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
——以创业拼凑为中间变量的案例研究

2018-06-22 06:45王国红周建林
中国软科学 2018年5期

王国红,秦 兰,邢 蕊,周建林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创新与创业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3)

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内在机理研究——以创业拼凑为中间变量的案例研究

王国红,秦 兰,邢 蕊,周建林

(大连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 创新与创业研究所,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本文从动态视角出发,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探讨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内在机理。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围绕创业拼凑思维与操作的复合视角,勾画出资源匮乏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向成长绩效转化的过程模型。研究发现: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的思维和行动形成“二阶段”转化模型向成长绩效转化;创业导向的转化过程呈迭代演进:随着新企业发展,创业导向的战略性不断增强,创业拼凑的拼凑思维从即兴而作向战略匹配转变,拼凑行动从资源组合到资源重构转变,每一阶段获得的成长绩效奠定下一阶段创业导向的形成;创业拼凑的拼凑思维是转化过程的核心环节。研究在丰富创业导向相关理论的同时为资源匮乏新企业的成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业导向;创业拼凑;成长绩效;内在机理

一、引言

创业导向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无论是成熟企业还是新企业,在追寻商业机会过程中实施创业导向都能有效刺激商业扩张、技术进步和财富创造[1]。创业导向最初来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用于描述企业追逐新领域、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特定心智模式,也是企业总体精神氛围的分析框架[1-2]。近年来,随着创业活动开始成为新兴经济发展的主要源动力,新企业的发展成为研究热点。学者对创业导向的研究也逐渐转移到新企业,尝试围绕新企业创业导向与新企业成长的内部关联进行探讨。

然而,创业导向是资源消耗型战略[3],实施过程对于企业资源提出要求。新企业的新生劣势导致其往往面临着较多资源稀缺困境[4-5],这与创业导向的实施存在矛盾。为了化解这一矛盾,众多学者纷纷从资源和能力视角出发,以资源获取、核心能力培育与转化为中间变量构建创业导向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为创业导向与新企业发展提供中间转化路径。而这些基于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通常受制于创业资源本身的特征,不能有效诠释资源稀缺情境下的创业过程[6],未能从根本上找到解答资源稀缺困境下实施创业导向的答案。

在此背景下,创业拼凑得到关注。创业拼凑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不再拘泥于资源属性,而是从一个全新视角审视现有资源的价值,是突破资源约束应对新企业先天弱性的重要工具[7]。通过构建“新企业创业导向—创业拼凑—绩效”的“态度—行为—绩效”关系模型,关注新企业内部“现有资源”的创造性利用,为更好地理解新企业资源约束下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的内在关系提供实证依据[8]。但现有静态线性关系的研究注重强调创业导向在驱动拼凑行为与调节拼凑功效的过程中的作用,对创业导向如何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内在机理的阐释力度不够;同时,创业导向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化作用已得到学者证实[9-10],对新企业创业导向的转化问题同样需要从动态视角进行探讨和解析。

鉴于此,本文尝试从动态视角出发,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试图探索并回答如下的研究问题:资源匮乏新企业如何通过创业拼凑实现创业导向到成长绩效的转化?具体而言,本文从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复合视角出发,以典型服务型和科技型新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深度剖析新企业创业导向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通过创业拼凑在拼凑思维和拼凑行动两个层面的作用转化为成长绩效,归纳出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动态转化路径,研究深化了对创业导向在资源匮乏条件下通过创业拼凑对现有资源利用实现绩效转化的内在机理的了解,弥补了传统研究中忽视新企业创业导向动态演化的不足,同时为资源匮乏新企业实施创业导向战略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创业导向

