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运用教材资源促进课堂“轻负高质”教学策略的探索

2018-06-06 09:05
新课程(中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案例历史教材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三中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专家强调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提倡“用教材教”,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历史与社会教师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重视了对教材的拓展和延伸,但忽视了教材本身具有的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材的教学资源没有充分挖掘,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出现了一些舍本求末的现象。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我们在“用教材教”的理念下,必须充分意识到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用好教材资源是实现课堂“轻负高质”的重要路径,是教师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重要设计思路。

所谓教材资源是指教材本身所提供的一些材料,如引言、正文、插图、阅读卡、资料、问题讨论、单元自我测评等。在教学过程中,教材资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资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

随着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轻负高质”课堂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运用好历史与社会教材资源成为实现课堂轻负高质的重要课题,笔者通过教学实践与探索,结合历史与社会特点,提出如下策略:

一、重视“引言”解读,增强学生宏观思维培养

课文引言又称“内容提要”“绪论”等,是教科书中章目与课文正文中框名内容紧密联系的内容,对正文内容的学习起导引作用。新版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材每一章、每一节内容的前面都有一个引言,均是对本章、本节内容的概括和介绍。是框架,而且引言中还含有后面各节中未出现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在教学中,引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绝对不能忽略的。针对引言的不同特点,对引言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不同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引言中“设问”——导思维重点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本中的引言以设问的形式出现,导出教材设计的逻辑思路:

【案例】九年级第二单元第一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分为两框内容。引言就是两句话的形式出现,其中第二句是:“这个崭新的国家最初是怎样生存和发展的,1922年建立的苏联又显示了何等强大的生命力,留下了哪些探索的经验和启示?”

这种设问引言可以在完成第一块内容教学,过渡到第二块内容时,教师采用引言设问导入下一块内容,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发展的兴趣,又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体现了历史教学的连续性。

每一单元结束时,课本都安排了综合探究的内容,仔细研读新教材,几乎所有综合探究的引言都采用设问的形式出现。

【案例】九年级第一单元综合探究引言最后一句:从“驱逐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

第二单元综合探究的引言以一连串设问出现:各国的发展道路为什么如此迥异?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多样性?特别是回眸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又有什么发人深省的独特意义呢?

引言引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书本内容,学会用书本知识回答这些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言藏总纲——导宏观总体把握

很多引言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勾勒出教材的基本线索,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案例】九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引言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引导学生学习引言,根据引言概括20世纪初的中国时局特征:

在第一框内容教学时,可让学生围绕引言的提纲,通过自主学习教材内容,概括出突显三个特征的社会状况。

【案例】八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引言以高度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采取措施及影响的形式出现。

从引言内容导入新课教学,利用引言总纲,使学生知道本课内容的重点知识,清楚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引言现背景——导因果理解

【案例】九年级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的引言:“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世界大战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资本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进行殖民扩张。”

补充历史背景在引言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具体事实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重视引言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

二、关注“图片”运用,激发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初中历史与社会书本拥有丰富的图片资源,既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教学的重要载体。有效利用“教材图片”不仅能使教材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也能丰富教学手段和知识平台,增添课堂的情趣性和实效性。

1.利用图片,导教学情境的创设

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情景教学是初中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情景教学的资料可以多种多样,最直接最有效的还是教材上的图片资料,利用教材图表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具有图文并茂、意境深远的特点,可以突出教学主题,激发学生思维,补充历史知识。

【案例】八年级(下)教材第七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教学。

图一 火车机车

图二 马克思图像

图三 东印度公司在伦敦总部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看三幅图片:火车机车、马克思图像、东印度公司在伦敦总部。

问题:让学生说说是否知道图片中的事物和人物,猜猜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一单元;讨论图片与本单元的关系。

通过对三幅图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工业革命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现代生活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带来了阶级分化和新的社会矛盾,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矛盾,西方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激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诞生了,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利用教材图片创设教学的最佳情境,使学生通过读图了解了本单元主题,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可以走近历史、感受历史。在一个和谐乐学的氛围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利用图片,导教学主线的勾勒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动态结构,其运行的轨迹应是始于目标而又归于目标的,综合推进,整体滚动,将学科素养培育串联融合成整体。

【案例】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三课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美国的诞生

活动一:出示四张图片:华盛顿图像、波士顿倾茶事件、华盛顿率军渡河、签署《独立宣言》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人物和事件吗?发生在哪个地区?

