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那些事儿

2018-06-07 09:12许雅
农民文摘 2018年6期
关键词:赛龙舟伍子胥菖蒲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月有三个五日,端为开始之意,每月之五日皆可称端五,而农历五月又称“午月”,故五月端五又被称作“端午”。

端午节与夏至密不可分

在中国,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习俗,这些习俗往往都是围 绕着节日主题展开的,端午节也不例外。北京民俗协会秘书长高巍介绍称,二十四节气里,夏至节气与端午节的关系最为密切相关,每年端午节都会在夏至之前到来。

夏季到来以后,气温开始显著升高,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尽管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同时也给细菌滋生创造了条件,毒虫、疾病开始活跃,很多常见疾病开始高发。所以古人也称端午节为“恶月恶日”。远在上古之时,先民就开始意识到这个时段对于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开始有意识采取各种措施、举行各种活动,驱毒避邪,祈求健康、丰收。

大约在汉晋之际,过端午已经成为普遍的风气,到了唐、宋两朝,各种活动内容仪式完全定型,端午成为朝野同欢的国家节庆。

“端午快乐”不贴切?

有的网友说:“原来祝亲朋好友‘端午节快乐’是不贴切的,好比清明节,没谁祝谁快乐的……”

这又是为什么呢?复旦大学民俗学教授郑土有说,端午节是农历夏季开端,古人形容此间“五毒尽出”,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

在这一天,通常讲究一吃、二拴、三采。一是吃“五黄”,即名称中带有黄字的食物,寓意“青黄不接”的时候“接起来”;也有饮雄黄酒的习俗,古语曰“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二是要拴葫芦、扫把,挂五毒图。三是采艾蒿,把整棵艾蒿插在门上。民间还有给孩子戴五彩绳、挂小辣椒、穿老虎鞋、在头上写“王”字等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从这个角度说,端午节可谓古代祛病防疫的重要节点,类似于今天的“公共卫生日”。因此,说“端午祥瑞”“端午安康”,显然就贴切得多。

端午节到底为了纪念谁?

据悉,端午节的别称已多达二十多种,端阳节、重五节、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纪念屈原日。

其实,它也是另一位古代英雄伍子胥的纪念日。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晓坤说,当年吴王夫差罔顾辅臣伍子胥谏言,反而听信奸臣挑唆,赐其自杀,并于五月五日将其尸体投入江中。由此,伍子胥成为民众在这天追思的人物。

在南方一些地区,端午还有“尽孝日”的意思。传说,东汉年间,十四岁的曹娥因父亲溺江而亡,沿江哭寻,因不见尸首而投江自尽。父女俩的尸体在五月初五那天浮起,曹娥的两手竟从背后抱住父尸。因此,曹娥被誉为“孝女”典范,被乡民所怀念。

同时,端午也是古老的亡灵纪念日之一。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说,世人曾在这天悼念那些不安的鬼魂,祈求它们离去。

“端午的初始功能,在岁月侵蚀中变得暧昧不清,只有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石榴和胡蒜等的祛邪风俗,还约略暗示着它与鬼魂的关联。”朱大可说,菖蒲叶片状如宝剑,方士们称其为“水剑”,后又引申为“蒲剑”,据说可斩各种妖魔鬼怪。

赛龙舟也是为了辟邪

很多人都以为赛龙舟的起源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中国古人最早开始施行这项活动,是为了将很多象征着不好寓意的物品用小船渡走,后来划的人多了,慢慢就形成了竞赛。直至中国唐代时期,人们开始将小船装饰成龙的样式,从而衍生出了如今的赛龙舟活动。后来为了让此项活动具有更多丰富的意义,人们便将纪念屈原这层含义融入其中。

北方不便竞舟,有时候也可“走马”,明人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五日之午前,群入天坛,曰避毒也。过午出,走马坛之墙下。无江城系丝投角黍俗,而亦为角黍,无竞渡俗,亦竞游耍。”天坛内有一条道路名为“天街”,因为地势较高、地面辽阔,所以人们认为站在这条道路上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此举也有辟邪迎吉之意。

你还把端午节只当成“睡觉节”、“粽子节”吗?看看古人丰富的端午生活,也不妨出去运动运动吧!

猜你喜欢
赛龙舟伍子胥菖蒲
赛龙舟
“千金”的由来
丘树宏的诗
东周列国志(10)
用菖蒲水洗头(环球360)
赛龙舟
千金小姐
室雅菖蒲清
伍子胥出昭关
“水草精英”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