作为一种创新创业机制,创业导向融合了创新性、先动性与风险承担性的创业态度及意愿[11]。创业导向并不简单等同于以创立一个新企业为根本目的的行为导向,更蕴含了企业在复杂而不确定的环境下,其成功创业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新进入机会的认识及其采取行动的态度和行为倾向[12],是一种通过采取目的性明确的行动获取成功的战略[13]。Lumpkin和Dess[1]通过加入自治性和竞争积极性,将创业导向扩充为五个维度。胡望斌等[2]结合中国情景分析认为,中国新企业创业导向由三个表现为不同变动特征的维度构成:创新性、承担风险性、先动性。本文采纳创业导向的三维度观点,其中,创新性体现为上马新产品或新服务、大幅度变更现有产品或服务以及重视研发和追求技术或服务的领先与创新[14];先动性体现在企业率先发起竞争行动、率先引入新产品、管理技巧和生产技术以及先于竞争者引入新产品或创意,促使新企业先于市场迅速做出反应[15];风险承担性则表现为企业更偏好获得高回报的高风险项目,面对不确定时倾向于更大胆而迅速的行动以抓住机会[1]。随着对创业导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逐渐发现,创业导向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发挥的作用存在差异[9-10]。

2.创业拼凑

创业拼凑理论是由Baker和Nelson首次提出,该理论的产生源于新企业创建过程中所面临的高度资源束缚。创业拼凑理论强调,新企业可以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将就”与重构,突破资源约束开发新的创业机会,从而展开创业行动[16]。创业拼凑从“资源内生”视角强调了新企业独特的成长路径——通过创造性地利用现有资源,支持新企业创建并获得竞争优势[7],是一种资源创新战略。目前,学界已从拼凑频率与范围、拼凑对象、拼凑动机和拼凑导向等方面划分创业拼凑,但现有划分缺乏明确的边界条件,对创业拼凑的内涵解读缺乏一定深度[17]。创业拼凑实际是将拼凑的理念与思维引入创业管理研究领域所形成的[18],将拼凑的思想付诸于创业行动中,达到“创意层的探索”与“资源层的利用”的结合[19]。并通过思维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拼凑相结合,形成创业绩效的实现路径[8]。因此,对创业拼凑的理解应从思维和操作两个层面展开。然而,目前学者对创业拼凑的理解更多考虑的是操作层面,将操作层面的拼凑划分为资源将就和资源重构两大行为模式,前者强调利用现有资源积极行动[20],遵循满意原则而非考虑结果的最优化;后者是针对企业新目的,利用不同的策略意图或使用方式对资源进行再整合[21],创造性看待资源与目的的关系。而对于思维层面的探讨比较缺乏,未能从复合视角揭示创业拼凑的过程。

3.新企业成长绩效

新企业成长绩效是新企业开展一系列创业活动表现出的各种结果。它是企业活动对企业目标贡献程度的评价,既是组织活动的客观产物,也是人们对于活动过程和成果的一种主观评价。在实证分析中,企业成长往往采用数学指标。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因此将量化数据转化为质性表述来衡量新企业成长。关于企业成长的衡量,以Greiner为代表的各管理学派均认为,企业具有阶段性成长的特点,其演化过程应进行明确阶段划分。基于此,结合Butler和 Hansen[22]对企业的成长历程的划分为,本文将新企业的成长分为创立期、初创期和持续发展期,其成长绩效通过每一阶段的发展成果进行度量。

(二)概念间相互关系与理论框架

创业导向与创业拼凑之间的关系研究逐步获得学者的重视。依据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目标的导向作用十分重要[23],企业导向决定着新企业如何选择战略应对外部环境,影响创业绩效[24]。随着创业拼凑的思想逐步被接受,创业拼凑对新企业成长绩效的促进作用也逐步获得学者的认同。相关研究表明,创业拼凑能从资源优势整合、组织创新、组织增长率提升和直接促进等方面促进新企业的发展。祝振铎构建了“新企业创业导向—创业拼凑—绩效”的“态度—行为—绩效”关系模型,并用实证分析阐释了3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率先探讨了新企业创业导向在拼凑行为发生及提升拼凑功效的过程中的作用[8]。

