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2018-06-19 00:53卞恒宇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卞恒宇

摘要:研究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生的培养也日渐成为政府及各高校所关心的现实问题。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可以说并不尽如人意。通过分析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现实可行的对策,希望能有助于我国改善现阶段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3000703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研究生的培养,可以说研究生已然成为现代社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但这个高素质是否符合研究生培养的标准?是否算得上是国家所希望培养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未必,现阶段我国研究生培养出现了许多问题,直接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达不到学校、社会甚至国家所期望的标准,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不仅仅是某个单位或部门的个别原因,而应该是各部门和社会共同造成的结果。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培养质量出现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研究生学术质量上的问题,衡量一个研究生是否达到合格标准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看其学术成果的质量,但现阶段我国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质量面临许多问题。

一是欠缺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刚入学的研究生由于在本科阶段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培训,无法从本科阶段很快地进入并且适应科学研究领域。首先就是对各种科学研究所必要的基本的研究工具无法熟练使用,如对文献检索工具(CNKI)不熟悉,无法正确进行知识的检索、收集以及利用,导致学生不知道从何处获得自己研究需要的文献以及资料,无法开展研究。其次是对本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以及著作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无法对其专业学科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和掌握,导致很多时候其研究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却又全然不知。最后是对于收集到的文献无法进行正确的、全面的、系统的分析以及整合,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进行文献整理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甚至看完所有收集到的文献后无法得出一个整体的判断。

二是日常进行的学术训练的水平不高甚至根本没有学术训练。很多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只写过一篇资格论文和一篇学位论文,研究生生涯的两年或者三年再无任何文章,造成其十分缺乏学术训练。由于这个原因,很多研究生无法顺利拟定研究内容以及实施方案,导致选题的时候出现所选课题过大或过小、是真问题或伪问题的情况,有的还会面临所选问题根本没有研究价值的情况,最后只得依靠导师来选定题目。即使是开题之后,很多学生也会出现不知道如何去写,甚至对于问题本身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文章最后成为各种文献的堆积,没有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到最后答辩阶段,很多学生缺乏清晰地进行口语表达的能力,无法在头脑中形成思路,欠缺在短时间内将自己或者是别人的观点进行整合和表述的能力。

三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不足,无法生成高水平的论文。首先,很多研究生论文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重问题、轻理论;重宏观、轻微观;重现实、轻历史;重国内、轻国际;重追随、轻前瞻”[1],无法正确拿捏研究问题的核心。由于很多高校本科阶段并没有对学生论文研究的问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指导,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进行科研时无法适度把握论文的核心及研究的重点,多数研究停留在对于前人研究过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归纳层面,而且研究的问题缺乏理论基础的连贯性、逻辑性。现阶段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对于宏观问题中个别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度研究的阶段,不应只停留在宏观层面,这最终只会导致研究问题的空洞且研究价值较低。与此同时,研究的内容不应仅仅再依靠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学研究仍有一段距离需要追赶,所以科学研究应把视野放在国际正在进行或还未进行的研究领域,以此来缩小国内科研水平与国际间的差距。

四是研究生论文成果普遍缺乏创新性。这个问题集中出现在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中,很多学生所研究的问题缺乏创新性,主题陈旧,内容老套,很多观点只是引用而没有自我见解。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不同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需要研究者有一定的文献整合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而对于研究问题缺乏创新性的主要原因,有些研究者会归咎于前人已经把能研究的领域研究完了,无法进行再创新,但这种想法出现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人文社科類研究在现阶段应该是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研究者应将自己专业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解决其他学科或专业领域的问题上,这种创新性研究能力正是现阶段研究生所缺乏的。所以说当今 “我国研究生质量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于过去优势的丧失, 而是长期存在的研究生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创性不足”[2]。

二、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

1.选拔制度欠缺

我国研究生选拔方法不同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其主要方式是根据其导师或学校意见、本科阶段的成绩状况、GRE考试成绩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选拔。而我国研究生选拔绝大部分是通过研究生考试一种方式进行,虽然说这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为公平的选拔方式,但是其考查内容仅限于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无法测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唯一能够了解学生综合素质的面试,在整个选拔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学生是否考上研究生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笔试成绩。这种应试选拔机制使得学生习惯于掌握现有的知识,在固定的知识体系中思考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

2.教学方式不合理

研究生的培养应该以沟通、交流为主,但是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依旧是本科阶段的复制,教师在讲台上授课,学生在下面倾听。这种方式严重影响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培养,一味地接收无法让学生形成独立的研究意识。并且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很多都是“陈年往事”,不具有时代性,起不到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学校在这其中也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学校并没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合理交流的机会,而仅仅是为教师排好课表,为学生上传课表,并且要求教师达到学校对于教学任务所设定的指标,这也是教师无法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的主要原因。

