析角度不一定新于学生。因此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方能得到不一样的效果。

“文学是人学”,通过文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所学习的语言,深入对文化内涵的领悟,提高與其他文化或文明交往的可能性与流畅性,培养起深切的人文关怀精神”[1]。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来说,文学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领悟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汉语及目的语三者之间的文化沟通与交融。因此,该课程的开设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 吕洪灵.独白于交往,何去何从?——浅论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62.

[责任编辑 张亚欣]

猜你喜欢
困境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