由此可知,以创业拼凑为中间变量探讨新企业创业导向到成长绩效的转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现有研究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对创业拼凑的概念内涵解析不够。创业拼凑包含了思维和操作的两个层面,现有研究未能从思维和操作的复合视角阐释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实现绩效转化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新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创业导向的作用呈现差异化,现有研究缺少基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动态演化分析。鉴于此,本研究拟从动态视角出发,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探讨创业导向与创业拼凑的思维和操作层面的作用关系,尝试构建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过程路径并挖掘其内在机理。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案例研究框架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采用案例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首先,本文旨在探讨资源匮乏新企业在创业导向驱动下如何通过创业拼凑实现新企业成长,而案例研究特别适用于回答“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其次,本研究采取动态视角研究新企业的发展历程,且须细化探讨创业导向如何利用创业拼凑实现新企业成长的问题,涉及到现有文献尚未解答的内容,因此适合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的方法。

(一)案例选择

本研究选取连阳企业集团和深圳乐凡数码科技公司两家企业作为案例研究样本。案例选择的依据在于:第一,两家企业均是典型的新企业,成立时间不超过10年,其中连阳企业集团是大连本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提供商,是典型的服务型新企业。乐凡数码一直致力于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的研发与销售,是典型的科技型新企业。第二,两家企业均是在资源的限制与束缚下,完全依靠自身对现有资源的创造性整合利用成为行业内的新力军。连阳企业集团扎根大连本土,是东北区域较早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企业,建立了东北首家P2P互联网金融平台,目前连阳已先后成为大连多家商会副会长单位、理事单位,并成为CCTV合作伙伴单位;乐凡公司是全国最早专业从事移动互联网终端的高新科技企业之一,经过数年发展,企业已成为微软和英特尔在中国的重要战略合作伙伴。两家企业的创业拼凑过程具有一定代表性;第三,由于两家企业类型不同,其创业导向在不同阶段各有特点,通过创业拼凑实现转化的过程将存在一定共性和差异,具有案例研究差别复制以及互补性的效果[25]。第四,本研究团队与两家企业一直保持紧密联系,多次通过实地调研、高层对话等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跟踪,根据两家企业创业历程撰写的教学案例分别入选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因此,本文选取案例能够代表一批初期资源匮乏、依靠自身逐步成长起来的新企业,满足案例分析法的各项要求。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对案例的资料的跟踪调研历时2年,其中两个企业的集中资料搜集分别历时2月,共展开6次。资料包括采用实地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以及通过问卷、网站信息等获得的二手数据。其中一手数据的搜集主要是通过企业创始人及高层半结构化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完成。两家企业先后采访了企业创始人、总经理和人事总监3位管理者,每次访谈时间约为1~2小时,提前列好采访提纲,访谈过程全程录音;现场观察主要对企业发展历程的展示等进行观摩拍照。通过与企业创始人及高层的访谈,对企业从创立到成长的过程进行跟踪,获得了企业每一个阶段的资源环境、遭遇的困难、心路历程以及相应的创业行动等资料;现场观察获得了资料为这些访谈内容整理提供佐证。二手数据的搜集主要包括对案例企业提供的报告、文件,企业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以及一些公开信息网站的采访视频、新闻报道等资料的整理,由此获得关于企业发展关键节点的一些细节内容,包括具体产品、业务和制度等,作为访谈资料的补充。

为了确保研究信度,本研究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采用了三角验证。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采用实地访谈、企业内部资料、网站及公开访谈视频等多种方法,对不同访谈对象提供的和不同方式获得的数据进行比对并选用其中能够得到多重来源支持的数据进行分析。在案例整理过程中,将研究人员分为2个小组,通过背对背进行访谈和资料整理,在集中讨论确认的方式保证研究的效度。在完成案例的描述与初步分析后,再次与公司相关领导通过面对面、短信和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二次验证,确保案例素材的真实性与有效性。

本文对案例资料的分析遵循 SPS(Structural, Pragmatic & Situational)案例研究方法的阶段式建模框架,即在构建的案例分析框架的指导下构建模型。由于本研究试图从动态视角基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因此选用阶段式建模,该方法适用于对研究现象或者企业的发展历程进行建模,以突显事件发展的阶段性[26]。

四、案例描述

(一)创立期

创立期主要是指新企业尝试建立运营模式进入市场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运营模式的确定是核心内容,创业者需要对自有资源和市场条件具有清晰的认知,依托快速反应能力或创新能力来确定企业的经营模式,并通过对应的资源整合行动创立企业。例如,连阳在意识到东北地区金融领域的空白后,利用团队累积的少量资本和金融领域诸如银行、房地产交易市场的少量人脉,创造性在市场推出了购房“零首付”业务,成立公司。

