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特色农产品宜昌茶叶销售现状分析

2018-06-11 10:07汪可依
丝路视野 2018年35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现状对策

汪可依

【摘要】我国饮茶历史超过千年,宜昌作为湖北茶叶产区,除了资源丰富之外,还是主要的消费地。茶叶是宜昌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现以宜昌市茶叶为调查对象,深入分析其发展的现状,为宜昌茶叶销售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宜昌茶叶;现状;对策

一、背景

宜昌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四季分明,春秋较长。雨热三同季,全年积温较高,无霜期较长,但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递减其境内地形复杂多样,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正是由于这样的气候和地形优势,造就了宜昌的高山出好茶,是茶叶种植的理想地区。

二、宜昌茶叶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快速扩大

2005年,全市的茶叶面积为39.9万亩,产量为16100吨。2012年,全市茶叶的面积已经达到了73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25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7亿元,茶叶加工贸易综合产值60亿元。茶叶面积占全省的21.1%、占全国的2.3%,产量占全省的27.6%、占全国的3.2%,全省居第二位。平均单产71.9公斤,高于全省48.6公斤、全国51.2公斤的平均水平,比规模第一的恩施州56公斤水平高15.9公斤。

(二)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宜昌市有延伸到茶园的加工车间877家,获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110家,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3家,进入中国茶叶百强企业的有6家,三峡茶城、萧氏集团被评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产品创新取得巨大突破

在传统的红茶和绿茶的基础上,新开发出黑茶、砖茶、乌龙茶等系列产品,及茶饮料、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进一步的提高了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四)销售网络的初步形成

三峡茶城进入了国家商务部的重点联系百家批发市场的行列,茶叶批发交易功能不断完善,成为了宜昌市及其区域性茶产品销售的主要平台。高档的茶叶主要销往省内、北京和上海,低档茶叶主要销往浙江、安徽和湖南,红茶则主要通过安徽和广东销售出口。

(五)品牌建设获得成效

近年来,宜昌茶叶共获得省级名牌农产品15个、著名商标13个。全省茶叶三个中国驰名商标都在宜昌,“采花毛尖”、“萧氏茶叶”、“金香品雪”获得殊荣,邓村绿茶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采花毛尖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龙头企业在外地设立了办事处和形象店,贴牌销售变为品牌销售,宜昌茶叶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六)服务体系正逐步健全

现在宜昌市有茶叶合作的经济组织300多家,在茶园的建设、采摘加工、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创建、企业文化等方面为茶农和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七)关联产业的出现

宜昌茶文化、茶旅游、茶机械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宜昌市茶馆和茶楼近千家,五峰茶叶公园、邓村茶叶公园等茶旅游景区已经成为宜昌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宜昌茶叶生产虽在全省拥有一些地位,但和国内其他茶业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一)标准茶园面积小。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全区茶园受土地条件的限制,机采、机剪、机耕等机械化程度低,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采茶劳力明显减少,导致茶农难以做到“标准采摘适时采摘、应采尽采”,有些农户甚至放弃夏茶的采摘,导致茶叶利用率下降。

(二)采摘水平低,鲜叶质量不一

全市标准化采摘宣传力度一直未能引起重視,茶农缺乏按标准分级采摘意识,只追求茶叶采摘数量,不重视茶叶采摘质量,存在一把抓的现象,造成优质的鲜叶原料缺乏,加工成分级加工难,名优茶品质得不到保证。

(三)企业投入不足,标准化加工厂少

全市有很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加工厂多而分散,部分加工企业投资能力弱,企业规模小,设备陈旧,加工工艺落后,无法进行标准化生产,造成茶产品品质不一,急需按照标准化加工厂进行改造和进行市场化整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效益新突破。

(四)组织化程度仍然偏低,专业化服务亟待加强

全市尽管有许多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小而分散的种植与经营格局,利益联系不紧密,致使无法有效组织社员进行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

四、宜昌茶叶销售对策

(一)扶持龙头企业,培养名牌产品,优化产业机构

政府应该要大力培育和引进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做好技术升级、新产品的开发,尽快地进入新一轮成长期。对刚开始进入成长期、本身具有一定融资能力但是规模偏小的企业,重点引导其做强、做大,扩大市场的份额。对于拥有好的技术,市场前景好,具备成长潜力的企业,帮助其解决资金上的困难、提高其融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地实施名牌战略,努力创造更多的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政府对于评选上了国家级和省级名牌产品企业,应该给予这些企业必要的支持和奖励。在公共资源的投放上,加大对地区品牌的保护力度,加强商标的管理,加强对非法盗用知名品牌商标的稽查力度,在这个过程中重点突出宜昌茶叶的品牌效应。

(二)重点投资深加工项目,使茶叶衍生品更加的丰富

企业应花重金引进从茶叶废料中提取咖啡因和茶多酚的技术,走上废物再利用的道路,虽然前期投入有点大,但是一旦技术成熟,这必将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还要加大对茶叶衍生品开发的投入,如茶饼,茶枕头,茶多酚洗发水等茶叶生活用品,在宣传茶叶的同时,也要多宣传茶叶的衍生品。把茶叶做出产业链,增加茶叶的利用率。

(三)更加重视电子商务,迎合时代发展潮流

现在大多数人都喜欢网购,仅仅在去年,淘宝上茶叶交易额就突破了20万亿元,如此大的成交量,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以后O2O业务将是互联网发展的主流,厂家必须重视,抓住互联网业务才能更好的完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茶产业链不断延伸,也抓住了年轻的消费群体。

(四)挖掘文化内涵,利用新媒体扩大宣传

宜昌市可以通过弘扬茶文化,对地方民俗、历史资源、民族特色等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将本地文化更好的融入到茶叶的品牌中去,提高茶叶品牌的竞争力。如夷陵区可以发挥其千年茶文化历史与地区地理、区域优势,大力开展一些与茶文化有关的活动,进一步提升茶叶市场的文化附加值。利用各种新媒体开展对茶叶品牌的宣传。可以邀请著名影星为产品代言的方式,全方位地宣传品牌,塑造鲜明的地区品牌个性形象,扩大地区品牌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公众舆论对地区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认同度与美誉度。

(五)建立起农户和厂家以及政府间的良好信任感

企业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多办农户喜欢的实事,让出一点点利润给茶农,也是在激发茶农的积极性,更增加了茶农与企业之间的互信。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多去田间地头走访,多了解些茶农真正的需要,让茶农感觉到温暖,慢慢来培养这种鱼水关系,建立信任。

(六)政府加大力度对质量监管

农业局应不定期派专人去加工厂抽查质量,避免出现多加糖等情况。还应建立起质量规范体系,以及建立食品安全通报、监督、追溯体系,茶叶加工企业要通过QS认证、ISO900认证、HACCP认证等,出口的茶叶企业要通过欧盟等相关认证,要加快建成茶农自律——企业自检——政府监管的三级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还要加强农药监督管理,确保茶叶生产的安全。

五、总结

茶叶已经成为世界饮品,湖北又是茶叶产地之一,其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要善于将地区优势加以利用,大力发展线上线下市场,茶叶市场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相信在政府,企业以及茶农的共同努力下,宜昌茶叶定会有美好的发展前途。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