3.导师个人的原因

研究生扩招后很多导师同时带六七个学生,导师无法全面顾及每名学生的各个方面,很容易忽视一部分学生。而且研究生导师均为博士,是大学科研任务的中坚力量,每位导师都身负繁重的科研任务,在进行完正常的授课后基本没有时间顾及学生的状况,导致学生在失去导师的监督后出现散漫的状态。再者就是大学教师的工资并没有达到其需要的标准,所以很多导师在校外也承担一些“辅导”任务,占用了导师的一部分时间。

4.学术环境腐坏

每名研究生畢业之前必须要完成一定的资格论文,数量依据学校的要求而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迫于准时毕业的压力,急功近利地通过一些不正规的渠道或手段来发表论文, 而且一部分期刊在利益的驱使下放弃学术原则,不顾学生的论文质量,只要版面费到位,文章即可见刊,这一利益环严重影响了学术论文的质量,阻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污染了学术环境。同时,学校对于学生资格论文的审查也仅仅是表面文章,并没有进行深入的审核,这也让学生对于资格论文的重视程度降低,最终给了一些社会上的不正当渠道以可乘之机。

5.过程监管不足与缺失

对于研究生的管理,很多高校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过程。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我国的入学政策是“严进宽出”,研究生亦是如此,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校对于研究生的监管只是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监管举措,对于研究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入学的筛选阶段,而对于入学后的研究生培养阶段缺乏监督与评价。

三、解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问题的对策

1.改进研究生的招生选拔方式

研究生招生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个关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招生选拔方式进行改进。一是在选拔过程中考察学生本科阶段参与过的科研活动的次数,以及取得的成果,尤其是本科阶段的论文完成情况,可以看作是其学术能力的体现。二是合理优化配置资源。目前,对于推免学生的审核,很多大学设立推免资格,可越过研究生考试,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这对于很多有意报考这些大学,但最后由于统招名额减少而不得不调剂的优秀的学生是不公平的。那些由于本科出身不同,但能力卓越的优秀人才由于一些大学推免人数过多而与其失之交臂,这让原本为了公平而设立的统考制度显得不是很公平。三是形成导师和学生双向互选的机制,让导师有相对自主的选择权利,挑选那些思维能力强,具有学术精神的学生,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入学质量[4]78。

2.改革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和模式

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内容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强教学内容的严谨性,教学内容应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环,具有连贯性,而不是天马行空地进行探讨;注重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应该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性,不能只停留于理论层面,没有现实证据依托的科学就是伪科学。其次是模式方面,研究生的教学应该摒弃本科阶段的传授模式,转变为交流模式,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逻辑思维的练习,增强学生面临突发性的学术问题的反应和归纳能力。

3.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这里提到的导师队伍的水平不是指导师学历的高低,而是导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水平。不论导师是何种学历,处于何种地位,得到过何种荣誉,都要将师德教育放在教师教育的首要方面,在研究生教育较为发达的英美等国家,导师科研水平的高低仅仅是对导师评价的一个方面,导师的道德品质、师生关系等方面也纳入导师综合评价系统,基本形成了以学生评价、学系评价、同行评价为主体的三大评价体系[5]。所以,增强导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提高导师水平的重中之重。

4.改善科研学术环境

国家应加大对个学术期刊的监管力度,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彻底斩断中介对于学术科研的介入。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通过正规渠道发表论文,提供论文的发表渠道,监管学生发表论文的质量和内容,努力净化学术环境。这不仅要求学术界要对科研环境进行改善,更要求社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对于论文发表渠道进行严格的筛选,不应让中介等非正规论文发表渠道充斥检索界面,正确引导学生发表论文应是各机构、各单位共同的责任。

5.加大培养过程的监管力度

一是强化教学过程督导检查。成立研究生课堂教学督导组,对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学位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用、教员备课上课、课外辅导、学位课程考试、实践实习等主要环节,进行全方位指导和监控[4]79。二是加强对学生学位论文的监管,从文献的收集、分析到整理,对各个过程进行指导和考核,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三是健全和创新研究生全程淘汰机制。依据学籍管理和学位授予条例的规定,把全程淘汰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落实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综合素质、开题报告、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及学位申请等环节的淘汰制度,加大淘汰力度,增强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紧迫感和积极性[6]。

现阶段出现的问题不是研究生本身的责任,也不是学校、教师、社会等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整个学术界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同时,研究生的培养不应仅仅依靠教师或者学校,而应该是寄希望于全社会共同的努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我国今后的发展,高素质人才决定着今后社会的发展动力强劲与否,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政策制度还不够成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将很大程度地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优质的研究生群体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晓东.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及对策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7):70.

[2]廖湘阳.研究生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06.

[3]张建林.关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再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52.

[4]滕克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2).

[5]周晓芳.现代中外研究生导师制度比较——兼论对我国研究生导师制度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3):117—119.

Research on the Problems in 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BIAN Hengyu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03, China)

Abstract:Graduates as the reserve personnel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have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s has increasingly concerned th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Currently, our cultivation quality of graduates is not satisfac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tries to find out the caus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improve the graduate cultivation quality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graduates; cultivation; quality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质量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质量投诉超六成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