同理,乐凡的创始团队敏锐嗅到平板电脑这一IT界新兴市场的巨大商机,受限于资源短缺暂时放弃自主品牌设计,转而投入尚未被发掘的IT 高端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代理销售,并通过差异化服务与大品牌建立合作关系来巩固资源来源,正式成立广州乐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两类企业在创立期的发展情况总结对比如表1所示。

(二)初创期

初创期是新企业能否存活的关键阶段,新企业的主要目标是稳定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逐步扩张。在这一阶段,新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信息和速度。考虑到东北金融市场的大量机会以及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连阳专注“时间差”和“质量差”,以仅有资源的不同组合将业务领域率先延伸到担保、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和证券、基金及其他金融产品的投资管理服务等,逐渐在行业站稳脚跟。同样,乐凡利用累积的资源不断扩张代理线,先后在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广西先后成立办事处,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建立外贸合作办事处。代理品牌也增加了EKING、FSL 和 3GNET等知名品牌,在初创期的发展中占得了先机。两类企业在初创期期的发展情况总结对比如表2所示。

表1 创立期企业发展情况

表2 初创期企业发展情况

(三) 持续发展期

通常来说,企业资源通道的扩张存在一个上限,当新企业经历初创期得到稳步发展后,资源通道将会逐步逼近阈值。因此,新企业在持续发展期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改革或转型来扩充资源通道的容量或建立新的资源通道,获得持续的成长动力。在这一阶段,勇于求变是企业的主导思想。当连阳面对资金充足率的限制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冲击,果断转型互联网金融,通过对一系列资源的重新调配,建立了东北首家P2P互联网金融平台——贷贷通,解除资源通道的限制,自此得到飞跃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乐凡公司在承当了由于代理行业管控不严、恶意竞争严重以及市场容量饱和等问题造成的巨大损失,萌生生产销售自主品牌的想法,通过逐步改变经营模式,实现从品牌代理销售——品牌代理与代工生产自主品牌相结合——专注于自主品牌研发销售的转变,随着市场份额的增加和品牌形象的深入,乐凡成功打通一条新的资源通道,得到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期,两类企业通过战略变革带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总结对比如表3所示。

表3 持续发展期企业发展情况

五、案例发现

(一)创立期——创业导向通过即兴而作的拼凑思维与资源单一组合的拼凑行动,初步建立企业的资源通道

创立期,连阳和乐凡由于企业类型等原因,创业导向的作用略有不同。作为服务型新企业,连阳试图打造一种全新的金融服务模式来占据市场空白,体现出创业导向创新与先动维度的特征,在创新和先动的诉求作用下,团队首先在思维层面对现有资源的效用进行探索,创造性提出“购房零首付”的业务模式,并通过操作层面对有限的资金、人脉等资源的将就利用,建立了企业的核心资源通道,实现创业导向先动性和创新性向绩效的转化。这一阶段的乐凡,由于缺乏自主研发的资源,首要目标设定为先进入IT行业,创业导向的先动性发挥主导作用。在先动性的作用下,团队经过思维层面对现有资源的探索,认为可先代理冷门高端产品占据市场份额,发挥资源效用,于是通过操作层面的资源价值实现过程,初步建立起企业的一条资源来源通道,实现先动性向成长绩效的转化。

新企业的创业导向融入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基于对现有资源的探索形成可行的拼凑逻辑,指导创业拼凑的操作层面,通过对资源的将就利用实现资源的价值创造,构建了企业的初始资源通道,实现创业导向的转化。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创业拼凑思维层面对资源的探索是核心环节,基于新企业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考察现有资源的可用性,从而在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与现有资源之间建立衔接和匹配关系。与在位企业在发现机遇和把握机遇时期基于经验的拼凑[27]不同,新企业的创始者往往并不具有较多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此时在思维层面的拼凑更依赖于创业者自己的直觉,表现出即兴而作的特点[20],即遵循满意原则找到满足创业者意愿的资源拼凑逻辑,让资源匮乏的新企业能够展开创业行动。随后,在拼凑逻辑的指引下,创业拼凑的操作层面通过对现有资源的单一组合利用,实现现有资源的价值创造,达到了新企业在创立期的目标。

