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凉阴湿山区中药材旱半夏高产栽培技术试验研究

2018-06-05 07:57王安民段义字王可壮
甘肃农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种茎播种量块茎

■王安民,段义字,王可壮,牟 极

(1.甘肃省平凉市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甘肃 平凉 744000;2.甘肃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局,甘肃 兰州 730000)

甘肃省华亭县属于温凉阴湿山区,是陇东地区重要的独活、黄芪等中药材种植基地,近年来旱半夏栽培收益明显,受到当地群众的青睐,但目前仅处于极少部分农户零散试种阶段,未形成种植、管理、收获系列化的高产栽培技术服务体系,亟须通过不同丰产栽培试验,提出适于当地的旱半夏生产栽培技术措施,提高单位面积经济产量,并不断扩大、辐射栽培面积,带动区域中药材产业发展,为当地旱半夏标准化栽培和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一、材料及方法

(一)种植地情况

旱半夏采用当地野生种家栽2年的种茎,直径1cm左右。试验设在华亭县策底镇大南峪村旱半夏试验基点,该区地貌类型为土石山区,气候属温带半湿润气候,海拔1 650米m,年降雨量652mm;年日照时数2 100h,无霜期160d,年均气温7.5℃,年极端最低气温-22℃,年极端最高气温26℃,≥10℃活动积温3200℃;土质为灰褐土,土壤干容重在1.17~1.28g/cm3之间,孔隙度在54~65%之间,PH值等于7,有机质含量1.211%,全氮0.072%,全磷0.123%,速效磷10.2mg/kg,速效钾165mg/kg。

(二)试验设计

1.多因素试验。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组合试验L9(33),重复2次,随机区组排列,共设18个小区,小区面积6m2,区距30cm,前茬为葛根,3月下旬播种,播种方法为:先用人工挖表层土10cm,再播撒种茎,均匀回覆土5cm后按试验设计撒施底肥N、P2O5,最后回覆全部表土。试验因素及水平见表1。氮肥为尿素,磷肥为过磷酸钙。6月28日第一重复用遮阴网覆盖,8月30日除去遮阴网。

表1 试验因素水平 kg/亩

2.单因素试验。在进行组合试验的同时,进行了播种量和覆地膜试验,播种量试验共设6个水平18个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播种时覆膜3个小区,3个对照,谷雨时节揭去,小区面积均为6m2,区距30cm。旱半夏种茎亦采用当地2年生野生种家栽的种茎。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1.不同处理组合对半夏块茎鲜种产量的影响。由表2组合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组合A3B3C3亩产量825.75kg最高,其次是组合A3B2C1亩产量801.18kg,再次是组合A2B1C3亩产量708.58kg。投入产出比为1:2.5~1:4,其中组合A1B3C2为1:4,A1B2C3和A2B1C3为1:3.5,A1B1C1和A3B3C3分别为1:3.4、1:3.3。

表2 理组合试验结果

2.各栽培因子对产量的影响。如表3,按L9(33)正交试验设计,对每列因素的三个位级,分别计算其所在三个小区的亩产之和Ⅰ、Ⅱ、Ⅲ,对应和数较大的位级为较好[2]。第1、2、3列因素的位级分别是ⅢA=2314.60、ⅢB=2037.96、ⅢC=2058.92,说明A3B3C3是最好组合。同时,每种因素对产量所起作用的大小用极差R来量化,R较大的因素对试验的影响比较大,极差大意味着因素的不同位级对产量造成的差别比较大,是重要因素。第1列的R=679.06,大于其余两列的极差,表明本次试验设计播种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第3列R=272.97大于第2列R=214.6,说明P2O5提高旱半夏产量的作用明显高于氮肥。

由表3中各因素三次产量的平均产量i、ii、iii比较可以看出,平均产量随播种量(A)增加而增大,而随施N量(B)和施P2O5量(C)表现出iii>i>ii,由于半夏籽种成本较高,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用较低的播种量获得更好的收益,A1B3C3(播种量150kg/亩,N量10.78kg/亩,P2O5量33.55kg/亩)为最佳组合。

