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清时期秦东地区士绅发展教育的影响

2018-06-11 09:57张焱
东方教育 2018年10期
关键词:教育意义人才培养

摘要:宋朝之前,秦东地区所处的陕西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诞生了大量文人墨客,之后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南移,秦东地区与发达的江南地区相比逐渐落伍,这与战乱不断,灾异频发,思想保守,不无关系。但是秦东地区在明清时期人才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与书院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它产生的教育意义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秦东地区;书院文化;人才培养;教育意义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名文化丰富多彩。秦东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秦东在向近代化的前进中又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明,关中古称四塞之区,秦东又当关中孔道,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秦东地域辽阔,现辖一区(临渭)、两市(韩城、华阴)、八县(蒲城、潼关、大荔、华阴、澄城、白水、合阳、富平),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得秦东在向近代化的前进中又更多地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而秦东大地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投身于文化建设,他们建书院传播传统文化,教书育人,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士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栋梁之才, 为秦东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明清时期秦东地区士绅的数量与分布

由于年代久远,不同时代在地域划分上也略有不同,唐朝宋朝很多资料都已失传,在辽、金、西夏、元等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留存的进士资料也非常稀少,明代以前的进士资料都不太完整,而明清时期资料较多。下图为秦东部分地区进士数量图。

从图可以看出,占到百名以上的县区有:西安347人、三原137人、泾阳115人、大荔152人、蒲城108人、韩城102人,这几个县的进士数量占到陕西进士数量的38%,其他进士数量相对较多的还有耀县97人、渭南86人、临潼68人、华县66人、武功65人、高陵62 人、合阳60人、富平54人、华阴50人、城固48人、绥德44人、周至40人、凤翔40人等。整体来看,关中地区在明清时期士绅数量急剧增长,陕西进士多集中在西安以及周边地区,尤其是经济富庶的渭南地区,与之相比陕南与陕北文化发展较慢,甚至停滞。宋朝之前,秦东地区所处的陕西地区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诞生了大量文人墨客,之后随着中国的经济文化南移,秦东地区与发达的江南地区相比逐渐落伍,这与战乱多发,灾异不断,思想保守,文教不兴不无关系。但是秦东地区在明清时期人才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与书院文化的蓬勃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二、明清时期秦东书院人才培养及影响

秦东地区的书院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书院的讲学活动是书院的主要内容,也是作为教育机关的主要标识。他与官学有很大区别,形成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在教育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对我们今天的教育起着借鉴作用。

1.书院精神与功能

从精神上说,自由讲学是书院教学的基本精神。书院提供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重,开了新的学风,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从功能上说,书院重视藏书,重视人才培养,强调道德和学问并进;从教学上说,讲学活动又是书院的主要内容。首先,教学与研讨相结合。书院既是教育机构,又是一个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承担着印刷的任务。其次,教学形式多样。明朝以后,盛行讲会制度,以及教学上的门户开放政策。书院著名学者讲学时,其余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接待,并提供各种便利,例如每逢冯从吾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一时从学者竟达五千人之多。书院创建以后,冯从吾担任主讲,并邀请许多名儒前来共同执教。关中书院创建的目的是“明学术,醒人心”。最后,秦东书院的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注重提倡启发思维,重视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从师生关系上说,中国传统教育中,尊师爱生的优秀传统在书院文化中尤为突出,师生关系极为融洽,感情深厚。书院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来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秦东地区的书院多是这样,这种传统至今延续下来。

2.书院人才的培养

关中书院作为省府书院培养的人才是最多的,知名的有进士焦渊博、祝万龄,清代乾隆时期陕西第一个状元韩城人王杰,道光时期著名宰相王鼎,清末关学大儒、维新志士刘古愚,渭南的南大吉,南逢吉兄弟,还有书画家宋伯鲁,以及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

味经书院是由督学许振禕在清同治十二年奏建的,光绪二年(1876)监院寇守信在西寝前增建了监院署,柏子俊任山长,订立以“八禁四读”为主要内容的教约。刘古愚曾学习于关中书院,后在三原和泾阳等地区的几座书院讲学,为近代秦东地区培养了1000多名既有爱国思想又有近代科学知识的栋梁,刘古愚为实现其教育救国主张,不仅在书院执教,而且还和地方官员在关中储粮借款,集资筹款办学。在咸阳、扶风、礼泉等多处地方设立义学。维新运动兴起之后,劉古愚和康有为、梁启超联系密切,一时有“南康北刘”之称,成为维新派在陕西的主要人物。刘曾任陕西味经书院、崇实书院院长。而大名鼎鼎的“关中三杰”—— 于右任、李仪祉、张季鸾皆出其门下。

