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教学法在幼儿园歌唱活动中的运用

2018-06-05 10:03柯三苗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8年15期
关键词:歌唱节奏幼儿园

□ 柯三苗

幼儿园歌唱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幼儿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家约翰先生曾提出:让儿童感到加入音乐活动是一种获得快乐的途径,而不是苦行。这就要求学前工作者必须在歌唱教学中植入“用心歌唱”的理念,让幼儿体会到音乐愉悦身心的自然本质。在传统的歌唱活动中,教师的教学目的只是为了让幼儿能够模仿自己教过的歌曲,而在培养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化能力等方面却无更多目标,这就导致教师的操作手段只是以机械训练为主,缺乏对培养幼儿全面素养的关注。鉴于此,我园在树立正确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歌唱教学的最佳方法。其中,图示法在歌唱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通过本文,笔者将与同行分享图示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以及获得的成果。

一、“辅乐有方”,图示在歌唱教学中的意义体现

幼儿园音乐教学的对象是幼儿,幼儿的音乐趣味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起点。因此,幼儿园音乐教育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探讨歌唱教学的规律,并且能把抽象的音乐概念和复杂的音乐原理具体化、形象化,最后通过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现,以此激发幼儿学习的音乐兴趣。实践证明,在歌唱教学活动中运用图示手段来辅助教学,可使无形的音乐变得有形,还可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又学会美的表达,因而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促进学习内容的持续和迁移。

学前儿童感受和表现音乐的发展趋势是从笼统、模糊、单调、肤浅逐步向比较细致、清晰、丰富和深刻过渡的。遵循这一规律,图示教学法在幼儿园的歌唱活动中逐步推行,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在歌唱活动中运用图示,便于幼儿反复观察,精确感知和记忆教学内容;其次,图示和歌唱同步进行时,有助于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歌曲的结构;最后,当幼儿参与创编和操作图示时,有利于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

二、“学声绘形”,图示在歌唱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然而,在所有艺术符号中,音乐最为抽象。这是因为,通过音响所呈现的音乐符号很难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参照物。因此,教师要寻找适合幼儿的音乐作品,并以幼儿的经验为参照物,将这些作品图示化,使之更为简单、生动和直观。笔者以成功转化为图示的音乐教材为例,阐述图示法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

(一)说唱节奏型图示的运用

说唱节奏型歌曲生动而有趣,但幼儿音乐教学中的难点恰恰就是富有节奏性的说唱部分。课堂中,幼儿很难把握说唱的节奏,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幼儿反复跟唱练习,幼儿不仅难以感受到说唱带来的愉悦,甚至还会对说唱练习感到厌倦。此时,采用图示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成效。

例如歌曲《小青蛙回蹦蹦呱家》的说唱部分,具体如下。

设计图示如下。

其中,“■”看起来有些垂坠感,正好与小青蛙蹦起来后落地的感觉相符;“○”和张开的嘴形相似,可以理解为小青蛙“呱”的叫声。这样的图示教学使幼儿不仅可以进行练唱,还可以进行角色互换,分别在“蹦”和“呱”处默唱,最后在曲调的累加中轻松学会歌曲。

图示教学虽然不是影响幼儿节奏感和操作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但这两种能力的发展确实依赖于多种感官的参与。将歌曲中的节奏型分解出来,并转化为简单明了的图示,有利于幼儿运用视觉进行多种方式的练习,最终掌握歌曲的节奏,享受歌唱活动带来的乐趣。

(二)创编节奏型图示的运用

创编节奏型图示的运用可以使歌曲节奏型形象化、具体化,以激发幼儿创作歌曲的热情,并能进行简单的操作。

例如歌曲《在农场里》,部分节奏型如图1、图3所示,利用图示法可改变歌曲主角叫声的节奏,如图2、图4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4

由上图可见,幼儿既可利用图示学唱歌曲,又可通过改变小熊的位置进行节奏型创编。对幼儿来说,图示能起到暗示作用,为幼儿提供创造和再造想象的机会,促进其节奏型创编的成功。由此可见,节奏型图示的运用对幼儿的节奏感和操作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能够促进幼儿节奏感发展的音乐训练,必定是一种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多种感官参与的综合性音乐活动。