(二)初创期——创业导向通过即兴而作与战略匹配相结合的拼凑思维、资源多样组合的拼凑行动,扩张企业的资源通道

初创期,连阳和乐凡的目标都是扩大市场占有率以赢得市场竞争,创业导向的主导特征均表现为先动性。这一阶段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路径与创立期大致相同,在创业导向先动性的作用下,新企业通过思维层面的资源探索,确定企业扩张经营的方式,并通过操作层面的资源组合利用,连阳实现收购公司拓展业务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扩大业务;乐凡成功扩大代理线,企业的资源通道得到有效扩张,创业导向成功转化成长绩效。

该阶段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与创立期比有一定变化。一方面,创业导向的先动性要求企业优于竞争者率先引进新的产品或服务,这对新企业对市场信息的快速有效反应能力提出要求。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需要快速根据先动性的目标和现有资源的特点形成可行的企业扩张模式,依然体现出依靠直觉和反应的即兴而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在创立期确立新企业的经营模式后,新企业的发展开始具有战略性,试图在服务的市场、客户和业务方面带来变化[28],新企业创业导向的主导特征体现出新企业在这一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需要基于该战略目标探索资源形成相应的拼凑逻辑,体现出战略匹配的特点[27]。同时,创业拼凑的操作层面也会发生对应变化,拼凑行动从单一的资源组合向多样化的资源组合转变,增加资源产出量,扩张企业的资源通道。

(三)持续发展期——创业导向通过战略匹配的拼凑思维与资源重构的拼凑行动,带来企业资源通道的重大变革

在持续发展期,向利益与风险并存的互联网金融转型,使企业摆脱由于地域限制造成的资金充足率问题,成为连阳新的战略目标,创业导向的主导特征表现为风险承担性。以大胆转型的意愿作为依托,新企业通过创业拼凑思维层面的探索,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网贷平台的思路,并在拼凑行动上对现有业务进行筛选重组,重新整合资源成功建立“贷贷通”平台,扩充了已经逐渐达到阈值的资源通道的容量,实现创业导向风险承担性向成长绩效的转化。对乐凡而言,代理行业的恶性竞争与容量饱和让乐凡决定转型“研发生产销售自主品牌”的经营模式,创业导向的风险承担性与创新性开始发挥主导作用。在这一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基于对现有资源的特点和累积量的衡量,提出逐步向“自主研发生产”模式转移的思路,在拼凑行动上,逐步将资金、人力以及合作伙伴的资源重新配置,投入于自主品牌的研发设计中,成功从代理商转型品牌商,企业建立起新的、容量更大的资源通道,实现创业导向风险承担性与创新性向成长绩效的转化。

在这一阶段,新企业的拼凑思维再度发生变化。战略转型是新企业在持续发展阶段的目标,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体现出战略转型的需求。为了实现创业导向的转化,就必须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因此,本阶段的拼凑思维需要高度匹配企业战略转型的需求,形成有针对性的拼凑逻辑,指导拼凑行动。在战略匹配的拼凑思维指导下,创业拼凑从行动层面对资源进行有效的重新筛选与优化配置,促使新企业的资源通道获得重大变革,拼凑行动从资源多样组合转变为资源重构。

(四)案例发现总结

基于上文分析,本文归纳出如图2所示的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过程模型。

资源匮乏新企业的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思维和行动两个层面的递进转化,实现了新企业的阶段式成长。新企业创立期,创业导向通过即兴而作的拼凑思维形成相应拼凑逻辑,指导资源单一组合的拼凑行动,初步建立企业的资源来源通道;随着企业进入初创期,企业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发生变化,其战略特性有所增强,此时拼凑思维在即兴而作中融入战略匹配,拼凑行动从资源的单一组合变为多样化组合,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通过拼凑思维形成对应拼凑逻辑,指导拼凑行动从而进一步扩大企业的资源来源通道;进入持续发展期,企业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进一步发生变化,战略特性不断增强,其拼凑思维和拼凑行动向战略匹配与资源重构转变,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融入拼凑思维,形成对应的拼凑逻辑指导拼凑行动,企业进一步扩容或建立新的资源来源通道,逐步实现了新企业资源环境的改善。

