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困境及消解探析

2018-06-21 09:16王晓娥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文化视角消解秦巴山区

王晓娥

摘 要:该文在前期对其政治经济维度探索基础上,着重从文化视角下探讨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问题,调研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消解办法。主要内容为:秦巴山区移民社会文化总体概况与特征;文化视觉下秦巴山区移民社会移民社会融入困境消解途径。

关键词:文化视角;山区移民;社会融入困境;消解;秦巴山区

中图分类号 D6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2-0001-03

根据国内外移民融入研究理论,社会融入研究主要划分为经济融入、政治融入、文化融入、心理融入等多要素多维度层面,其相关理论主要蕴含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口学、人类学等领域,为我们深入认识和理解移民的社会融入提供了知识图示和认知框架,对于我们思考现实条件下中国社会的人口流动及社会融入具有很强的启示,秦巴山区移民也包括其中。秦巴山区移民搬迁主要基于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向度任务,搬迁移民与其他类别移民的社会融入有很大的不同,深层次的社会融入难题突出体现在文化层面。因此,在前期对其政治经济维度探索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文化视角下探讨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问题现状,调研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消解办法。

1 文化视角下探索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研究的必要性

秦巴山区移民搬迁的安置地主要为城镇或城镇附近郊区的安置方式,政府在安置点的选择上更多是基于山区移民长远发展的考虑。但这种安置方式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山区的农民而言,必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障碍甚至要经历一定的痛苦,其中社会融入就是首当其冲要面临的困境。而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困境中的文化融入又最为关键。根据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乡土社会理论”,他认为移民的融入往往是目标主体责任感、归属感、幸福感的重要性指标。秦巴山区移民对于故土的依赖感以及对迁入地的不认同和归属感的缺失,使得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极其严重。很显然,其观点主要认为山区农民在搬迁后,秦巴山区移民与迁入地城镇居民双方在社会文化适应上往往有更多的障碍,调试过程也更加复杂和艰难。从一定程度上而言,移民社会融入过程中文化融入面临的困境难度更大,如果不从社会文化视角加以调研探索,不从精神素养上有针对性的培养,秦巴山区移民的多维度多要素社会融入将会从整体上大打折扣,也会使得国家及陕西省政府的民生工程功亏一篑,不仅浪费国家财力、人力和物力,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问题,秦巴山区移民的脱贫攻坚目标难以达成,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无从谈起,潜伏下来的社会问题就会成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必須着重从文化视角展开对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问题的深度调研与探索,为全方位解决山区移民社会融入的困境提出有效策略,同时,将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过程中具有创新模式、有推广价值及前瞻性的措施上升为理论,为今后类似山区移民社会后续发展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 秦巴山区移民社会文化总体概况与特征

秦巴山区就是指长江最大支流——汉水上游的秦岭大巴山及其毗邻地区,地跨甘肃、四川、陕西、重庆、河南、湖北六省市,其主体位于陕西省的南部地区。就整个地区而言,是以山地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历史上交通一直非常不方便,曾经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这也使得秦巴山区社会文化长期保持了自己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个性特征,在这种文化价值观念指导下产生了特有的思想情感方式和文化方式,也创造和凝结着秦巴山区文化精神的物质文化,也对现时代这一地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1 历史上秦巴山区农民社会文化优、劣势分析 由于文化本身是一种历史积淀的产物,不能不追本溯源。因此,首先我们通过文献资料分析法考察和掌握历史上秦巴山区农民社会文化状况。在中国古代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秦巴山区一直被认为是非常偏僻、艰苦的地区之一,远离当时封建王朝发展的经济文化等中心地带,长期被边缘化。但是,在当时的农业文明时代,秦巴山区却也是封建社会维系发展的主要粮食供应地之一,这也得益于当时秦巴山区远离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秦巴山区多山、交通难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对秦巴山区交通难达性、封闭性最为形象的概括,但这却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地区躲避了战乱的频频骚扰。加之,秦巴山区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湿润,常年降雨量充沛,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厚自然地理条件,在农业技术要求比较低、靠天的封建农业时代,秦巴山区的农业发展在当时处于先进水平,粮食产量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还有相当的储存,所以该地区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更多体现出秦巴山区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可以肯定地说在落后的农业文明时代,秦巴山区无论是自然地理条件还是当时社会发展的总体背景,都决定了这一区域是适应农业文明的时代,并且成为当时处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中原地带的主要粮食储备与供应地之一。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也形成了秦巴山区文化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秦巴山区在农业文明时代处于先进水平,为当时整个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也形成了秦巴山区独具特色的农耕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很多那时期的农具及农耕方式一直沿用至今,凝结和传承了农耕文化的智慧。但是,其文化的劣势也是非常显著的,当地农业自给自足、生活安逸的状态也养成了秦巴山区农民不愿走出大山、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封闭人文心态,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也使得秦巴山区农民对“天”以及自然的过分崇拜,祭祀、宗教等文化活动在该区域大为盛行,尤其是崇尚无为、敬畏自然的道教一枝独秀,东汉时期已形成了以张鲁创立的“五斗米”道教成为当时政教合一的主流意识形态。小农思想根深蒂固,表现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久而久之,思想和知识麻木、宗族血缘乡土观念浓厚、迷信盲从,轻视科学、思想守旧、落后,是秦巴山区文化传承的主要劣势,对于今天秦巴山区移民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根深的负面影响。

