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新华日报》

2018-06-13 10:07胡平原
文史月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新华日报抗日抗战

胡平原

习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讲道:“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周恩来同志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光辉一生中建立的卓著功勋、展现的崇高风范,深深铭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也深深铭刻在全世界追求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心中。”周恩来与《新华日报》的故事,正是他以《新华日报》为武器,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做出重要贡献。

《新华日报》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即1938年1月11日-1947年2月28日)是中国共产党的大型机关报,它是由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河北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亲自创办的中国共产党第一张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一直持续至1947年2月28日。在抗日战争时期,它就像一盏闪光的明灯,指引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工作和引领着全国报刊宣传抗战的舆论工作。

《新华日报》因周恩来努力而创刊

《新华日报》是何时何地开始创刊的呢?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爆发了中国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同年9月,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的南京谈判时,周恩来郑重提出在南京出版中国共产党机关报,蒋介石在全民抗战的大前提下,被迫同意了周恩来提出的办报要求。同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成立,在范长江的领导之下,大批的热血新闻工作者纷纷奔赴抗日最前线,投入轰轰烈烈的抗日宣传活动中,采集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

这些抗战活动与周恩来的办报理念融合在一起,首先,在南京期间,他立即拜访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邵力子,商讨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办报的有关事宜,邵力子也当即签署文件,正式批准中共在南京筹办《新华日报》。接着,周恩来又去探望民国监察院院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请他来题写报头,于右任欣喜若狂,满口答应,立即挥毫写下“新华日报”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然后,周恩来约见了刚出狱的文化人士潘梓年,这个人是毛主席钦点的《新华日报》报社第一任社长,后被誉为“中共第一报人”。周总理将创办《新华日报》的任务交给他全权负责。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正式创刊,并举行隆重的创刊大会。经党中央和毛泽东批准,潘梓年为首任社长,周恩来为董事长,报社的一切工作由中共长江局直接领导。《新华日报》在创刊号上表明:“本报愿将自己变成一切愿意抗日的党派、团体、个人的喉舌,本报愿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伟大战斗中做一个鼓励前进的号角……”。

报社还在《大公报》《武汉日报》等显要位置刊登广告,宣称《新华日报》是“非常时期人人必读的报纸”。这一份宣传中国人民抗战的党报从此正式创刊了。

周恩来在重庆以《新华日報》与国民党作斗争

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立即迁往国民党的首都重庆。可重庆的国民党统治区先后颁布了《修正新闻检查标准》《修正战时新闻禁载标准》《战时新闻违惩办法》等法令。规定所有报纸出版复印前,其内容都必须经新闻检查机关审查通过。因此,为了及时宣传抗战消息,中共重庆《新华日报》社论栏第一次打开“天窗”,用这种形式向人们传递抗日战场的最新信息。

1940年1月6日,《新华日报》原拟刊登社论《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但稿件在送审时被以“系军事论文”为借口扣留;《新华日报》决定改登另一篇社论《起来,扑灭汉奸!》。然而,这两篇社论又没有通过国民党的所谓新闻检查。为了抵制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刁难,周恩来略施小计,在《新华日报》上果断采用开“天窗”的斗争形式进行抗议。所以,当日的《新华日报》在原社论的位置仅刊印了八个大字:“抗日第一!胜利第一!”旁边两行小字,对开“天窗”原因予以说明:“本日两次社论:“一、《论冬季出击的胜利》(代论);二、《起来,扑灭汉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读者原谅是幸!”针对国民党的干扰和限制,周恩来与《新华日报》的同仁与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41年1月18日,《新华日报》刊登周恩来的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诗的上面赫然入目地写着九个狂草大字:“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这就是以“天窗”形式传递新闻。17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言人在重庆就“皖南事变”发表谈话,宣称:此次事件,完全为整顿军纪,惩处叛变。周恩来得知上述消息后,怒斥何应钦:“你们的行动,使亲者痛,仇者快。你们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应钦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当晚周恩来指示《新华日报》拒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和“发言人谈话”,坚持照常出报,并部署了应付各种检查可能情况的对策。当天清晨载有周恩来词的《新华日报》送到读者手中,并张贴在重庆大街小巷的阅报栏墙上。消息一出,人们争先购报,报纸销量从平时的2000份猛增到8000份。

当时有的外国记者还以80元一张的价格抢购《新华日报》,就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下,重庆人民还捐款,或写信给《新华日报》,表示支持,海外侨胞也为皖南事变震惊,纷纷电告国民党总部,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