图2 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过程模型(注:创业导向的不等边三角形表示每个阶段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存在差异,并非特指该阶段的维度)

由图可知,同一个企业,从创立期到持续发展期,新企业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呈现动态变化。具体表现为不同阶段,创业导向三维图中占据突出地位的维度各有不同。这一结论已在作者已有研究中进行阐释[29]。在不同阶段,新企业动态变化的创业导向融入拼凑思维,形成既满足创业导向要求又可利用现有资源执行的拼凑逻辑,指导拼凑行为,实现该阶段新企业的成长。因此,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变化主要体现在新企业形成的拼凑逻辑以及最终获得的成长绩效中。从横向视角看,不同类型新企业在同一阶段,其创业拼凑的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式具有共性,拼凑思维从初期的即兴而作逐步向战略匹配转变,而拼凑模式也从初期的单一资源组合逐步像多样化和重构转变。从案例可知,这种思维方式和行动模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新企业在该阶段的战略目标,即创业导向的战略特性。创业导向战略特性的变化来源于企业不断累积的成长绩效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需求。

因此,尽管不同类型新企业虽然在同一发展阶段的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存在差异,但战略性相似,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时,采取的拼凑思维方式和拼凑行动模式具有共性,此时创业导向的差异会通过形成的拼凑逻辑以及最终的成长绩效体现;只有当创业导向随着新企业的阶段式发展形成战略性的变化,创业拼凑的拼凑思维和拼凑行动才会对应发生变化,以此实现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向成长绩效的动态转化。

六、研究结论

(一)对研究发现的讨论

本研究从动态视角出发,基于生命周期理论,通过对典型新企业的双案例分析,勾画出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过程模型。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出这一转化过程的内在机理以及影响转化的关键要素,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资源匮乏新企业的创业导向以创业拼凑为中间变量,形成一个“二阶段”的转化模型,实现向成长绩效的转化。创业导向首先作用于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思维层面通过相应的资源探索过程,在新企业的创业导向和现实资源间建立匹配关系,将资源消耗型的创业导向“翻译”为可以利用现有有限资源执行的拼凑逻辑,化解创业导向战略实施与资源约束间的矛盾,这是创业导向转化的第一阶段,可视为翻译阶段;第二阶段是实现创业导向转化的执行阶段,按照翻译阶段形成的拼凑逻辑,创业拼凑的操作层面利用现有资源采取具体的拼凑行动,带来企业资源通道的对应变化,实现创业导向转化为成长绩效。总结而言,创业拼凑在思维层面为创业导向这一资源消耗型战略和匮乏的资源现状之间建立适配关系,再通过创业拼凑操作层面对现有资源的拼凑行动获取企业的成长绩效,实现创业导向的转化。具体转化关系如图3所示。

第二,随着新企业成长,新企业创业导向的战略性不断增强,通过创业拼凑向成长绩效转化呈现迭代演进的特点。创业导向被认为是衡量新企业组织过程有效性的最好方式[1]。新企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入一种创业导向战略。通过创业拼凑,能将创业导向有效引入资源匮乏新企业的发展,实现创业导向到成长绩效的转化,该过程是分阶段、迭代演进完成的。根据上文分析可知,新企业创业导向主导维度的变化体现于新企业的拼凑逻辑和成长绩效的变化,当创业导向的战略性发生变化,拼凑思维和拼凑行动会发生对应改变。随着新企业资源的累积与企业的发展,创业导向的战略性不断增强,为了将其成功转化为成长绩效,创业拼凑的拼凑思维逐步从即兴而作向战略匹配转变,对应的拼凑行动逐渐从资源单一组合到多样组合再到资源重构转变,以此达成新企业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实现创业导向的转化。而每一个阶段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获得的成长绩效,奠定了下一阶段创业导向主导维度的形成,由此构成一个迭代演进过程,具体如图4所示。