2.2 文化视角下现时代秦巴山区移民在社会融入过程中文化融入面临的困境 如前所述,封建农业文明时代的秦巴山区经济发展是相对富足的,而到了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时代,秦巴山区却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发展的深度贫困主要地区、脱贫攻坚的主要地带之一。“2011年12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新闻发布会,将秦巴山区列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主要地区之一。”[1]适应农业文明时代的秦巴山区与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时代的发展是格格不入的,过去能够避免战乱的大山、难达的交通屏障在今天成为了制约发展的自然因素之一,具有现代化先进信息与文化传播到秦巴山区总是相当滞后,而且一定程度上秦巴山区的农民不乐意接受或者难以接受先进文化,与长期封闭的大山地域文化是割裂不开的,直到今天,宗教等封建迷信活动在秦巴山区农村都没有消失,相当多的山区农民依然遇事求神拜佛。这必然会对秦巴山区经济、政治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秦巴山区的主体陕南地区经济发展一直处于整个陕西省的最后,在全国发展当中也极其落后,因此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处于深度贫困的水平。反过来,秦巴山区落后的经济发展决定了思想文化教育发展的落后,进而经济与文化的恶性循环不断上演。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体经济形势一片向好。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过上体面、尊严与幸福的生活是最为主要的体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追求奋斗的目标,让每一个中国人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因此,精准脱贫成為今后以及很长时期都要完成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而秦巴山区正是国家和省政府实施和推进的脱贫攻坚地之一,国家花巨资采取搬迁的方式将秦巴山区农民转移并安置到对其长远发展非常有利的城镇或城郊附近。这对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农民从来都不敢想的愿望在国家大力扶持下得以实现,该民生工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随着移民搬迁的陆续完成,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最为核心与关键的问题便是移民难以适应城镇发展与城镇文化生活的方式,移民社会融入障碍不断出现,其中文化融入障碍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在乡城文化之间的差异大,秦巴山区的农村与非山区农村本身也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山区长期形成的封闭人文心态,特别是山区“散居”的模式,导致秦巴山区文化教育水平极其低下,最为可怕也是最令人忧虑的山区农民思想意识得不到提高,诸如“女孩子读书无用论、多生孩子多劳力、读书不如早点打工挣钱”等鼠目寸光的狭隘观念比比皆是,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秦巴山区农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现代化发展的城市文明中更为先进的文化观念与山区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秦巴山区移民安置后,在融入当地城镇生活当中容易出现自卑、不适等症状,往往陷入社会冲突、排斥与矛盾当中。如果不能及时对其消解,秦巴山区移民的安居乐业进而致富发展都会受到很大的制约,甚至会影响当地社会的稳定发展。

3 文化视角下秦巴山区移民社会融入困境消解途径

秦巴山区移民整体上要达到良好的社会融入状态离不开文化层面的深度融入,可以说,秦巴山区移民与迁入地城镇居民之间的双向融合对其经济融入、政治融入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移民发展的质取决于此。因此,必须站在文化视角消解其社会融入的困境与难题。

3.1 提高秦巴山区移民受教育水平 文化融入障碍是秦巴山区农民在融入当地城镇经济生活当中的深层次问题,思想文化观念封闭、落后及守旧的文化与城镇先进的文化在碰撞交流过程当中出现矛盾与互斥,甚至冲突。这些都源于秦巴山区所受教育水平有限,根据相关调查结论,秦巴山区移民搬迁前,“人均受教育年限刚刚从6.1年增加到8年。”[1]在全国处于落后水平,女性受教育年限更低。当务之急,在移民搬迁后,首先必须从整体上提高其文化受教育水平,政府、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该采取措施帮助秦巴山区移民提高其文化教育水平。最为关键的是进行教育后能从思想上改变秦巴山区农民过去那种“女孩子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早点打工挣钱”等错误意识,让他们能够从思想及骨子里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

3.2 迁入地城镇居民利用其文化优势帮助秦巴山区移民快速融入 从总体上而言,城镇文明是进步的、先进的,而停留在农业文明的秦巴山区相对落后,根据邓小平的“让一部人先富起来,带动大部分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城镇居民有责任帮助秦巴山区移民实现致富的目标。当然富裕不仅仅包括经济上的发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足,迁入地城镇居民更应该发挥自身具有的经济、精神文化财富帮助秦巴山区移民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富裕。比如,迁入地城镇居民完全可以在秦巴山区移民聚居区自发举办相关培训教育班、也可以在秦巴山区移民子女入学问题上给予相关指导和优惠等,用较为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感染秦巴山区移民,杜绝排斥和挤兑,否则,有失城镇居民所应该具有的高姿态。另外,城镇文化当中也有糟粕,山区文化中也有朴实、勤劳等优秀的文化传统,迁入地城镇居民与秦巴山区移民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相互融合,最终实现秦巴山区移民与当地城镇居民稳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政府应当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花果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l/2016/0210/C.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文化视角消解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近16年秦巴山区TRMM降水资料的降尺度研究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从文化视角来看日语接受与表达
历史文化视角下秦皇岛旅游资源的开发
他者的异化呈现
我校协办“放飞梦想的翅膀·秦巴山区公益行动”
秦巴山区1∶25万土地覆被遥感制图精度的野外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