(二)播种量对半夏块茎鲜重产量的影响

由于播种量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为了更准确地把握半夏播种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安排了播种量单因素比较试验,试验结果如图1所示,块茎鲜种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净增块茎鲜重产量则在播种量为125.00~150.00kg/亩增幅最大,增产幅度为61.62%~70.60%,在播种量为150.00~200.00kg/亩时增产幅度有所下降,为70.60%~63.92%,在播种量为200.00~250.00kg/亩时增产幅度基本稳定在63.64%~63.92%之间。为了减少投入,提高收益,确定其合理播种量为150.00~200.00kg/亩。由方差分析结果可见,不同播种量下半夏产量差异极显著(P=0.001<0.01),不同播种量下半夏净产量差异也极显著(P=0.003<0.01),播种量为125kg/亩的块茎净增量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图1 不同播种量下半夏产量

表3 试验方案的结果与计算

表4 产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5 净增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三)覆盖遮阴网和地膜对半夏生育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遮阴对半夏产量的影响。遮阴可以减轻半夏的光抑制,有利于半夏的生长发育,为半夏高产栽培奠定基础[3]。选择12块试验小区于夏季高温时(6月28日至8月30日)覆盖遮阴网,遮阴高度距离地面0.5m,通过测定小区旱半夏生长量和产量并与无遮阴小区对照,覆盖遮阴网后旱半夏株高平均增加20mm,地径平均增粗10mm,主叶长平均增加10mm,冠幅平均增加3 400mm2,平均增产21.46kg/亩,增产较大田高3.64%,说明在夏季当地高温期采取遮阴法可以减少旱半夏植株叶面和地表土壤水分蒸发,促进旱半夏正常生长发育,进而增加产量。

2.覆膜对半夏产量的影响。由于春播时(3月下旬)当地气温偏低,种茎发芽慢,本次试验选择3块小区对苗期进行覆膜对照观测,发现半夏早发芽14天,株高平均增加40mm,地径平均增粗10mm,主叶长平均增加30mm,冠幅平均增加2 600mm2,平均增产27.96kg/亩,增产较大田高4.49%,说明在播种初期采用覆盖地膜方式可以增加地温并促进种子发芽,具有较好的增产效应。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一,在播种量、N肥和磷肥施用量三因子中,播种量是影响旱半夏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A3B3C3(播种量250kg/亩,N10.78kg/亩,P2O533.55kg/亩)是最佳组合。从降低播种量、提高收益方面而言,A1B3C3(播种量150kg/亩,N10.78kg/亩,P2O533.55kg/亩)组合为最佳组合。

第二,从播种量单因素而言,旱半夏鲜重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净增块茎鲜重产量在播种量为150.00kg/亩增幅最大,达到70.60%;播种量为125kg/亩的块茎净增量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合理播种量为150.00~200.00kg/亩。

第三,旱半夏属耐阴作物,在阴蔽环境下生长良好,产量高。本次试验在夏季高温时段采用了遮阴网进行适当遮阴,对其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较大田平均增产21.46kg/亩。

第四,旱半夏播种时覆地膜对生长有一定的促进和增产效应,覆膜可使半夏早萌发14d,较对照增产27.96kg/亩。

第五,试验观察认为,在5cm的地下温度稳定在5℃~7℃为最佳播种时间。尽早播种并采取覆膜、催芽、搭塑料拱棚等有效措施,可促进旱半夏块茎生长发育并分植形成一棵新植株,增加母株繁殖数,是半夏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1]龚成文.半夏综合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6):1240.

[2]张里千,罗鹏著.实用选优法[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2.

[3]薛建平,王兴,张爱民,等.遮阴对半夏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24):2897-2900.

猜你喜欢
种茎播种量块茎
不同甘蔗品种单芽段种茎生产性能分析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甘蔗健康种苗一代种茎生产力分析
不同种茎长度对木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播种量与多效唑对豫麦158 产量性状的影响
马鞍型白及组培种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