(三)提示型图示的运用

1.提示型图示在学唱歌曲中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常会碰到某些艺术性很强,但唱词奇特难懂的民歌。一味枯燥地讲解常常会出现教师费尽口舌,幼儿却不知所云的结果。如歌曲《打渔归来》的歌词:“一拉金来嘿呦,二拉银来嘿呦,三拉珠宝亮晶晶……”由于缺乏感性经验,幼儿对歌词中的“金、银、珠宝”等词一时难以理解,这时可出示下图,如图5、图6、图7。

图5

图6

图7

教师利用图示提取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幼儿在图示的引导下达到“经验回放”的状态。此时幼儿就能明白歌曲中“金、银、珠宝”等的具体含义:金——黄鱼;银——带鱼;珠宝——贝壳。由此在较短时间内理解歌曲的内容并记忆诸如《打渔归来》这类较难理解的歌词。

2.提示型图示在创编歌曲时的运用

在创编歌曲尤其是单段旋律多段歌词的歌曲的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所创编歌曲内容混乱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采用提示型图示,如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猪的小尾巴,几根猫的胡须等图示。随后,幼儿根据已有图示创编出多种事物,教师及时做下标记,师生可根据黑板上所画事物的顺序进行演唱或表演。这一做法有助于幼儿加深理解,减轻记忆负担。

(四)对比型图示的运用

教师在帮助幼儿了解音乐中催眠曲、歌舞曲、进行曲等不同表现题材风格的教学活动中,可采用对比型图示法。例如《蜜蜂做工》是一首二拍子歌曲,歌曲《轻轻摇》是根据《蜜蜂做工》改编的三拍子歌曲。为了让幼儿准确感受和表现两首歌曲,教师根据不同表现手段做了以下标记,如图8、图9所示。由此引导幼儿寻找二者的不同,并根据图示进行歌唱。实践证明,利用线条图示引导幼儿对歌曲形象产生情绪反应,能够启发幼儿认识歌曲中的不同表现手段,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表现歌曲内容。

图8

图9

三、“教中成规”,运用图示须注意的几点

在歌唱教学中,选择图示辅导材料的首要条件是从歌曲出发,为达到教育目标服务。这里所讲的服务是指图示的构图、内容与歌曲一致,以此挖掘幼儿的内在感受力。由于幼儿有着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图示使用的实用性、有效性有时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利用图示教学时,须全面观察,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策略。

(一)注重画面的精致,制作艺术性图示

受年龄影响,幼儿对于美的画面更容易接受。图示制作是否整洁、美观,直接关系到图示能否为幼儿所理解和喜爱。因此,教师在选择运用图示辅助法的同时,要关注图示制作的艺术性、欣赏性和直观性。

(二)积极引导思考,有效利用图示

图示是为整首乐曲甚至于整个教学活动服务的,它之所以能作用于歌唱教学,正是因为其特有的可读性。因此,教师在出示图片的同时要给幼儿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其真正理解图示,懂得正确识别图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独特感受。

(三)多种感官参与,快速理解图示

教师在使用图示时应辅以具有具体指向性的语言、身体动作和面部表情,以便更快地使幼儿进入歌曲意境,逐步感受、理解歌曲,而后将这些感受与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融合,真正实现图示的辅助作用。

(四)正确分析教材,适当利用图示

在运用图示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明白图示只是辅助性的方法,应适当使用,而不应过度依赖。对于幼儿来说,并不是每一个歌唱活动都需要运用图示,教师要正确分析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择和利用图示,最大限度地发挥图示的作用,从而提高活动的整体效果,避免造成喧宾夺主的结果。

总体而言,幼儿歌曲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反映着幼儿的生活。利用图示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内容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增强幼儿对歌曲感情的理解,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当然,教师在出示辅助性图示的同时,要依据一定的规律,使图示的形成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适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只有遵循这样的原则,图示教学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辅助作用,为幼儿歌唱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唐淑.幼儿园课程研究与实践[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3]曹冰洁.音乐教育与幼儿的发展[J].幼儿教育,2000(12).

[4]王丽萍.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2).

[5]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歌唱活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猜你喜欢
歌唱节奏幼儿园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我爱幼儿园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欢乐的幼儿园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爱“上”幼儿园
YOUNG·节奏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