3.书院文化对现代教育借鉴与影响

当代中国,应该将传统书院模式的精髓有针对性地应用到高等教育中,取其精华,借鉴好的经验。在古代书院的学风方面,不仅探索谈论文化知识,更重视德育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长期以来, 虽然我国在高等教育中开发并设置了一些德育的课程, 但是课程的教学效果从屡屡出现的大学生因不道德而产生问题的新闻就可看出。现代高等教育大多重视教学,中学教育更甚,急功近利,只知道学习文化知识,考一个高分,思想道德修养上欠缺太多。李颙曾在关中书院制定了《关中书院会约》就有这方面规定:例如其一“立身以行检为主,居家以勤俭为主,处人以谦下为主,涉世以忍让为主。”告诉学子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要从自己做起,无论成家与人交往还是社会活动,都有其行为准则。其二“习学先习不言。无论见未透行未至者,不言;即见已透行已至者,一概静默不言。始也勉强,力制数日,不发一语,渐至数月不发一语,极至于三年不轻发一语,如是则所蓄者厚,所养者深,不言则已,言则成经矣,人不闻则已,闻即信服矣。所谓三年不言,言乃雍是也。万一尊长或平日知契固问,惟就所闻坦怀以对,必诚慎,务要简当。”告诉学子们学习一定要谦虚,谨言慎行,学会先听别人的,自己认真参悟,似懂非懂的一定不要去讲,要厚积薄发,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提高个人修养,一旦要发表见解,一定是思考成熟的,仔细想过的内容,这样说出来才可以让别人信服。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要坦诚相待,回答师者长辈的问题实事求是,态度诚恳,言简意赅,直切主题。

另一方面,应该学习古代书院中教育教学与研究相结合,书院中往往山长与学生共同交流切磋,学生间互相讨论,在学中做,不断地在学习中产生新的思考,应用于实践当中,不断地探索出新的成果。而我们现在高等教育这方面就差一些,上课主要是老师以讲授法讲课为主,学生缺乏探索精神,所以我们就要学习书院文化的独立精神,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去关心怀疑探索已知的知识和未知的知识。即使在中国许多高校有出色的研究室,资金雄厚,人才顶尖,在科研方面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导师与学生共同做研究学问,将得到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一线教学中来,但是尤其是本科生的教学之中去,这个范围还比较窄,在这方面需要做的还有很多,经常导师为了做科研,没有时间去给本科生上课,往往是让研究生去给本科生代课,这样做效果会不太理想,毕竟研究生的知识面有限,也没太多教学经验,从而不能保证本科生的学习质量。

其次,讲会制度对现在高等教育的影响也是深远持久,促进学术交流,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问难、学友彼此商讨等。高校间专家、教授、学者经常各地开展学术讨论会,学术交流频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比如强势学科的院校去弱势学科的学校交流,提供帮助,带来前沿研究成果,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水平。另外,书院文化在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再次,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书院教学打破常规,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来自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均可以互相讲学和听课,部分相邻的高校试行过类似的政策,既可以共享教育资源,也可以达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效果,但是依然普及度不高,这与现在的高校管理模式有关。最后,无论是学风学习上还是为人处世上,中国古代书院都值得我们现代教育去借鉴去学习,现代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吴廷锡等纂修: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三八,兰州古籍书店,1990.

[2](清)刘于义等纂修:雍正《陕西通志》卷二七,兰州古籍书店,1990.

[3](清)舒其绅等纂修:乾隆《西安府志》卷二十,成文出版社,1970.

[4]清·張象魏纂修《三原县志·卷十四》(清乾隆三十一年刊本).

[5](清)梁善长纂修:乾隆《白水县志》卷二,成文出版社,1976.

[6]陕西历代进士数量及地理分布统计分析(主要是明清方向为主)

[7](清)王志沂纂修:道光《陕西志辑要》卷一,成文出版社,1970.

[8]白新良.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M].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张焱(1995.6——),男,汉族,籍贯:陕西西安人,渭南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4级在读本科生。学士学位,专业:历史学。

(指导老师:杨敏)

猜你喜欢
教育意义人才培养
人性论的教育意义研究
浅谈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
浅议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的意义
“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让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入高中音乐课堂
幼儿课间游戏活动的开展研究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