周恩来把《新华日报》办成一支特殊的抗战大军

《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办成了中国抗战队伍中一支特殊的大军。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新华日报》聚集了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文化新闻人才,他们被称为“英勇善战的新华军”;二是聚集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流的作者群;三是聚集了党外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名流文化人士。所以,这支军队群英荟萃,为中国抗战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周恩来作为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和《新华日报》董事长,长期直接领导《新华日报》。他带头亲自主笔,为《新华日报》撰写了108篇高质量的宏文,共计24万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参与《新华日报》的办报实践活动,有力地指导和推进了《新华日报》的抗战宣传工作。

俗话说得好:“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新华日报》的潘梓年是一位既能创业又能领导,既有实践又有理论的党性坚强的党报社长。编辑部负责人章汉夫亲自执笔或修改重要社论和文章,从报纸版面、国内外新闻的选择、标题的制作、副刊的专栏等方面都体现出党中央的精神,表现出鲜明的党报党性。

周恩来为了如实地报道激烈的抗日战场,他积极组织《新华日报》青年记者纷纷奔赴抗日战场,采写鲜活的抗日新闻。在血战台儿庄战役中,《新华日报》新闻报道团16名年轻记者壮烈牺牲在战场上。这些记者的姓名是:潘美年、李密林、项泰、程德仁、罗广耀、陆从道、李鉴秋、胡炳奎、王祖德、罗仁贵、潘香如、季履英、胡宗祥、许厚银、李元清、易竟成。《新华日报》的新闻工作者,抗战期间长期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到前沿阵地采访抗日将士,在第一时间内向全国人民报道战场战况。

1945年9月1日,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提出应给人民以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废除新闻检查。这一主张立即得到重庆等地报刊的纷纷响应。重庆《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一直出版,直到1947年2月26日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新华日报》在国民党统治区共出版9年零1个月又18天,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陪都占领了舆论的制高点,被人民群众誉为“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灯塔”,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工具和沟通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毛主席高度赞扬《新华日报》,称其为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方面军”,这支军队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周恩来主办的《新华日报》是宣传抗战的一面旗帜

从1938年10月25日起,《新华日报》迁往重庆出版。抗战期间,在重庆为抗战努力宣传,为全中国树立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新华日报》针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的内容,主要是全面抗战和持久抗战的路线;反对片面抗战和投降倒退。宣传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反对国民黨当局的独裁专制和特务统治。在国际问题上,支持苏联以及英美等国的反法西斯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揭露并反对国民党独裁的反动政策,反对美国的侵略阴谋。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些真实、正确的宣传报道,教育了国民党统治区的人民群众,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和支持。

《新华日报》在宣传报道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光明磊落的态度。大力报道八路军﹑新四军等人民武装力量英勇抗击日军的战绩,同时也如实反映了国民党爱国将士在正面战场上的抗战事迹(台儿庄战役、徐州战役、武汉外围战);经常为《新华日报》撰稿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若飞、邓颖超、吴玉章、博古、董必武、陆定一等;对包括蒋介石在内的国民党高级领导人的抗日言论,也以热情态度给予刊登。

《新华日报》始终面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提出“为人民讲话,让人民自己讲话,讲人民自己的话”的宣传方针;开辟“读者园地”“青年生活”“妇女之路”等专栏,反映劳动群众和下层公教人员的悲惨境遇和他们反抗压迫的正义斗争。

在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方面,《新华日报》也做了大量工作。用大量版面,为民主党派和各界知名人士提供一个比较自由的讲坛。冯玉祥将军和郭沫若、茅盾、柳亚子、黄炎培、邓初民、陶行知、胡子昂等学者、教授和社会活动家,经常为此报撰稿。马寅初曾在“友声”专栏发表文章,痛斥国民党的腐败,呼吁建立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友声”副刊是进步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团结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艺术和文化工作者。它的国际报道也很有特色。1942年底,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开设了“国际述评”专栏,由乔冠华主笔。这个专栏的文章以资料翔实、分析透彻、富于哲理和文采而受到读者欢迎,经常为外国通讯社所转载。

《新华日报》在抗战期间,真正是全国报刊舆论导向的一面光辉旗帜!

猜你喜欢
新华日报抗日抗战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陈道明不拍“抗日神剧”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新华日报》首报 “敢死队”英勇事迹
左中右三报抗战时期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