活动二:①自主体验,让学生“实”学。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根据图片自学教材,概括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

②比较美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点。

活动三:各抒己见,评价华盛顿(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注意理性、客观)。

利用几幅图片勾勒出教学线索,使学生学习思路更加清晰、通过了解图片中的人和事,从而了解整个历史事件的经过,以图解史,激发学生兴趣。

3.利用图表,导重点及难点的突破

【案例】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教师出示下图。设计以下问题:

①用简洁的词语描述右图地表形态。(千沟万壑、植被稀少)

②这样的地貌土质有什么特点?(土质疏松)

③这样的地貌一旦遇到大雨会产生怎样的后果?(造成水土流失)

利用图片独特的视觉效应,可以凸显教学主题:或运用图片强化主题的理解和认知,或利用解读图片提取教学主题。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这样既有利于重点问题的化解,又有利于难点问题的突破。

4.利用图片,导历史内涵的挖掘

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科属性及其教育功能,决定着教学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追求。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的历史图片,在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蕴涵的各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

【案例】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课连通世界的新航路,教师有效地利用了课本中的图片合理地组合到教学中。

手工工场

借贷者和他的妻子

①两幅图片对比,结合教材,说说西欧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

②这些变化促使什么事件的发生?

在原因分析时,利用图片穿插资本积累的背景,培养了学生恰当使用史料,综合全面探索和解释历史事件的能力。

活动二:出示图6-3欧洲航海家在研究如何去更远的地方探险

图6-3

问题:桌子上有什么工具?结合当时背景,说一说图中情景反映了什么?

通过绘制新航线路线,可以了解并考查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与时序思维能力,是综合史地知识的重要点。在背景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全面探索和解释历史的能力以及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5.利用图表,导历史细节的捕获

教材图片隐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细节,从中可以发现历史进程中的各种重要信息。历史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细节,微观地切入和描述,小中有大、以小见大,使学习过程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更能体现教学的价值。

【案例】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诸侯争霸与社会变革》

活动:让学生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形势图》,以及观察《齐桓公与管仲》图,布置任务: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两幅形势图的不同之处。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②通过诸侯国数目的变化,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

③读图分析为什么这一时期会出现求贤若渴的社会风气?

④齐桓公为什么能够得以称霸?

学生通过地图细节与材料细节的比较、探究得出结论,这比我们单纯的文字说明更有趣味,也更有说服力。

三、巧用阅读卡和资料,开阔学生知识与思维的视野

历史与社会新教材中设置了大量的阅读卡和材料式资料,这些资料短小精悍、简明扼要,内容的设置紧紧结合教材,其中有很多重要的资料和知识点,因此,必须把它融入教学过程中。

1.以阅读卡导入新课

【案例】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学时,先用PPT出示书本上的阅读卡“隆中对”。

活动设置:学生自学阅读卡资料

提问:①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期?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时期和历史背景)

②请看过《三国演义》讲讲这个故事的具体内容

以书本现有的故事材料结合学生已有史学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一方面突显教学主题,另一方面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阅读卡、资料提升书本内容

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材由于受编写限制,内容比较简洁,很多历史无法完整呈现,用阅读卡的形式补充教材,既增强了书本的趣味性,又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延展书本内容创造了条件。

【案例】北方的民族融合——阅读卡《孝文帝迁都洛阳》。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分组讨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为了迁都做了哪些事情?结果怎么样?有什么历史影响?

书本上有关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描述比较简单,学生无法体会孝文帝改革的艰辛,而阅读卡中迁都故事的补充,特别是学生分组讨论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改革创新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对国家和人民带来重大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以阅读卡资料为据点,拓展学生知识面

【案例】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三课社会生活与文化——阅读卡《窦娥冤》

活动一:学生自主学习书本阅读卡

活动二:教师出示《窦娥冤》故事概况介绍

活动三:让学生说说这一剧本在当时社会成为剧场王的原因(结合作者创作过程、当时社会现实、演员素质等方面)

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透过《阅读卡》这个窗户,既了解了剧本故事,又知道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更清楚了民间文学繁荣与发展。

【案例】九年级第六单元第五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阅读卡“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活动一:出示图片6-47,引导学生阅读内容

活动二:学生根据材料分析乒乓外交的影响,揭示中美关系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关系状况。

以阅读卡为资料基点,帮助学生知道新中国建立后中美关系演变以及原因,学会用辩证的、发展的观点认识历史和大国关系,树立正确的史学观。

为提高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的有效性,还应注意一些问题。

一要关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能否引起共鸣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选择的资料,能否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学习、勤于动手的课堂学习活动?还是仅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机械地按照书本简单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有很强的前瞻性,在充分了解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所教学生的学习特点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二要重视案例资料的选择能否突重点、破难点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读读背背就行了,只要真正从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教师才清楚,本学科的学习并非读背那么简单。要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作为载体的资料选择尤为重要,一节课用多少资料,资料能否紧扣教学重点难点,这需要教师非常熟悉教材资源和丰富的学科知识,优化资料,凸显资料价值。

三要更加关注导方法、导思想,重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材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如何以史为鉴,联系现实,进行主流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些都值得探讨。这样的引导既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掌握知识,又与当前世界和平发展主题相结合,进行主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这与当前新课程提倡的“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相扣。

四是教师的自我提升迫在眉睫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等要求,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作为综合课程教学的教师,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做一个持续的主动学习者,通过各类培训、交流活动,自觉提升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

总之,尽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坚信在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教材资源的运用会越来越有效,对于实现“轻负高质”课堂教学大有益处。

猜你喜欢
案例历史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新历史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