图3 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二阶段模型

图4 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的迭代演进过程

第三,在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向成长绩效转化的过程中,创业拼凑的思维层面是核心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创业拼凑思维层面对资源的探索过程,是衔接创业导向与现实资源的关键,由此形成的拼凑逻辑也是指导拼凑行动的根本,因此,对拼凑思维的培养是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核心要素。从案例发现可知,创业拼凑的拼凑思维包括即兴而作和战略匹配两类,其中即兴而作对创业者基于直觉的反应能力提出要求,而战略匹配更强调创业者的宏观视角,究其根本,两类拼凑思维实际以创业者的资源探索能力为依托,反应出新企业在特定目标下对现有资源效用的挖掘。因此,通过提升新企业的资源探索能力,能有效强化新企业的拼凑思维,进而促进资源匮乏新企业地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

(二)研究启示

从理论层面看,一是,本研究从创业拼凑的思维和行动的复合视角出发,分析创业导向与拼凑思维和拼凑行动间的关系,构建了资源匮乏新企业的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二阶段模型,深化了对创业导向在资源匮乏条件下通过创业拼凑利用现有资源实现绩效转化的内在机理的了解;二是,本文基于动态视角的分析,勾画出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的迭代演进过程,识别出新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导向的变化规律与动态的转化路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对创业导向的实施和转化的理解,丰富了创业导向理论的内涵,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从实践层面看,本研究结论能为资源匮乏新企业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创业拼凑为资源匮乏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发展思路。为了实现这一发展路径,从企业内部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新企业应改变传统的资源认知,善于发掘手边的可用资源,强化对资源的探索能力,从而充分发挥手边资源的效用,尝试利用创业拼凑逐步改善企业的资源环境;(2)考虑创业导向的主导维度与战略性的动态变化,新企业应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有清晰的认知与规划,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划,选择适当的拼凑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式,以有限资源将创业导向转化为实际的创业行动,实现新企业成长。从政策制定角度亦可采取对应的措施支持企业的发展:(1)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措施等支持缺少外部资源的新创企业,由此鼓励和引导创业者注重手边资源、零散资源的梳理与利用;(2)可建立创业企业共享知识平台,加强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创业企业之间的互动与学习,为资源匮乏的新企业学习资源的利用与探索、企业的发展规划等提供良好的助力平台。

本文是对新企业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实现新企业成长研究的初步成果,尚有不足之处。首先,本文的样本选择存在局限,选取案例隶属于服务型和技术型新企业,对于其他行业本研究结论是否具有适用性还需进一步进行探究和深入;其次,研究注重对创业导向通过创业拼凑转化为成长绩效的过程路径进行探讨,尚未考虑该过程中环境变量等影响因素的作用。最后,研究发现新企业创业导向在不同发展阶段维度组合存在差异,差异形成的原因和原理有待在后续研究中加以深入挖掘和探讨。

参考文献:

[1]LUMPKIN G T, DESS G G. Clarifying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6, 21(1): 135-172.

[2]胡望斌,张玉利. 新企业创业导向转化为绩效的新企业能力:理论模型与中国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1, 14(1): 83-95.

[3]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 [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71-91.

[4]蔡 莉,单标安,刘 钊,等. 创业网络对新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组织学习的中介作用[J].科学学研究, 2010, 28(10): 1592-1600.

[5]曹 兴,刘 晓.创业网络结构变化对创业企业资源获取的影响分析[J].科学决策, 2012(4): 23-30.

[6]梁 强,罗英光,谢舜龙. 基于资源拼凑理论的创业资源价值实现研究与未来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5): 14-22.

[7]SALUNKE S, WEERAWARDENA J, McColl-Kennedy J R.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novation: The role of bricolage and entrepreneurship in project-oriented firm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 66(8): 1085-1097.

[8]祝振铎. 创业导向、创业拼凑与新企业绩效:一个调节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 管理评论, 2015, 27(11): 57-65.

[9]WALES W, MONSEN E, MCKELVIE A. The organizational pervasivenes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1, 35(5): 895-923.

[10]尹苗苗,毕新华,王亚茹. 新企业创业导向、机会导向对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情境的实证分析[J]. 管理科学学报, 2015, 18(11): 47-58.

[11]COVIN J G, SLEVIN D P. Strategicmanagement of small firms in hostile and benign environments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9, 10(1): 75-87.

[12]邢 蕊. 创业导向对在孵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13]胡望斌, 张玉利, 杨 俊. 基于能力视角的新企业创业导向与绩效转化问题探讨[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 32(2): 1-8.

[14]SENYARD J M,DAVIDSSON P,Baker T,et al.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innovation: The role of bricolage in new venture creation and firm development[C]//Proceedings of the 8th AGSE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Exchange, Melbourne, 2011.

[15]DESS G G, LUMPKIN G T.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stimulating effective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J].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5, 19(1): 150-151.

[16]BAKER T, NELSON R. Creating something from noth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5, 50(3): 329-366.

[17]于晓宇, 李雅洁, 陶向明. 创业拼凑研究综述与未来展望[J]. 管理学报, 2017, 14(2): 306-316.

[18]DUYMEDJIAN R, RÜling C C. Towards a foundation of bricolage in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heory[J]. Organization Studies, 2010, 31(2): 133-151.

[19]张建琦, 安雯雯, 尤成德,等. 基于多案例研究的拼凑理念、模式双元与替代式创新[J]. 管理学报, 2015, 12(5): 647-656.

[20]MINER A S, BASSOFF P, MOORMAN C. Organizational improvisation and learning: A field stud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1, 46(2): 304-337.

[21]方世建, 黄明辉. 创业新组拼理论溯源、主要内容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3, 35(10): 2-12.

[22]BUTLER J, HANSEN G S. Network evolution, entrepreneurial succ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J]. Entrepreneurship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1991(3): 1-16.

[23]佟 岩,孙 健,卢闯.战略导向与价值创造视角下的内部控制研究展望[J].科学决策, 2016(5): 28-49.

[24]CHANDLER A T.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nterprise [M]. Cambridge: MIT Press, 1962.

[25]李 宇, 杨 敬. 创新型农业产业价值链整合模式研究:产业融合视角的案例分析[J]. 中国软科学, 2017(3): 27-36.

[26]崔 淼, 欧阳桃花, 徐 志. 基于资源演化的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控制权的动态配置:科隆公司的案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3(6): 153-169.

[27]苏 芳, 毛基业, 谢卫红. 资源贫乏企业应对环境剧变的拼凑过程研究[J]. 管理世界, 2016(8): 137-149.

[28]ROMANELLI E, TUSHMAN M L. 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as punctuated equilibrium: An empirical test[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4, 37(5): 1141-1166.

[29]王国红,李 娜,邢 蕊.新兴互联网企业创业导向的构成及演化:基于六家企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18, 11(1): 1-18.

InternalMechanismfortheTransformationfromEntrepreneurialOrientationtoNewVentureGrowth:CaseStudyBasedonEntrepreneurialBricolage’sIntermediatingEffect

WANG Guo-hong, QIN Lan, XING Rui, ZHOU Jian-lin

(Dal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acultyofManagementandEconomics,Instituteof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LiaoningDalian116024,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the paper illustrates how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O) of new venture with poor resources can be transformed to firm growth through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based on life cycle theory. Through exploratory case analysis, EO’s transform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dividing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into thinking and operation lev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s thinking and operation level help form a “two stage” transformation model which converts EO to firm growth. (2) EO’s transformation process is iterative evolutionary: as strategic characteristic of EO is growing, type of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s thinking level changes from improvisation to alignment with strategy and operation level changes from resource portfolio to resource reconfiguration; Development obtained in each phase affects the formation of EO in next phase. (3) Thinking level is the core of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The study will enrich the theory of EO and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new ventures.

Key words: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ial bricolage; new venture growth; inner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F270

A

1005-0566(2018)05-0135-12

收稿日期:2017-10-05

2018-04-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473027,71502022);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DUT16RC(4)39)

作者简介:王国红(1968-),男,河南孟州人,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创新与创业管理。

(本文责编:海洋)